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島”是怎樣“隱身”的
當你聽到“幽靈島”時,是不是會有驚悚的感覺?聽說這種島嶼可以“隱身”,因此被稱為“幽靈島”。那麼,島嶼是怎麼隱身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南太平洋的湯加王國西部海域中,有個叫小拉特的島嶼。據曆史記載:公元1875年,它高出海麵9米;1890年,高於海麵達49米;1898年,該島消失,沉沒水下7米;1967年,它又冒出海麵;1968年,它又消失了;1979年,它又再次出現……像這種出沒無常,時隱時現的島嶼,人們就稱它為“幽靈島”,在愛琴海桑托林群島、冰島、阿留申群島、湯加海溝附近海域都曾多次發現過“幽靈島”。
事實上,”幽靈島“是海底火山耍的把戲:火山噴發,大量熔岩堆積,火山停止活動後便形成島嶼;一段時間後,島嶼下沉、侵蝕,淹沒在海麵之下。
但是,有許多活火山在海洋的底部,當這些火山噴發時,噴出來的熔岩和碎屑物質在海底冷卻、堆積、凝固起來;隨著噴發物質不斷增多,堆積物多得高出海麵的時候,新的島嶼便形成了。
於是,“幽靈島”就又露出了海麵。
喜馬拉雅山是怎麼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脈,位於青藏高原南巔邊緣。在喜馬拉雅山陡峭的崖壁上,或幽深的山穀裏,已經發現許多古海洋動植物化石,包括三葉蟲、海藻和魚龍等。這些化石足以說明喜馬拉雅山地區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它是從古老的大海裏湧現出來的,是地殼上升的結果。
據地質家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早在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後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喜馬拉雅山上的主峰是珠穆朗瑪峰,在它北坡海拔5700米~5900 米的地方發現了生長在百萬年前的高山櫟和氈毛櫟化石,這些植物現在在我國西南地區海拔2200米~3000米的很多地方仍有生長。雖然百萬年前的氣候狀況以及這些植物的生長環境、高度與現在不完全相同,但是據此仍可以粗略估計,喜馬拉雅山地區百萬年來大約上升了3000米,平均每1萬年約上升30米。
大自然的一切真是太神奇了,雄偉高大的山脈竟然是從海底長出來的,並且還將不斷升高,是不是很令人驚奇呢?
海水是如何轉化成淡水的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鹽,我們平常食用的鹽就是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你是否會猜想:我們既然可以從海水中提煉出鹽,那麼我們能不能從浩瀚的海洋中去除鹽份,提取出淡水呢?海水淡化可是人類追求了幾百年的夢想。
表麵看海水淡化很簡單,隻要將鹹水中的鹽與淡水分開即可。可事實上,海水淡化是很複雜的過程。不過,也有兩種人們曾用過的方法,一個是蒸餾法,將水蒸發而鹽留下,再將水蒸氣冷凝為液態淡水。這個過程與海水逐漸變鹹的過程是類似的,隻不過人類要攫取的是淡水。另一個海水淡化的方法是冷凍法,冷凍海水,使之結冰,在液態淡水變成固態的冰的同時,鹽被分離了出來。
不過,這兩種方法都有難以克服的弊病。蒸餾法會消耗大量的能源,並在設備裏產生大量的鹽垢,然而得到的淡水卻並不多,是一種很不劃算的方式。冷凍法同樣要消耗許多能源,得到的淡水卻味道不佳,難以使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人們又發明了高分子材料膜的反滲透法和新的蒸餾法。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為35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
海平麵一定是平的嗎
我們習慣於以海平麵為基準來測量海平麵以上或陸上物體的高度。我們總是誤認為海平麵就是平的。其實,地球是球體,所以全球的海洋也是一個球麵。對於局部的海洋來說,我們可以認為它是平麵,但事實上,海底的地形是相當複雜的,就像陸地上的地形一樣,它不僅分布有巍峨的海底山脈、平緩的海底平原,而且還有很多陡峭的海底深溝。由於受海底地形的影響,一個海區的海麵會低於或高於另一個海區幾米、甚至十幾米。
一般來說,如果海底是一座山脈地區,海麵就比其他海域的海麵要高一些;相反的,如果海底是一個盆地地區,海平麵就比其他海域要低一些。比如,同是大西洋海域,波多黎各海底是一片凹地,因而這一地區的海麵就比周圍地區明顯的低;而巴西東部因海下有一座3500米的海嶺,這裏的海麵就比其他地區要高。
此外,有時海麵的高低還與附近巍峨的山脈或山脈所組成的物質的積聚有關。這種物質的積聚,可以使其表麵引力彎曲,從而形成一種動力,驅使水離開一個地區而流向另一個地區。
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說,海平麵一定不是平的。
海水為什麼不可以直接澆莊稼
請你在家做個小實驗,先把洗淨的新鮮黃瓜或者白菜切成小塊放入盤中,然後撒上一些食鹽。等過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蔬菜變蔫了,同時盤子裏有了許多水,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水分子有一個特征,它極喜歡與鹽交朋友。如果我們用半透膜(一種能夠允許某些大分子如水分子透過,但不允許其它分子透過的薄膜)把不同濃度的兩種食鹽水分隔開,則水分子就不斷地由稀鹽水那一側,向濃鹽水那一側滲透,直到兩側鹽水的濃度相等為止。
由於水分子的這個特點,造成了含有鹽分的蔬菜的水分不斷滲透出來的現象。莊稼的生長是依靠它的根部不斷地從泥土中吸取水分,並且利用水吸收土壤中的養分,並把這些水分和養分輸送到莖和葉子中去。我們知道海水中含有較多的鹽分,如果用海水灌溉莊稼,海水中的鹽就會隨水一起被莊稼的根部吸收,莊稼自身很難把體內的大量鹽分排送到體外去,因此出現了莊稼體內液體中含鹽量高於莊稼表麵的含鹽量情況,最終導致莊稼體內的水分不斷向外滲透,造成養分損失,葉片變黃及枯萎等不好現象,甚至會導致莊稼因脫水而死亡。
鹽既能夠造成植物中的水分流失,又能夠把細胞的水分脫走,因此人們利用鹽的這一特點用食鹽水把蛋、肉、魚等醃泡起來,促使細菌和真菌裏麵的水分不斷向外滲出,造成細菌和黴菌因大量缺水而死亡,避免了食物的腐爛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