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慰並給予實際的幫助。
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親切的安慰和實際的幫助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真誠。當對方心情不好或者遇到麻煩的時候,如果你說的既不是安撫和寬慰對方的話,也不是幫助對方解決問題的建議,而是些不著邊際或者無關緊要的話,那別人肯定會覺得你是一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者。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對待你,如果你這麼對待別人,從此以後,你也不要指望別人會真誠地對待你了。
4)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
不要隻想著從別人那裏得到關懷,應該多為別人考慮,在你說一句話、下一個泱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盡量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顧及別人的感受,衡量別人的得失。隻有這樣,你才不會傷害別人,811人也會因此對你心懷感激,把你當作好朋友。已故的維也納心理學家愛佛瑞·艾德納,在其所著的《人生真義》一書中就曾說過:“隻有不懂得關懷別人的人,其生活才會麵臨真正的痛苦,甚至傷及他人。人類之所以充滿失敗,正是由這些人所造成的。”
8.不要做金錢的奴隸
生活中有許多人常說:“金錢是萬惡之源。”的確,企圖一夜之間靠欺詐發財的人將會掉入許多陷阱,這是毫無疑問的。
大多數人讓他們的恐懼和貪婪之心來支配自己,這是無知的開始。因為害怕或貪婪,大多數人生活在掙工資、加薪、勞動保護之中,而不問這種感情支配思想的生活之路通向哪裏。這就像一幅畫:驢子在拚命拉車,因為車夫在它鼻子前麵放了個胡蘿卜。車夫知道該把車駛到哪裏,而驢卻隻是在追逐一個幻覺。但第二天驢依舊會去拉車,因為又有胡蘿卜放在了驢子的麵前。強化恐懼和欲望是無知的表現,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有錢人常常會擔驚受怕。錢就是胡蘿卜,是幻像。如果驢能看到整幅圖像,它可能會重新考慮是否還要去追求胡蘿卜。成功的人知道錢是虛幻的東西,就像驢子的胡蘿卜一樣。正是由於恐懼和貪婪,使無數人抱著這個幻覺還以為它是真實的。
有的人進了大學,而且受到很好的教育,並且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但他還是為錢所困,原因就是他在學校裏從來沒學過關於錢的知識。而且最大的問題是,他相信工作就是為了賺錢。正是出於恐懼心,人們大多害怕失去:工作,害怕付不起賬單,害怕遭到天災,害怕沒有足夠的錢,害怕挨餓,大多數人期望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為了尋求穩定,他們會去學習某種專業,或做生意,拚命為錢而工作,大多數人成了錢的奴隸。
錢來了又去,仿佛難以掌控。但如果你了解錢是如何運轉的,你就有了駕馭它的力量,並可以由此積累財富。光想不幹的原因是絕大部分人接受學校教育後並沒有了解賺錢的真正意義,所以他們終生都在為錢而工作。
現代的社會裏,丈夫和妻子都工作,兩份收入使他們感到滿足。他們覺得獲得了成功,前途光明,於是決定買房、買車、度假並且生孩子。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需要大量的錢。於是他們開始更加努力地工作,尋求升遷和加薪。接受更多的培訓,以便讓他們能賺更多的錢。他們的收入上升了,但同時他們的支出也上升了。他們得到了大額的工資單,但總迷惑於錢都到哪兒去了。他們不停地為公司老板工作,但等待他們的隻是越來越多的債務和催款單,於是他們再加倍努力工作,再更多地獲取債務,陷於財務緊張的怪圈不能自拔。
接著,他們建議他們的孩子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找個安全的工作或職業。他們終生努力工作,然而隨後這個過程又將在他們的下一代中重複。一位專家指出這樣的現象就叫做“老鼠賽跑”。他指出:一旦人們為支付生活的賬單而整天疲於奔命,就和那些蹬著小鐵籠子不停轉圈的小老鼠一樣了。老鼠的腿蹬得越快,小鐵籠也轉得越快,可第二天早上醒來,它們發現自己依然困在老鼠籠裏。
許多人害怕沒有錢的窘況,不願麵對沒錢的恐懼,對此,他們不加思考地做出了反應。他們會去掙一點小錢,可快樂、欲望、貪婪會接著控製他們,他們仍然會不加思考地再作出反應。他們感到恐懼,於是再去工作,希望錢能消除恐懼,但錢不可能消除恐懼。於是,恐懼追逐著他們,他們隻好又去工作,但還是無法擺脫恐懼。這種恐懼使他們過得很糟糕,他們精神中虛弱貧乏的一麵總是在大聲尖叫:我不想失去房子、車子和錢給我帶來的上等生活。他們甚至擔心一旦沒錢了,朋友們會怎麼說。許多人因此變得絕望而神經質,盡管他們很富有。
除了恐懼,世間還存在另一種情感:欲望,有人把它稱為貪婪,即希望一些東西更好、更漂亮、更有趣或更令人激動。所以,人們總是為了實現欲望而最終變成為錢工作。恐懼和欲望這兩種情感會使你落人一生中最大的陷阱。如果你讓它們來控製自己的思想,你的一生就會生活在恐懼中,這是殘酷的。為錢工作,以為錢能買來快樂,這也是殘酷的。半夜醒來想著許多賬單要付是一種可怕的生活方式,以工資的高低來安排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這些都很殘酷。如果可能的話,一定要盡力避開這些陷阱,別讓這些問題在你的身上發生,別讓錢支配你的生活。
9.慷他人之慨與慷自己之慨
有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值得我們欣賞。
猴子死後要求麵見上蒼。它憤懣地說:“下輩子我一定要做人!做猴子遭人戲弄而且沒有錢,看看那些遊客吧,他們穿著那麼鮮豔,使用的東西那麼先進而且有趣,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莫過於做人了。”
上蒼笑著說:“既然你這麼想做人,而且說得也很有道理,那我就給你一個機會,不過你必須做一件事情才有可能成為人!來人……”
隨著上蒼的一聲吩咐,一群可愛的天使向猴子走過來,他們手中都拿著一把鑷子,然後按住猴子,飛快地拔它身上的毛。一時間,猴子痛得嗷嗷直叫,它不滿地問上帝:“剛才你不是說我的話很有道理嗎?現在為什麼要這樣來折磨我?”
上蒼依然溫和地笑著說:“你要變成人,自然要先拔掉身上的毛!隻有這樣才能變成人,又想做人,又想一毛不拔,怎麼可能呢?”
是的,“又想做人,又想一毛不拔,怎麼可能呢?”這是上蒼對人類的教誨。
一毛不拔的人很少能結交到真正的朋友,沒有人會喜歡小氣的人,吝嗇的人往往為人所不屑。一個凡事隻想從別人身上索取,卻謹慎付出的人是很難做人的,更不用說以此獲得好人緣了。
“一毛不拔”的人容易失去人心,甚至最終會眾叛親離;慷慨的人則容易得人緣,處處受歡迎。
吝嗇的人不能給自己也不能給任何人快樂,因為他們時刻不停地在算計;“索取就能掙多少,付出將丟失多少……”他們總是在害怕、猜忌和憂慮中度過。他們害怕朋友借錢不還,憂慮親人揮霍自己的錢財,擔心員工損害了器材,盤算自己的賬號上還有多少錢。即使有朋友,他們更願意用來獲得好處,“使用”完後一不答謝二不往來。親情、友情、愛情對他們而言都是獲取的源頭而不是付出的對象。對於這樣的人,人情關係恐怕會越來越淡,一旦別人知道他們的“個性”後便不會再傾力相助。
如果拋棄“慷他人之慨”,而選擇“慷自己之慨”的處事方式,境況就會大不一樣。
人際交往注重“禮尚往來”,“相互買賬”。在必要的場合,你需要慷慨地傳情達意。今天別人買單請你一頓,你就不能把這當作理所當然或者天經地義,投桃需報李,下次你就要知趣地主動買單。隻有互動才能溝通,才能加深和別人的感情,擴大自己的人際圈子。
慷慨者樂善好施,不斤斤計較,讓人感覺仗義,什麼事情都好說,這種甘願慷自己之慨的人大多性格樂觀,胸懷闊達,開朗大方。他們在慷慨的舉動中體會到了快樂的情緒,別人也從中得到了方便和好處,也會被他的快樂所感染。這樣一種寬鬆而祥和的氛圍,還有誰會不喜歡呢?時不時地“慷自己之慨”,定能讓你大受歡迎。
10.對吝嗇的當代新解讀
皮埃爾·科希丘什是“價格主導”網站的創建者,這是一家出售二手文化商品和旅遊商品的網站,它的網站口號就是“變成吝嗇鬼”。皮埃爾在評價“吝嗇一族”的時候說:“當消費者在這個缺少標誌的全球化世界中感到不安的時候,吝嗇倒不失為一劑良藥,這個理論解釋了‘大減價商店’的成功,消費者在兩個方麵獲得了好處:廉價、省時。就像安娜一樣,節省下來的錢可以花在旅遊以及其他文化用品上:新手機、到意大利度周末,購買這些東西都是為了娛樂,進而感覺自己屬於某一個群體。”
吝嗇被人們普遍視為人性的缺點,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小說中,吝嗇的人一般都是反麵角色,巴爾紮克筆下的葛朗台應該可以當選吝嗇鬼的代表。有人在南北文化的比較中,也把南方某些大城市人的吝嗇當作不可饒恕的小辮子,抓住不放。
在社會學家看來,吝嗇是一個人的成熟,他們嚐試著去追求生活的意義,用金錢之外的標準去衡量生活。吝嗇一族的消費觀也預示著整體社會消費觀的成熟,奢侈品有奢侈品的用處,廉價品也有廉價品的用處。但現在都市中出現了一種新的生活潮流,就是主動追求吝嗇,或者可以這樣表述為小處吝嗇,大處大方。
在心理學上吝嗇描述的是個人對自己的金錢、財物、力氣、能力、時間、知識等過分愛惜的一種特殊態度,是一種極端自我中心主義的表現。“吝嗇一族”似乎改寫了“吝嗇”的內涵,“隻選對的,不買貴的”成了新的價值觀和行為導向,標誌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的成熟。省小錢不可能發大財,吝嗇小錢的過程本身其實是為了獲得生活的樂趣,討價還價是樂趣、公車上的市井閑話是樂趣、商場裏的擁擠喧囂帶來了壓力宣泄的樂趣、淘寶店裏的小東西喚起了童年回憶中的樂趣……
“吝嗇”一族有著共同的特征:小處吝嗇,大處大方。他們的收入頗豐,但商場打折時總能見到這群人蜂擁而至,路邊淘寶店裏不乏他們的身影,討價還價成了購物的樂趣,半個小時能磨10元錢就如一場戰役的勝利;不過,衣櫥裏卻也不難見到阿瑪尼、寶姿等價值不菲的名牌;有時間坐公車的不會打車,可以自己做飯的不會下飯館,賓館裏的免費用品一件不落地悉數收入囊中,飯店裏的附贈紙巾也進入“用不完兜著走”的行列;但是,請客吃飯時會大方地買單,朋友聚會絕對最快出手;他們會掏四五百元看一場芭蕾舞劇,花五六千元報一個商務英語培訓班。
物質生活達到一定層次,金錢不再是衡量生活水平的唯一標準,也不再是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標。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在“吝嗇一族”這裏有了新的詮釋:錢是獲得高水平生活的前提,但不是終極目標,省錢不是以犧牲生活為代價,而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和基礎。每件物品、每件事對每個人來說具有不同的價值,人們衡量價值的差異決定了他願意投入的成本的多少,這是帶有實用主義性質的行為特點和心理特征。比如,教育培訓會帶來長遠收益;人際網絡價值很難用金錢來衡量,它的建立和維護需要大量人、財、物的投入和用心經營。在這些領域,金錢不能作為衡量價值的量尺。在另一些場合,人們對愉悅、快樂的期望很高,花錢是為了快樂。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幸福感在經濟生活中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所以,現代人內心中對生活快樂幸福的追求,與表麵上的新吝嗇主義也就完美地統一起來了。
要真正做到合情合理的“吝嗇”,也是一門學問。要以優質生活為目標,在大處投資、從小處節儉。要有翔實、合理的理財計劃,既要繼承節儉、仔細的美德,也要為整個生活做一個合理的規劃,在保證正常生活開支的同時,有意識地儲備教育、醫療、住房、保險等資金,該花之處要肯花,該花之時不心疼。
對人際關係的投資要量力而行,不同的人際關係要求是不一樣的,與客戶是利益關係,與同事是利益的共同體和競爭體的結合,與好朋友是誌趣相投,與親人是血緣關係,每種關係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與交往範圍,有時需要用錢,有時花很多錢卻未必是好事。總之,合理、適度的“吝嗇”與細致、有方向感的大方相結合,就會成就生活更多的意義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