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漢族社會的民間歌舞大多與節令、信仰、社交等活動結合,借娛神為由,起娛人之效果。如春節、農閑“鬧秧歌”,正月十五“耍龍燈”,立春之際“打春牛”,各種廟會上的歌舞百戲等,均是人們娛樂消閑的主要方式。據載,清代漢族社會的主要民間舞蹈品目有秧歌、高蹺、旱船、竹馬、太平鼓、霸王鞭、大頭和尚、采茶燈、龍舞、燈舞和獅舞等。

秧歌,在清代漢族地區農村、城鎮都有流傳,多以舞隊形式出現於大街小巷和廣場(或麥場)。幾十甚至成百人的秧歌隊,在鑼、鼓、鈸、嗩呐等樂器伴奏下揮臂作舞。每當鬧起秧歌,歡聲鼎沸,萬人空巷,熱鬧非凡。柯煜《燕九竹枝詞》曰:“秧歌小隊鬧春陽,轂擊肩摩不暇狂。人說太平行樂地,更須千步築球場”。此外,“駐馬郊西人似騖”,“畫鼓秧歌不絕聲”,“如蟻遊人攔不住,紛紛擠過蹴球場”等清人詩句,描述的就是這種熱鬧情景。秧歌從清初開始廣泛流傳,尤其北方各省更為盛行,且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不同地區形式風格的某些差異,如“陝北秧歌”的矯健豪放,“山東秧歌”的韌中帶勁;“東北秧歌”的紅火歡騰,“河北秧歌”的健朗風趣等。又因舞時所使用道具的不同,產生了許多變種,如“地秧歌”、“高蹺秧歌”、“鼓子秧歌”等。不管是何種秧歌,從形式上看,可分大場與小場兩種表演形式。大場是集體隊舞,舞者裝扮成日常生活、曆史傳說、戲曲故事中的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鼓、傘棒等道具,由領舞者帶頭扭舞成各式各樣的隊形圖案。僅從隊形的名稱如:“單龍擺尾”、“二龍吐須”、“三連環”、“撐四角”、“五星開花”、“六角掛鬥”、“卷七層”、“繞八字”、“九蓮燈”、“花十字”以及“蒜瓣子”、“卷席子”、“剪子箍”等,可以看出是十分複雜而且壯觀的。秧歌的小場子是一些兩三個人表演的有人物個性和情節的小型舞蹈和歌舞小戲。

高蹺,原為古代的一種踏蹺技藝,清代稱高蹺,常和秧歌結合表演,又稱高蹺秧歌,大約產生於乾隆年間。清代的高蹺表演,李聲振《百戲竹枝詞》“紮高腳”題解描述曰:“農人扮村公村母,以木柱各二、約三尺,縛踏足下,幾於長一身有半矣。所唱亦秧歌類”;其詩曰:“村公村母裝村村,屐齒雙移四柱均。高腳相看身有半,要知原不是長人”。高蹺的蹺,短者一二尺,長者至六七尺。若為表演翻跳跟鬥技巧性舞蹈時,一般較短,如《都門瑣記》所載,一隊十四五歲的少年踩著三四尺長的高蹺,竟然能夠表演“屈一足於背,以木向上,以一木踔而趨,仍以手相搏,備諸險勢,或子頭開兩胯,橫伸其足,平坐於地,將起,但聳身一躍,已相率急走”等諸多技巧,並且急步似飛,如履平地一般;若是從聚攬觀眾著眼,則多用長蹺,以造成“高蹺秧歌誇捷是,群兒聯臂欲升天”孫維:《燕京歲時雜詠》。的險聳升騰之勢。《續閱微草堂筆記》就記有踩著高蹺“皆上與樓齊”的表演,每當舞隊稍有停頓,“即可借人家飛簷為其坐席也”。清代高蹺多在街衢廣場表演,偶然也有在室內表演的。清代木刻《高蹺圖》,刻繪的很象是民間藝人在貴族廳堂表演的高蹺:四個踩高蹺者,扮作頭陀、醜公子、旦、兒童等,正在廳堂起舞,旁立觀的有貴族男女及小兒等。

旱船,又稱跑旱船,是一種表現遊湖采蓮等內容的民間歌舞。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旱船》詩曰:“罔水行舟古所難,居然一葉下銀灘。無邊陸海吾何懼,穩坐鼇魚背上看。”題解曰:“陸地行舟,以錫片鋪地作水形,亦水銀江海之意也。”在表演場地上鋪錫箔,銀光閃閃,再配以蓮荷、水獸之類的裝置,於其上表演劃船采蓮,十分優美。

跑竹馬,或稱竹馬燈、跳馬燈。李聲振《百戲竹枝詞·竹馬燈》詩有“紅燈小隊童男好,月夜胭脂出塞圖”句。題解曰:“元夜兒童騎之,內可秉燭,好為《昭軍出塞》之戲。”

清代民間的年節喜慶活動中,有舞太平鼓之俗。乾隆、嘉慶時期,民間太平鼓舞風很盛。清代太平鼓的形製,《聽雨叢談》曰:“京師正臘兩月,有擊太平鼓之戲,以驢、羊之皮冒於鐵圈,作紈扇式,柄末另有大圈,貫以鐵環,隨撾隨搖,錚錚聒耳。”鼓麵也有“糊螢紙”汪啟淑:《水曹清暇錄》。和“覆以高麗紙”李振聲:《百戲竹枝詞·太平鼓》。等不同。小的直徑一尺左右,大的竟有三尺多。“小者如盤如鏡”,“更有大石甕者”。在街市上敲擊作舞時,“鼓聲、環聲、喧笑聲、哄鬧聲,耳為之震”徐珂:《清稗類鈔》。多在除夕、上元、燕九期間表演,是時“鐵環振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何耳:《燕台竹枝詞》。;“六街擊鼓散春聲,繭紙團圓熨貼平”;“臘後大剛十日,果然雨點落輕輕”。葉觀國等:《上書房消寒詩錄》。

霸王鞭,又稱打連廂、金錢棒、打花棍。清代已廣泛流傳。舞時手持二尺多長竹棍,棍上裝有串串銅錢,耍舞錢棍或自擊四肢、肩、背等,或二人對擊互碰錢棍,發出錚錚擦擦節奏分明的聲響。常在年節之際與竹馬、撲蝶、舞龍等同時表演。藝蘭生《側帽餘譚》記載“打連廂”表演曰:“範銅為幹,約二尺許,空其中,綴以環……蓋一二雛伶,喬扮好女郎,執檀板,且歌且拍,先置幹於指尖,旋轉自如,錚錚作響,繼移置眉宇間,仰麵注目,不稍欹側,複作勢一聳,跳至鼻端,技至此為入神”;“方在眉宇間旋轉時,左手敲板,右手旋扇,口唱《紅繡鞋曲》,五官並用,汗出如漿。”有時還結合霸王鞭的舞蹈形式,演唱某些戲曲故事,李聲振《百戲竹枝詞·霸王鞭》就描述了此情況,詩曰:“窄樣春衫稱細腰,蔚藍首帕髻雲飄,霸王鞭舞金錢落,惱論徐州《疊斷橋》。”作者並進一步解釋曰:“徐沛伎婦,以竹鞭綴金錢,擊之節歌,其曲名《疊斷橋》,甚動聽,行每覆藍帕,作首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