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真愛,天長地久1(2 / 3)

鮑威爾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開始關注研究街頭流浪者無家可歸的問題。

有一次,在從學校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一個流浪漢。鮑威爾就停下來問那個流浪漢需要什麼東西。

“我需要一個家、一份工作。”無家可歸的人感歎道。小鮑威爾為難了:自己還是個小孩子,怎麼才能幫他呢?家和工作自己都不能給他呀。於是,小鮑威爾接著問:“你還要什麼其他的東西嗎?”

無家可歸的人很無奈地笑了一下,帶著滿臉的憧憬說:“我真想能夠吃一頓飽飯呀。”

鮑威爾這下放心了,終於可以幫那些流浪漢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於是,他花了整整三天的時間,在媽媽和兩個姐姐的幫助下,作計劃,采購,做了一百多份的飯,送到他們家附近的一個流浪者收容所。

在以後的一年時間裏,幾乎每個周五的晚上,鮑威爾全家都要給收容所送飯。後來,鮑威爾的活動得到了全班同學以及所在社區的理解和支持,活動規模不斷地擴大了。

鮑威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心他人……而且我們自己也欠別人的。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受到過別人的幫助,我們應該隨時準備把對別人的關心轉變為對別人的幫助。盡管每個人對“愛”的涵義理解有所不同,但任何一種理解都歸結為一句——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

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能以“愛”為出發點,可以使你活得更有意義,心情更愉快,並且更樂於幫助別人。在關懷別人中,我們有時會不經意發現自己內在本質的東西,使自己更成熟,更完美。

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知道我們被愛、愛自己、愛別人。

誰是我們最重要的人

在美國的一所大學裏,教授和自己的學生們做了一個遊戲。

教授讓同學在黑板上寫下自己難以割舍的20個人的名字。學生照做了,寫下了一連串自己鄰居、朋友和親人的名字。

教授說:“請你劃掉一個這裏麵你認為最不重要的人。”學生劃掉了一個鄰居的名字。

教授又說:“請你再劃掉一個。”學生又劃掉了一個同事。

教授再說:“請你再劃掉一個。”學生又劃掉一個……最後,黑板上隻剩下了四個人,學生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裏非常安靜,同學們靜靜地看著教授,感覺這似乎已不再是一個遊戲了。

教授平靜地說:“請再劃掉一個。”這個學生遲疑著,艱難地做著選擇……她舉起粉筆,劃掉了自己父母的名字。

“請再劃掉一個。”教授的聲音再度傳來。這名女生驚呆了,她顫巍巍地舉起粉筆,緩慢地劃掉了兒子的名字。緊接著,她“哇”的一聲哭了,樣子非常痛苦。

教授待她稍微平靜後問道:

“和你最親的人應該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為父母是養育你的人,孩子是你親生的,而丈夫是可以重新去找的,但為什麼他反倒是你最難割舍的人呢?”

同學們靜靜地看著自己那位女同學,等待著她的回答。

女生緩慢而又堅定地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會先我而去,孩子長大成人後獨立了,肯定也會離我而去。能真正陪伴我度過一生的隻有我的丈夫!”其實這是一節心理課,主題是:誰是我們最重要的人。隨著可以重複修飾的青春年華一點點逝去,逐漸長大成熟的人們,已不願去做自己或他人感情記憶的碎片,我們實際上更加渴望葆有持久而深刻的愛情心理體驗。

絕不先開口

寒冬臘月,一個賣包子的和一個賣被子的人同到一座破廟中躲避風雪。半夜裏,賣包子的人很冷,賣被子的人很餓,但他們都相信對方會有求於自己,所以誰也不肯先開口。

過了一會兒,賣包子的對自己說:“吃一個包子。”賣被子的也對自己說:“蓋上條被子。”

又過了一會兒,賣包子的又說:“再吃一個包子。”賣被子的也說:“再蓋上條被子。”

就這樣,賣包子的一個一個吃包子,賣被子的一條一條蓋被子,誰也不願向對方求助。到最後,賣包子的凍死了,賣被子的餓死了。

相處訣竅

作家:“請問你們夫妻相處得這麼好,有什麼訣竅嗎?”

救火員:“我們不讓星星之火釀成大火。”

木匠:“基礎牢靠是根本。”

印刷工:“我們把對方的優點印成書,天天看。”

電工:“時而會有火花爆發,但我們接了安全的地線。”

旅館老板:“優雅的環境,輕鬆的音樂,舒適的房間。”

牙醫:“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及晚上睡前最後一件事——給對方一個動人的微笑。”

而愛神說:“因為有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希望對方對你的方式去對待別人,你會受到更多的歡迎。隻要以善意、親切、誠摯和熱情,使別人覺得溫暖,他一定會做你需要他做的事情。

沒有人能拒絕和別人打交道,所以沒有人能在不照顧別人的情況下達到自己的目的的。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那樣回敬你。既要活出自我,也要為別人著想。

相互扶持

一個男孩對一個女孩說,如果我隻有一碗粥,我會把一半給母親,另一半給你。於是女孩喜歡上了這個男孩。

有一次村裏發大水,男孩忙著去救別人,而沒有去救女孩,別人問他為什麼,男孩說,如果她死了我也不會獨自活在這個世上。這一年女孩20歲,男孩22歲,女孩嫁給了男孩。

鬧饑荒的年月,倆人隻有一碗粥,他們互相謙讓,都想讓對方吃下去,結果一碗粥三天後發了黴。那時他們分別是40歲和42歲。

當他52歲那年,因家庭成分不好被掛上牌子批鬥,已50歲的她心甘情願地陪伴著他。她告訴他,無論有多大的苦多大的難,你是我生命中唯一的支流,我永遠是你愛的源頭。

許多年過去了,他們成了70多歲的老人。在一次坐公共汽車時,有一位年輕人給他們讓座,他們都不肯坐下而讓對方站著。於是兩個人緊緊靠在一起抓著扶手。

這時車上所有的人都被這美麗而樸素的場景感染了,齊刷刷地站了起來,充滿無限敬意的眼睛,仿佛看到他們心中的玫瑰花正在盛開……什麼是愛情?在至愛至親的道路上,不管遇到怎樣的情形,相互勉勵與祝福,共同承受生活中的痛苦與磨難、幸福與快樂,不離不棄,一生一世。愛就是付出,就是給予。這就是愛情,真摯的愛情。

我們每一個人最終都要變成一把骨灰,但是,愛情將成為賦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類世代相傳的紐帶。隻有懂得愛,隻有在他用心去愛去奉獻去付出的時候,他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愛,不能站在人性美的高度,以無私無畏之心去為別人著想,那他就永遠不能稱得上是懂得愛情的人。

三根樹枝

一個年輕男人想要自殺。入夜後,他走到屋後樹林裏,想上吊。

當他把一根繩子綁在樹枝上後,樹枝說話了:“親愛的年輕人哪!別在我身上吊死啊,有一對小鳥正在我的枝頭上築巢呢!我很高興能保護它們。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會折斷,鳥巢也就保不住了。請你諒解我,並且也可憐那對小鳥吧!”

年輕人聽了,體諒了他的愛心,就放棄了這枝樹枝,找到更高的另一根樹枝。可是當他把繩子綁上去時,這樹枝也說話了:“年輕人,請你諒解我吧!春天就要到了,不久之後我就要開花,成群的蜜蜂會飛來嬉戲、采蜜,這帶給我極大的快樂。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會被你折彎到地上,花朵就被摧殘而死,那麼蜜蜂們將會非常失望。”年輕人聽了,隻好默默地攀上了第三根樹枝。

“原諒我吧!”他還沒綁繩子,樹枝就開口了,“年輕的朋友啊!我把自己遠遠的伸到路上,目的就是要使疲憊的旅行者在我的底下得到一些蔭涼,這帶給我很大的快樂。如果你吊在我身上,會使我折斷,以後我就再也不可能享有這種快樂了。”

年輕的厭世者陷入了沉思,他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自殺?隻因為我承受痛苦嗎?樹枝都如此熱愛生活,關心身邊的事物,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