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通往偉大複興之路探幽2(3 / 3)

2.中華民族在曆史上的興盛狀況。中華民族是個有著5000年文明曆史的 偉大民族,早自秦漢就進人盛世。作為其載體的古代中國曾以世界上頭號富強大國“獨領風騷”達1500年之久。古代中國的盛世有兩個重要標識:

一為疆域版圖特別遼闊。從漢武帝始,疆域版圖就已經很遼闊了。唐朝的 盛世疆域版圖達1000多萬平方公裏。元世祖忽必烈開辟的元帝國,其疆域版圖 逾越漢唐,達到古代中國的最大值,麵積約為1500多萬平方公裏。清康熙年間 中國疆域版圖為1300多萬平方公裏,清帝國中央政府對各地的管轄權和控製力 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大值。

二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 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的發明。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發 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製造技術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直 到18世紀末期,中國的經濟規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當於剛剛過去的20世 紀末期美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上的比重;且對外貿易長期出超,當時西 方國家中最富強的英國銷往中國的商品總值,尚不足以抵消中國賣給英國的茶 葉一項;全世界5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當時共有10個,中國就占了6個。

而當世界進人工業文明之後,資本帝國主義的人侵使這個已內腐的龐然大 物轟然坍塌。這個曾在世界上獨占鼇頭、傲視諸“夷”的“天朝上國”,迅即 成為由多個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積弱積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僅僅五六十 年間,幾乎所有西方和東方列強通過侵略戰爭,簽訂了數百個不平等條約,對 中國進行瘋狂掠奪,中華民族瀕臨亡國滅種邊緣。

但現在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並不是要恢複古代中國鼎盛時期的疆域 版圖。曆史過去幾百年,疆域沿革變化很大。中國遵守通行的國際法律法規, 不可能去改變現在各國的疆域。鄧小平與戈爾巴喬夫談到近代中國自鴉片戰爭 後遭受十幾個列強侵略奴役的情況,曆數了從中國得利最大的日本和沙俄侵略 中國的曆史。然後,他說:講清曆史問題對解決遺留問題有好處。但是,“曆 史賬講了,這些問題一風吹”,“結束過去,開辟未來”。鄧小平的這個胸懷 是正確對待曆史的科學態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決不是恢複過去的疆域 版圖。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多次重申,中國永遠不稱霸,不侵略別國。因 此,那種對我們國家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散布“中國威脅論”的言論是 沒有根據的。

我們講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要使中華民族躋身於先進民族行列, 為人類作出貢獻的份額盡量擴大。比如科技水平,當代中國科技的總體水平與當代世界發達國家科技的總體水平相比落後許多,因而對人類貢獻的份額比起 古代中國來小了許多。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是要對人類的貢獻占很大 份額。毛澤東在上個世紀說:6億人口的國家,在地球上隻有一個,就是我們。 過去人家看我們不起是有理由的。因為你沒有什麼貢獻。我們這個國家要建設 起來,完全改變過去100多年落後的那種狀況,趕上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 家3你趕不上,那你就不那麼十分偉大。經過許多年,應該趕過人家,這是一 種責任。“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們中華民族就對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們對人 類的貢獻就不大”“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中國現在的人口翻了 一番多,對人類的貢獻要更大,任務就更加艱巨。這就是說,我們所講的實現 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主要是在對人類文明貢獻率的意義上講的,這是它的要 義。當然,要像古代中國盛世那樣達到一半以上,也不一定現實。但與中國人 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大體相當,乃至超過一些,還是有可能的。既然如此,實 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不僅僅是複興曆史盛世,更重要的,或者準確地說, 是超越曆史盛世。

要實現中國夢,有三個主要動力源:第一,追求經濟騰飛、生活改善、 物質進步、環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義、民主法製、公民成長、文化繁 榮、教育進步、科技創新;第三,追求富國強兵、民族尊嚴、主權完整、國家 統一、世界和平。在如此三大動力來源的基礎之上,就要求中國有遠見、有膽 識、有智慧的公民、團體及領導人,能夠及時準確地找到整合協調這三大動力 源的共同支點,形成發展進步的兼容合力,造就托起中國夢的眾誌成城。反 之,如果隻片麵強調和追求某些目標,而有意無意忽視了另一些目標,勢必造 成內部的基本共識難產,意念懈怠,以至力量分裂,也使得中國夢最終流於口 頭表述,難以名副其實地奔騰起飛。

實現中國夢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過去30多年實力積累的基礎上,未來10 年將是中國崛起的關鍵時期。有效發揮崛起戰略的作用,既需要準確的戰略評 估,保持清醒的戰略頭腦,也需要處理複雜局麵的戰略定力。所謂定力,是一 種在複雜形勢下抵製誘惑、排除幹擾、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目標和首要挑戰上 的能力,從而有效應對挑戰,達成有利結果。它體現為在把握事物發展規律、 認清事物宏觀走勢的基礎上,冷靜沉著地行動。

當前的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對國際形勢截然不同的判斷層出不窮。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很容易隨波逐流、舉止失 措。聽到有人把中國的形勢說得很好,就目空一切、盲目樂觀;聽到有人把中 國的形勢說得很差,就妄自菲薄、喪失信心。戰略定力的匱乏,很容易導致心 理上的患得患失、行動上的猶豫不決、戰略上的搖擺不定,最終喪失行動能 力,錯失當前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隨著中國發展過程中外部形勢的進一步複雜化,戰略定力的重要性日益凸 顯。近年來,美國加大了亞太戰略調整的力度,南中國海、釣魚島的領土、領 海爭端有長期化的趨勢;東南亞、東北亞的各種力量在經曆複雜的分化組合; 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際貿易領域的保護主義有所抬頭。與 此同時,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麵對複雜多變的形 勢和艱巨繁重的任務,我們需要作出一係列重要戰略選擇。比如,如何處理中 美關係中鬥爭與合作的關係?在周邊的領土、領海權益爭端中,我們追求怎樣 的戰略目標?用什麼方式實現?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應該如何運 用好手中的力量?這些,都是比較重大且不容回避的問題。

為此,我們需要一種主動、靈活的戰略定力,即不被動地跟著對方的步 子走,而是堅持自己的戰略規劃,使對方不得不進入我們的節拍,跟著我們的 節奏向前走。采取這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做法,就是希望打亂對方的部 署,使戰略競爭進人我方套路,從而扭轉戰略局部上的被動,實現戰略全局的 主動。

當問題和麻煩來臨時,我們一方麵要避免頭腦衝動,未經謀劃就采取行 動;另一方麵也要避免過於持重,對形勢的變化無動於衷。應該立足於對形勢 的準確評估,深刻洞察主要力量的發展趨勢,把握大國的戰略互動,在適當的 時機,以適當的方式和力度,采取適當的行動。

戰略定力,要求我們認準長期戰略目標,克服短期行為的誘惑和衝動, 同時以相對超然的心態看待發展過程中的順利與挫折。古人雲:“知止而後有 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有定力,才能靜 下心來,進行周詳思考,做出穩妥應對。

大的戰略規劃需要有大的戰略定力。在中國崛起的關鍵時期,我們更需要 戰略定力,靜下心來思考長期和重大的問題,拿出長期和有效的應對方略,最 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