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輯最大的敵人是自己1(2 / 3)

“大家看見了什麼?”老師問。

全班學生—起回答:“一個黑點。”

老師說:“隻說對了極少一部分,畫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隻見小,不見大,就會束縛我們的思考力。成千上萬的人不能突破自己,原因正在這裏。”想法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會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成功從改變習慣開始。

當麵對緊鎖的大門

兩個兒子大了,富翁也老了,而他卻一直為讓哪個兒子繼承遺產的事情苦惱。想起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時代,他忽然靈機一動,找到了考驗他們的好辦法。

富翁鎖上宅門,把兩個兒子帶到一百裏外的一座城市裏,然後給他們出了個難題,誰答得好,就讓誰繼承遺產。他交給他們一人一串鑰匙、一匹快馬,看他們誰先回到家,並把宅門打開。

馬跑得飛快,所以兄弟兩個幾乎是同時回到家的。但是麵對緊鎖的大門,兩個人都犯愁了。

哥哥左試右試,苦於無法從那一大串鑰匙中找到最合適的那把;弟弟呢,則苦於沒有鑰匙,因為他剛才光顧了趕路,鑰匙不知什麼時候掉在了路上。

兩個人急得滿頭大汗。突然,弟弟一拍腦門,有了辦法,他找來一塊石頭,幾下子就把鎖砸了,他順利進去了。

自然,繼承權落在了弟弟手裏。天堂與地獄

一隻小青蛙厭倦了常年生活的小水溝——水溝的水越來越少,它已經沒有什麼食物了,如同地獄。小青蛙每天都不停地蹦,想要逃離這個地方。而它的同伴整日懶洋洋地蹲在渾濁的水窪裏,說:“現在不是還餓不死嗎?你著什麼急?”終於有一天,小青蛙縱身一躍,跳進了旁邊的一個大河塘,那裏麵有很多好吃的,它可以自由遊弋。

小青蛙呱呱地呼喚自己的夥伴:“你快過來吧,這邊簡直是天堂!”但是它的同伴說:

“我在這裏已經習慣了,我從小就生活在這裏,懶得動了!”

不久,水溝裏的水幹了,小青蛙的同伴活活餓死了。習慣一開始是你的主人,如果你被它奴役慣了,你就成了奴隸。相反,如果習慣被你奴役慣了,你就成了習慣的主人。擁有好的習慣,就擁有幸福美好的一生。善良成就未來

弗萊明是一個窮苦的蘇格蘭農夫,有一天當他在田裏工作時,聽到附近泥沼裏有人發出求救的哭聲。於是,他放下農具,跑到泥沼邊,發現一個小孩掉到了裏麵,弗萊明忙把這個孩子從死亡的邊緣救了出來。

隔天,有一輛嶄新的馬車停在農夫家,走出來一位優雅的紳士,他自我介紹是那被救小孩的父親。紳士說:“我要報答你,你救了我兒子的生命。”農夫說:“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報答。”

就在這時,農夫的兒子從屋外走進來,紳士問:“這是你的兒子嗎?”農夫很驕傲地回答:“是。”紳士說:“我們來個協議,讓我帶走他,並讓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這個小孩像他父親一樣,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令你驕傲的人。”

農夫答應了。後來農夫的兒子從聖瑪利亞醫學院畢業,成為舉世聞名的弗萊明·亞曆山大爵士,也就是盤尼西林(青黴素)的發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騎士爵位,且得到諾貝爾獎。

數年後,紳士的兒子染上肺炎,是盤尼西林救活了他的命。那紳士是誰?上議院議員丘吉爾。他的兒子是誰?英國政治家丘吉爾爵士。一個農夫的善良拯救了整個世界。也許是不經意的行為,但這行為的背後藏著一顆善良的心。

從監獄到人道主義

1921年,路易斯·勞斯出任美國星星監獄的監獄長,那是一所最難管理的監獄。可是20年後勞斯退休時,該監獄卻成為一所提倡人道主義的機構。研究報告將功勞歸於勞斯,當他被問及使監獄改觀的原因時,他說:“這都是由於我已去世的妻子——凱瑟琳,她就埋葬在距離監獄不遠的地方。”

凱瑟琳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勞斯成為監獄長時,每個人都警告她千萬不可踏進監獄,但這些話攔不住凱瑟琳!第一次舉辦監獄球賽時,她帶著三個可愛的孩子走進體育館,與服刑人員坐在一起。

她的態度是:“我要與丈夫一道關照這些人,我相信他們也會關照我,我不必擔心什麼!”

一名被定有謀殺罪的犯人瞎了雙眼,凱瑟琳知道後便前去看望他。

她握住他的手問:“你學過點字閱讀法嗎?”

“什麼是‘點字閱讀法’?”他問。

於是她教他閱讀。多年以後,這人每逢想起她的愛心還會流淚。

凱瑟琳在獄中遇到一個聾啞人,結果她自己到學校去學習手語。許多人說她是耶穌基督的化身。在1921年至1937年之間,她經常造訪星星監獄。

後來,她在一起交通意外事故中逝世。第二天,勞斯沒有上班,代理監獄長暫代他的工作。消息似乎立刻傳遍了監獄,大家都知道出事了。

接下來的一天,她的遺體被放在棺材裏運回家,她家距離監獄有四分之三英裏。代理監獄長早晨散步時驚愕地發現,一大群平時看來最凶悍、最冷酷的囚犯,竟齊集在監獄大門口。他走近去看,見有些人臉上竟帶著悲哀和難過的眼淚。他知道這些人極愛凱瑟琳,於是轉身對他們說:“好了,各位,你們可以去,隻要今晚記得回來報到!”然後他打開監獄大門,讓一大隊囚犯走出去,在沒有守衛的情形之下,走四分之三英裏路去看凱瑟琳最後一麵。

結果,當晚每一位囚犯都趕了回來報到。

無一例外!如果你隻付出最好的,你就會得到最好的。

殺雞的習慣

一隻公雞很早就起來報曉。天亮後,被主人提出來殺了。

又一隻公雞早晨起來報曉。天亮,被主人提出來殺了。

又一隻公雞早晨起來報曉,天亮,還是被主人提出來殺了。

鄰居不解,問:“這些公雞每天報曉都挺準時的,你殺它們幹什麼?”

那人說:“早晨我有晚起的習慣,它們卻叫得很早。”

鄰居說:“這不是它們的過錯,報曉是公雞的天職。”

那人說:“這個我不管,我需要的是和母雞交配的公雞,而不是報曉的公雞。”

鄰居說:“可公雞是不能不報曉的,你難道不能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嗎?”

“這個很難,”那人說,“我曾想割掉它們的嗓子,後來又想紮上它們的嘴,可這樣太麻煩,而殺它們卻很省事。”

“那你為什麼不改變一下睡覺的習慣呢?”鄰居疑惑地問。

“改變我的生活習慣,這怎麼可能呢!”那人說,“我有這個習慣已幾十年了,怎麼會為幾隻公雞而去改變呢?再說我是主人,它們應該符合我的需求,它們的行為與我發生矛盾時,受損失的隻能是它們,怎麼會是我呢?”

於是那人一直保持著殺雞的習慣。我們總是傾向於按習慣的模式去做事,殊不知這種慣性很多時候都會讓我們在老路上轉,失去使人生達到一個新境界的機會。不要被日複一日的瑣事鈍化我們的觸覺,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感受每一天的新鮮與不同,生命也會變得多姿多彩。

其實,習慣既可以養成,也可以打破。

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隻有敢於打破自己固有的圈子,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可能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那些死守習慣、不願脫離慣有軌跡的人永遠都是狹隘的,他們永遠不會有所突破。

必須變化地去看事物,抱著舊觀念、舊框框去看待新情況,必然是行不通的。

將軍殺寶馬

一位勇猛的將軍年輕時總喜歡到附近的一個村子去享受放蕩的生活。他的青春就這樣一天天虛度,自己的武藝也漸漸荒廢了。

有一天,將軍的母親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母親情真意切的話令他猛醒,將軍感到萬分慚愧,向母親發誓說再也不會去那個村子了,從此苦練武藝,立誌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一天,在進行了整日的訓練之後,將軍又累又乏,伏在他的愛駒上睡著了,馬兒本來應該馱他回家。誰知受過主人調教的馬,一路上竟帶他到他的樂土去了。當將軍醒來時,他發現自己又到了不該到的地方。他凝視著自己的馬,這是他除了親人以外的至愛。經過長久的沉默,他拔出劍來,殺了這匹馬。或許你就會為了自己目標的實現而做好每一件細微的鎖事,聚少成多,水滴石穿,在溥物細故之中也許就會成就一種偉大。

凡有誌者請記住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毛毛蟲的習慣

研究者把許多毛毛蟲放在一個大花盆的邊上,使它們首尾相接,排成一個圓形。這些毛毛蟲開始動了,像一個長長的遊行隊伍,沒有頭,也沒有尾。研究者在毛毛蟲隊伍旁邊擺了一些食物,但這些毛毛蟲要想得到食物就得解散隊伍,不再一條接一條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