(第一節)概述
一、曆史背景
公元1351年至1368年曆時17年的元末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蒙古貴族統治的元王朝,廢除了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改造了蒙古貴族強加於廣大漢族地區的落後的生產方式,解放了生產力。作為農民起義軍領袖的朱元璋,順應曆史潮流,南征北戰,統一中國,建立了明朝,開啟了漢族發展曆史的新篇章。明王朝自太祖朱元璋於1368年於南京登基,到1644年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清兵入關,明朝滅亡,共享國了276年。考察明代社會276年的曆史,主要有以下特點:
1.中央集權政治高度強化
1368年朱元璋登上封建大一統王朝的君主寶座,明王朝建立。明王朝建立伊始,一方麵通過官製改革,廢丞相製、罷中書省,設六部尚書和行省,擴充監察機構和建立內閣、督撫製度,完備法律製度等一係列措施,形成了“政皆獨斷”的中央集權政治;另一方麵,倡導尊經崇儒,奉程朱理學為正宗,並實行嚴格的八股取士科舉考試製度,建立完備的官學,推行森嚴的文字獄,實施文化專製主義,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明代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但到了明代中期以後,封建統治逐漸腐敗、封建統治者日益腐化,宦官權勢膨脹,廠衛橫行,各類矛盾激化,政治危機四伏,內憂外患叢生。使整個社會處於“天崩地解”之狀態。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大起義,如狂瀾翻卷,終於推翻了統治中國大地276年的朱明王朝。隨著滿州貴族的入關,鐵蹄所至,哀鴻遍野,漢民族文明的發展又一次走向曲折的曆程。
2.商品經濟空前發展
在經濟上,明初統治者實行獎勵農耕的政策,采取了一係列鼓勵墾荒的措施,並重視大型水利設施的修建,使明初農業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有了穩定的環境和寬鬆的政策,從而使明代農業呈現出勃勃生機:耕地麵積得以不斷拓展,水利設施得到改善,排灌技術進一步改進,耕作技術有了新的發展,高產作物得以引進並迅速推廣。到明代中葉,單產的增長和耕地麵積的擴展使糧食總產量大大提高,農業總體發展水平遠遠超過了宋代,在中國曆史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明代後期,在東南沿海地區,商品性農業興起,經濟作物的種植越來越廣泛,流入市場的農產品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農業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農業結構經曆著由單一經營向多種經營的曆史性轉變。
農業的發展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明初,手工業中官營占主導地位,明代中葉以後,在礦冶、紡織、陶瓷、造紙、印刷、造船等各個手工業部門民營手工業已超越官府手工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在絲織業、棉布加工業、礦冶業、榨油業等部門中,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經濟的日益發達,為社會提供的商品日趨豐富、商品流通量不斷增加,刺激了明中後期商業經濟的繁榮。崛起了一些地區性商業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徽州的徽商,山西的鹽商,福建的海商等。明初曾實行過的嚴厲海禁,隆慶年間被部分地開放,海外貿易得以空前發展,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海外,自由的民間貿易逐步占海外貿易的主導地位。社會經濟的繁榮刺激了城鎮化的提高,商業性市鎮在全國普遍建立,正德《姑蘇誌》所載該府市鎮竟達73個之多,萬曆《湖州府誌》所載該府市鎮也達20餘個。在江南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星羅棋布的市鎮相互聯係、相互依存,形成了市鎮網絡,並呈現出很多的專業化特色。如鬆江的朱角家鎮,“商貿湊聚,貿易花布”;嘉定的新涇鎮,“為棉花管履所集”;吳江的盛澤鎮,“居民乃盡逐綾綢之利”。同時,作為各級行政中心的城市,其經濟機能越來越強,京都北京,“四方貨物無不畢集”;陪都南京,亦是“商貿湊聚之地”;東部的蘇州、杭州,嶺南的佛山、廣州,西北的西安等幾乎每個城市內都設有幾處定期的集市,形成區域性商業中心。城鎮市民隊伍越趨壯大,成為漢族社會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3.思想文化“異調新聲”
商品經濟是最活躍的因素,一經鬆綁,勢如奔流,很快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首先,明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導致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明初朱元璋主張“崇本而祛末”,將“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劃為“遊民”,予以逮捕;並規定商賈之家不許穿細紗,在社會地位上予以貶抑。明中葉以後,在廣大市民中傳統的重本輕末觀念受到衝擊,工商皆本的思想逐漸發展起來,商人的社會地位有了提高。如張居正認為“商通有無,農力本穡”,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趙南星提出:“士農工商,生人之本業”;王陽明主張“四民業異道同,等盡心焉,一也。”其次,引發了漢族城市社會追求豪華、享樂和舒適的高消費熱潮,傳統的以儉樸為主的消費觀念受到衝擊。城市居民上層的富家大戶,住必繡戶雕棟,花石園林;宴飲一席間,水陸珍饈數十品;服飾一擲千金,視若尋常;器用則不惜以金銀作溺器。歸有光謂徽州鹽商“連屋列肆,乘堅策肥,被綺縠,擁趙女,鳴琴砧屣履。”這股追求奢華的浪潮,是對明初欽定禮製的反叛。在物質生活中衝擊等級名分大防的後果,必然伴隨在觀念上背離傳統的禮教,由此催化出明代中後期思想文化領域的“異調新聲”和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