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空:無論是生前所作的壽材,還是死後新買的棺材,在往死人家裏抬的時候,都叫“轉空”。按俗,出殯時若是三十二人抬杠,就是八人轉空。若是四十人抬杠,則由十六人轉空;若是六十四人抬杠,則由二十四人轉空;三十二人以下的小杠,都是四人轉空。轉空時,這個空棺材不能直接抬進私人家裏,必須由喪家在棺材裏放一些小製錢和木炭之類的東西,然後才能抬進死人家裏。

報喪:喪主請陰陽先生卜定入殮、發引、破土下葬等日期時辰,叫做“批殃榜”、“開殃書”,隨即書寫“報喪帖”,派人到親友家報喪。報喪人拿一把傘,柄朝上頭朝下立於死者親友堂前,以示報喪。主人即回以茶點,並為死者準備香燭等物。有的地方,喪主要親報三黨親族,到齊後,由與死者關係最密切的公親當中問明病源死因,死父由族長主問,死母由母黨公親主問,死妻由妻黨公親主問。允許方可後收斂,否則必大鬧不休,甚至訟官。

搭彩棚:按習俗,死後喪家一般要搭彩棚。因為凡遇到紅白大事,往來的客人很多,而喪家房屋不夠敷用,所以要在院內搭幾個棚子,作為待客所用。當然,彩棚的大小及精美程度要視喪家的財力而定。《道光都門記略》曰:“京師搭蓋喪棚,工細絕倫,點綴有花木鳥獸之形,起脊大棚,有瓦櫳、柁頭、穩獸、螭頭之別,以及照牆、轅門、鍾鼓樓,高插雲霄。”

畫影:畫影又稱“畫神像”,即為死者畫遺像。此俗宋代已有,清時普遍流行。

小殮:民間小殮禮俗和儒家禮儀大致相同,但也有不同之處,這便是開光明和抿目。開光明即為死人神像點眼睛,抿目是為死者合攏眼睛。《滿漢禮俗》載曰:替死者穿好斂衣後,“又拿一碗溫水,用一塊新棉花,蘸著水,將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開光,這也是孝子親手作的事情,別人不管。說是死人若不開光,那輩子必須是瞎子。”此俗宋代以後頗為流行。

念倒頭經:倒頭經又稱“材頭經”。按民間禮俗,在小殮時還要請僧人在旁一邊敲磬,一邊念經,說是這樣可以使死人早離地獄,往生淨土。

挑紙錢:民間平民之家一般習用挑紙錢,而不用銘旌。所謂挑紙錢,是按著死人的歲數,拿多少張燒紙,再加上兩張,叫作天一張、地一張,都捆綁在一根白麻竿上。如果死者為六十二歲,就用六十四張燒紙。這棍子一般為三五尺長,按男左女右的規矩挑在門口,這也是我國古代的招魂之意。到了接三的那天晚上,挑紙錢由孝子燒掉。

接三:接三為民間喪儀中的一件大事。傳說,死者在死後的第三天要回來再見親人一麵。到了這一天,樣樣事情都須辦齊。月台要搭好,靈桌也要放好,備上奠酒用的奠池和執酒壺盞,給亡人供上早晚之飯。到晚上,孝子賢孫們要跪在屋門外的地上靜靜地等待死者亡靈回來,不能擋道,應該夾道跪在路的兩旁,路口堆紙錢。屆時,由孝子點著紙錢,並率頭大聲高呼:“爸(或娘)——您老人家回來啦!——”三朝接煞:按民俗,死後第三日為三朝。屆時,請陰陽生或道士設壇念經,稱為“打掃”。是日,靈堂掛上白布幔,門前擺列喪牌,靈桌供上神主、男女紙俑及杯筷香燭等物,兩旁掛挽聯,小子戴黃麻巾、穿麻鞋,孝婦則披黃麻,稱為三朝之禮。接煞者以死日幹支推算。如山人的術語,甲巳子午為九,丙辛寅申為七。假如甲寅日死,則在十六日接煞。這一天,在死者房內設一座位,將死者臨終時換下的衣服上下鋪放在椅子上,供放在臨終床前,桌上擺木盤一個、鏡子一麵,並點上琉璃油燈一盞。由道士坐在旁邊念《度人經》一卷。念畢,撤去靈位,由道士打掃幹淨,送出街中央,再以雞蛋、雞血盛在瓷碗中,用廚刀碎於中庭,言煞神凶惡,以此來去除不祥之氣。

大殮:民間大殮之禮頗為講究,屆時親人均應跪於材前,材內底下稍用桴炭、草紙蓋好,再用七星板壓住,然後衾褥入殮;並在棺內放黃土、石灰、炭屑、雄黃、衾、褥、雞鳴枕、腳炭、紙卷等物品。七星板為墊屍之板,上鑿有七孔,作北鬥七星狀。放七星板之俗魏晉時已有,其意大約是像諸葛亮一樣,用七星燈求壽。在七星板上鋪上黃綾子繡花的棉褥子,俗叫鋪金,褥子上繡八仙過海等圖案,意為超度死者成仙。

吊喪:吊喪在民間也頗具特色,吊者的祭品及奠儀厚薄,則隨人而定。一般要送挽聯、香燭、紙錢等。

摔喪駕靈:按民間習俗,在出殯之日,將要起動棺材時,先由主喪孝子在靈柩前摔碎瓦盆一隻,叫做“摔喪”,也稱“摔盆”。在清時,摔盆非常講究,要一次摔破,而且越碎越好。因為這盆是死者的鍋,摔得粉碎才好帶到陰間去。瓦盆一摔,扛夫們迅速起靈,摔盆者扛起引魂幡或牽引靈車駕靈而走,這便叫“駕靈”。另按民俗,若摔盆由別人摔,則摔盆之人與喪家的關係一舉拉近,甚至確定了繼承關係。如《紅樓夢》第十三回曰:“小丫環名寶珠者,因見秦氏身無所出,乃甘心願為義女,誓任摔喪駕靈之任。賈珍喜之不盡,即時傳下,從此皆呼寶珠為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