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激情仍在燃燒的長牛市2
人口大紅利的貢獻
越來越多的學者試圖將持續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和人口紅利相聯係。國家人口發展研究戰略課題組最近發布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中國自1973年全麵推行計劃生育以來,少生了4億多人,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率的下降導致人口撫養比下降了三分之一,為中國經濟增長創造了40年左右的人口紅利期。
據了解,按照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人口紅利可依次分為高少兒、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撫養比,低少兒、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撫養比,低少兒、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撫養比的三個不同階段。在第二階段,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高,人口撫養負擔輕,人口生產性強,社會儲蓄率高,有利於經濟增長。這一人口年齡結構最富生產性的過渡時期通常被稱為人口紅利期,人口年齡結構對經濟增長的這種潛在貢獻就是人口紅利。
銀行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曉蕾表示,持續多年的人口紅利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國經濟的比較優勢。上一次生育高峰時出生的人口逐漸進入就業範疇,由於勞動力供給很大,工資相對較低,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便相應建立,從而推動了中國經濟持續多年的增長。
北京多科德經濟谘詢公司首席研究員李長安表示,中國正式享受人口紅利應該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口紅利的正麵效應。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人類發展局局長伊曼紐爾·吉米內茲最近在世界銀行《2007年世界發展報告》報告會上說,中國的青年人口於1978年左右達到頂峰,隨後生育率的下降使這些人需要供養的子女和老人比較少,這種勞動力隊伍的擴張提供了一個把錢花到其他方麵的機會窗口,這種“人口紅利”將有利於經濟發展。
世界銀行的研究顯示,這種贍養率下降的窗口可以保持大約40年,這取決於生育率下降的速度,然後會重新關閉。當前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仍然處在這個窗口裏。其中,這一窗口在中國和泰國將於10年內關閉,在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關閉。吉米內茲說,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27%得益於人口紅利,與此前人口紅利對日本、新加坡等國經濟騰飛的貢獻率基本相當。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更將資產價格上漲、股票市場的牛市行情和人口紅利聯係起來看待,他對中國人口紅利對資產價格上漲或者說股市的牛市行情的關閉時間的確定和上述伊曼紐爾·吉米內茲的觀點相似,即至少會持續到2010年。而另一項有關招商證券的研究報告則認為,中國人口紅利將在2013年結束。
在這一階段,中國經濟仍將保持高速增長,與此同時資產價格也將大幅上升。中國2010年前工作年齡段人口所占比重的繼續提高將使居民儲蓄率保持高位。在此背景下,中國將維持巨額外貿順差,外彙儲備和貨幣供應將大幅增長,令市場流動性充裕。由於勞動力市場條件寬鬆,資本回報在產值中的比重不斷提高。考慮到失業的壓力,貨幣升值將是漸進的,這也使得國內利率水平較低。這些都為資產價格的上升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主流經濟增長理論通常把資本、勞動力、技術進步、製度轉變等因素當作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一般研究都是基於人口穩態增長的假設,而這是與很多國家的人口轉變現實不相符的。實際上,現代社會,尤其是二戰以後騰飛的後發國家,都經曆了一個人口結構演變的非穩態的過程。人口非穩態轉變過程本身對經濟增長擁有巨大的積極影響,這種影響被稱之為“人口紅利”。二戰後實現經濟騰飛的國家一般經曆了三個人口結構變化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二戰後10~20年內,在和爭環境下人們收入的提高和嬰兒死亡率的下降導致嬰兒潮出現。人口增速快於收入增速,人均收入水平較低,儲蓄率也很低,經濟增長慢。
第二階段發生在嬰兒潮一代出生後20~50年內,人口控製政策推廣和收入的增長導致出生率急速下跌。相對來說,社會上需要被撫養和贍養的人少了,能夠創造財富的人卻變多了,從而帶動GDP高速增長。這種由於人口轉變所帶來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提高、撫養負擔降低所推動的經濟增長,被稱為“第一人口紅利”。在第二階段中,緊隨著“第一人口紅利”出現的是“第二人口紅利”。
“第二人口紅利”的理論基礎是生命周期理論,指人們為應對收入結構隨年齡發生的預期變化,將一生的收入和消費在生命周期內進行平衡以求取最大效用。在生產效率較高的壯年階段,其收入中用於儲蓄的比例將明顯高於其他階段,由此反映出的在人口轉變的特定階段,高比例的勞動年齡人口帶來的國民儲蓄率升高和資本供給增加對經濟增長將產生的推動作用。簡單的說,由於醫療水平的改善,嬰兒潮出生的一代預期壽命較長,因而他們在中年便開始注重為自己將來退休後的老年生活儲蓄。這導致社會儲蓄快速提升,儲蓄率維持在高位。高位的儲蓄率為社會進一步投資提供了資金,從而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
而在第三階段(嬰兒潮一代出生50~60年後),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口中勞動者的比重下降,無收入的老人占總人口的比重激增,從而導致社會人均收入增速的下降。另外,退休的嬰兒潮一代開始動用儲蓄來度過晚年,嬰兒低穀期出生的一代盡管也在儲蓄,但由於數量上的劣勢而無法抵消前者的儲蓄下降。於是社會總儲蓄率開始下降,導致投資供給下降,進一步降低了經濟的增速。
中國的人口結構非常吻合人口紅利理論的三個階段。對於中國相關數據的測算顯示,1982~2000年間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27%。專家預計中國人口紅利的貢獻還還會持續五到十年左右,因此2006~2015年,充分挖掘人口紅利,並結合經濟改革的推進,可使中國經濟在未來5年保持年均8%~10%的增速;而從2015年左右開始至2030年,中國將經曆人口結構演變的第三階段。
資產價格的走勢,從短期來說受到資金流動件影響,從長期來說,受人口結構的影響很大。當一國仍處於人口結構演變的第二階段時,人口紅利會帶來資產價格的攀升;而當一國步入了人口結構演變的第三階段時,人口負債則會促使資產價格回落。
日本的經曆印證了人口結構對於資產價格的影響。日本的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價格走勢與主要儲蓄者比率變動非常吻合。人口紅利階段,伴隨主要儲蓄者比率的上升,資產價格攀升。而當人口紅利消失,主要儲蓄者比率下降,資產泡沫立即破裂,房地產價格與股票價格均大幅下跌。盡管日本資產泡沫的破滅存在多方麵的原因,但從長期來看,人口結構是其中最為根本的原因之一。
中國於1950~1970年間經曆了生育高峰,嬰兒潮出生的一代人在1990~2015年間相繼進入35~54歲的黃金年齡,使得主要儲蓄者比率在這段期間出現了曆史最高點。但是,由於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低出生率,中國人口結構正步入老齡化階段,目前較低的撫養率於2010~2015年間將會出現拐點並逐步升高,主要儲蓄者比率將於2015年見頂並逐步回落,從而導致家庭儲蓄率回落,進而導致資產價格將下跌。預計資產價格的拐點很可能出現於2010~2015年之間。在末來5~10年內,中國容易產生資產價格泡沫。而當人口結構進入拐點時,資產價格泡沫破滅,房價和股市都可能下跌。在距離人口結構拐點尚有10年左右的關頭時,政府需要加大對於社會保障和公共醫療的財政支出,這樣將有助於降低主要儲蓄者的儲蓄傾向,避免資產價格泡沫的驟然破滅。
上海福思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金韜還論證了人口紅利在股市中的作用。他認為,按照人生的周期,30~50歲時往往是一個人購物、置業等消費最強烈的時期。中國的生育高峰出現在20世紀60~70年代,這批人目前正好進入到30~50歲的黃金年齡段,形成對消費的強烈需求。這也正是目前行情支撐消費股持續走牛的決定性因素。他進一步分析認為,從人口紅利的角度看,在目前中國的證券市場中,帶來的市場機會主要表現在消費型與服務型行業上。在消費型行業中,可重點關注的是醫藥、食品飲料、旅遊餐飲、家庭與個人用品等相關行業及上市公司。對醫藥行業來說,目前國家正在加大的醫療保障,無疑將進一步強化這一行業的投資潛力。在服務性行業中,應重點關注的是金融、房地產、百貨零售、信息技術、交運設施等相關行業及上市公司。
以房地產為例,雖然該行業近來一直是國家調控的重點,但是當大量人口進入結婚和生育時期,將形成對房地產市場的剛性需求,與剛性需求對應的則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剛性增長,因而這一行業近年來一直難以大幅回落。而在房地產投資及相關建材行業增長得到支撐的同時,與房地產相關的家具、家庭裝飾等行業發展態勢也穩步向好。政策對這一行業的調控,隻會加大行業內的結構性調整,同時更強化了龍頭公司如深萬科、保利地產、中華企業等公司的市場機會。
而在服務性行業中,金融將是一個更值得重點關注的行業。不僅人口紅利對該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支持,而且稅製改革和人民幣升值更將大大強化這一行業的市場機會。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業績將保持20%~25%的複合增長率,而股份製商業銀行則將保持25%~40%的複合增長率。像招商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龍頭品種,更有望超越行業平均水平,實現高增長。
股市盛行十大理由
在對中國股市走勢的判斷上,看“多”的聲音似乎壓倒了看“空”,大牛市行情、股市“盛世論”、股市“黃金十年”等樂觀論調不絕於耳地回響於市場和學術界。樂觀者的理由歸納起來大致有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