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由之一:中國經濟增長長期看好。“2006年股市行情繁榮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流動性過剩。最大的原因是,2006年經濟運行處於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並且低通脹伴隨的高增長。在這種大好的發展勢頭下,股市運行真正得到了經濟周期上升的支撐。”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表示。2007年肯定會延續2006年大牛市行情,但資本市場的運作將更加複雜。他預計這波行情至少能持續到2008年奧運會。
“你們為什麼說中國股市將迎來10年的黃金時代,為什麼不是30年呢?”在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秘書長王建看來,中國經濟今後的持續穩定增長將是支撐中國股市的最根本因素。而從目前來看,盡管中國高層一再調低中國經濟增長目標,但外界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保持著高度的樂觀。正是這種樂觀造成了中國股市、人民彙市、房地產市場等各種市場牛市的來臨。而這種樂觀也是中國目前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
2.理由之二:股權分置改革勝局已定。“股改成功,改變了資本市場的利益關係,使上市公司全體股東有了共同的利益取向,理順了原來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這是股權分置改革最大的功績。過去屢禁不止的關聯交易、違規並購,都是掏空上市公司利潤的手段,今後這種現象將會大大減少。這樣,上市公司配置資源的有效性將大大提高,股市的估值和定價功能將得到恢複。”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說。
3.理由之三:人民幣持續升值。國信證券綜合研究所所長何誠穎認為,目前,人民幣升值預期已經形成,隻要人民幣升值趨勢不變,中國股市向上的趨勢也不會改變。他預計,2007年至2010年人民幣預計升值幅度為16%~20%。在漲跌互現的雙向波動中,2007年人民幣彙率升值幅度將在4%~5%,年底時美元兌換人民幣的比彙率將達到1︰7.35。由於人民幣升值等因素會繼續發揮作用,股市在2007年底將達到創紀錄的5300點。如果人民幣升值時長為五年,上證指數最高可達7000多點。
4.理由之四:上市公司業績增長。北京首創證券的一份分析報告稱,股改完成後,大股東價值將通過上市公司市值來實現,因此大股東向上市公司注入優良資產的動力將空前強勁。股改以來,已經有數百家公司的大股東承諾對上市公司注入資產,雖然目前還不能用明確數據來定量分析,不過,資產注入對上市公司業績潛力的提升相當可觀,用“爆發式增長”來形容並不為過。研究顯示,A股市場已經進入“價值注入”階段,預計未來三年內A股市場市值的複合增長率將達到44%。與此同時,在一個更加完善的資本市場中,上市公司迎來了內生性的增長時期。根據Wind資訊提供的最新數據計算,全部A股的2006年預期業績增長高達60%。大多數行業的實際業績有望大幅超過市場預期。
5.理由之五:市場估值依然合理。國投瑞銀投資部總監刑修元認為,目前國內A股市場大的估值依舊處於合理水平,這為股市未來穩步發展留下了持續上升的空間。以2006年12月15日為測算日,中標300公司2006年動態市盈率為19.18倍,2007年動態市盈率為15.61倍。因此,從動態的角度看,目前市場估值依然基本合理,並沒有出現明顯的高估。而且,從全球來看,根據瑞銀環球資產的全球股票市場估值模型,目前A股市場依然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市場之一。
6.理由之六:產業競爭優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魏傑認為,2006年推動股市上漲的主要因素,在2007年還將會繼續存在。這些因素除了貨幣現象和製度變革之外,還包括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所引發的資本市場上升。按照目前的抽樣分析,上升空間還有差不多五年時間,所以在2007年這個因素還會帶動股市有良好上升空間。
7.理由之七:政策鼓勵。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2007年: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預計,2007年1月開始實行的新會計準則預計將改進公司治理、增加上市公M透明度並將為股票市場吸引更多的國內或海外的機構投資者。同時,決策部門將鼓勵海外上市公司進入中國股票市場。中國人民大學金融信息中心的報告認為,將來兩稅合一後,內資企業適用的法定稅率將明顯下調,執行高稅率的公司則會從中受益。兩稅合一帶來的市場預期將提升A股市場的估值引力。
8.理由之八:金融創新。股指期貨將於2007年早期推入市場,A股交易製度上隻能做多隻能做空的缺陷將得到修補,其“長牛效應”將進一步提升股市活躍度。平安證券表示,年內備兌權證可望麵市。預計融資融券以及對部分類別的股票放寬漲跌停板限製、實施T+0日內回轉交易等差別交易製度等也將相繼推出。聯合證券指出,國際上,股指期貨交易規模和股票市場規模基本比例是1︰1。中國目前股市市值規模已達10萬億元人民幣,按1﹕1的保守計算,股指期貨的推出也相當於再造一個股市。
9.理由之九:人口紅利。銀河證券近日發布的2007年度股市投資策略報告認為,中國進入人口紅利時代,將從內需方麵保障上市公司的持續穩定發展。20世紀60~70年代是中國人口出生的高峰期,這批高峰人口目前都進入了壯年期,也就是勞動創造能力與收入能力的高峰。他們的子女也將在未來10年左右持續進入成年期。這兩代人所形成的人口高峰,被當今業內稱為人口紅利時代。
10.理由之十:全球經濟健康發展,根據國投瑞銀的判斷,進入2007年,全球經濟的增長可能比2006年有所放緩,但整體增長率仍會較為強勁,保持在5%~6%。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將會在世界各地的股市上有所體現,這種利好也將對我國國內的股票市場帶來一些正麵的影響。
站在市場開放和金融市場全球一體化的角度,吳曉求更是大膽地提出了激動人心的目標:“到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的戰略目標是:以滬深市場為軸心形成的中國資本市場是全球最重要、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資本交易場所之一,其市值將達到60萬億元到80萬億元人民幣。”
長牛市裏不輕言頂
早在上證綜指1300點的時候,就已經有資金退場,很多人認為頂部到來,而1900點的時候出現了更多的資金兌現。到2700點的時候,時間定格在2007年1月初,上證綜指出現長上影小陰線,同時,也出現了更多投資機構認為見頂的時刻。在這一波牛市中,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認為指數太高了,應該要調整了。1300點時他們這樣說,1700點時他們又重複這樣說,到了2000點他們還是這樣說,而到了3000點“高位”時,“指數抬高”的聲音更是不絕於耳。然而,指數卻是在很多人認為存在泡沫、連續利空消息出台和不斷的看空中連連創出了新高。時至今日,上證綜指創出了4000點的以上高點,一個個頂部都已被不斷地超越。
“是頂而並非頂,是頭也非頭”。從總體看,市場顯然處於一種多頭的狀態,一個個高點都不是終點,卻是多頭市場的反應。按照目前市場的資金供應情況,場外資金紛至遝來,雖然新股發行速度有所加快,但股票短缺或許已經成為現實。多頭市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跌短漲長”,往往是盤中的跌勢,收盤前卻穩穩拉起。於是,“中國長牛市的高點究竟在哪裏”成了市場中最多被問、最多被點擊、最多被思考的問題。3000點、4000點、5000點?沒有人能回答,但“沒有最高,隻有更高”,卻成了投資基金私下裏一個“唱多中國,做多中國”的潛共識。
來自於海南的分析師淩代斌指出:“熊市和牛市在底部和頂部的判斷上有著驚人的一致,1996年、1997年的深證成分指數,在上升到2000點、3000點之後,市場人士都有恍如隔世的感覺,經曆了“12.16”之後的深證成分指數最終不僅僅連破4000點、5000點,最終甚至還破了6000點、7000點、8000點、9000點,如今已站上了10000點大關的高位了。有誰事前能夠預測到指數居然站上這麼高的點位?這正是所謂的“頂在頂上”,“無限風光在險峰”。
而熊市的經曆同樣讓人銘刻,2001年之後的行情是延續了多年的熊市行情,鐵底1500點多次被擊穿,而第二個鐵底1300點也在2004年被無情地擊穿,盡管此後誘發了9.14行情,隻不過它持續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回複熊市,直到1300被再次擊穿,分別跌至1200點、1100點,跌至最後的1000點也被擊穿後的998點才迎來了曆史性的底部。
曆史的經驗一次次告訴我們,無論牛市熊市,言頂言底,結論都將是草率的和不準確的,隻有順應趨勢、順勢而為,才是明智之舉。
以市場個人投資人身份而聞名的第一財經名博唐廷逸認為:“中國股市已經進入了曆史性的大發展時機。它在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根除製約其發展的大阻礙——全流通的大背景下,必須成為反映中國經濟的晴雨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全球股市全麵創新高的環境下,投資者已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中國股市了,更不能被原來2001年的高點——2245.43點所局限!必須走出中國看世界!近看鄰國印度和俄羅斯,五年內股指翻十倍,而經濟發展速度比他們快、持續時間比他們長的中國卻還在3000點上下蝸行。因此,必須用大牛市的眼光去看待思考問題。”
在國際證券市場上風雨征戰了40年的台灣資深投資人士鄭焜今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認為,相對於台灣股市,大陸股市的牛市將走得更穩、更長:
“台灣股市雖然有過一輪罕見的飆升行情,但每次回調的幅度也非常驚人,往往指數會無量暴跌到一半位置。我推算上證指數到4000點才會有一個明顯的業績透支現象產生。我感覺目前大陸股市運行的第一大浪與台股當時的飆升是大同小異的,似在第二大浪回撤之後,未來大陸股市的第三大浪將與台灣股市有顯著區別。台灣股市衝至萬點之上的時間跨度太短,隻有區區三年。而我認為大陸股市的未來將是一個‘黃金十年’的長期穩步的大牛市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