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有一種智慧叫糊塗1(1 / 3)

第一章有一種智慧叫糊塗1

糊塗其實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人不是神,誰又能完全駕馭這個世界?所以,人是有局限的,因而人在某些場合就必須放棄自己的明白,順其自然,裝裝糊塗。提起“糊塗”兩字,你是否想到了鄭板橋的一句名言:“難得糊塗”。短短四字言簡意賅,但它卻道出了糊塗生活的大智慧。

從小糊塗中提煉大智慧

糊塗錦言

聰明人總愛裝糊塗,因為糊塗能夠體現智慧。有很多場合,常常會出現意外事件,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就會發生難以承受的後果。這時不妨糊塗一下,順水推舟或許就能挽回看似無法挽回的局麵。

糊塗不是無智,相反它是人類隱藏著的智慧。糊塗不是無能,相反它是人類一種未曾被啟動的潛能。做人要學會糊塗,鄭板橋曾道,難得糊塗。但難得糊塗的鄭板橋,其實是個明白人。他看破官場的腐敗肮髒,辭官回鄉,寫詩作畫為生,瀟灑人生,以怪馳名。能看破,但就是不說出來或做出來,這是一種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智慧。

我國清代的大學者紀曉嵐見多識廣,機敏善辯,尤其是他那“鐵嘴”一張,無人能對。相傳紀曉嵐在編《四庫全書》時,由於天氣炎熱,紀曉嵐就光著上身,盤了辮子,伏案觀書,湊巧,這時乾隆皇帝步入編書館,紀曉嵐知道這樣見皇上乃大不敬,可是再穿衣服已經來不及了,於是趕忙躲到了桌子下麵,用帷幕遮住身子。乾隆假裝沒看到他,吩咐大家不必拘禮,各自繼續工作,自己則坐在紀曉嵐的位子上,一聲不吭。

紀曉嵐在桌子下麵躲了許久,此時汗流浹背,很是難受,見外麵沒有了什麼聲響,就把帷幕掀開一角,問道:“老頭子走了麼?”抬頭一看,乾隆正瞪著他,嚴肅地說道:“紀曉嵐不得無禮。”這一下,紀曉嵐嚇得兩腿發軟,連忙從桌子底下爬了出來,磕頭請罪:“微臣該死!”乾隆道:“別的尚可原諒,稱我‘老頭子’可原諒不得。這‘老頭子’你言之有說即生,言之無說即死。”

旁人聽了都替紀曉嵐捏了一把冷汗。紀曉嵐站起來,略略思索,不慌不忙,微笑著答道:“有,有,有!且聽我說,皇帝人稱萬歲,此謂之‘老’;皇帝乃兆民之首,此稱為‘頭’;皇帝即是天子,這就是‘子’,故皇帝被人稱為‘老頭子’。”乾隆聽罷,笑道:“好!好!好!你真可謂淳於髡再生,曹子建轉世,朕恕你無罪。”

紀曉嵐將計就計,利用自己的學識和機智不但挽回了局麵,而且還博得了乾隆皇帝的喜悅。此乃真正糊塗中所蘊含的大智慧。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危險,隻要你保持鎮定,控製好情緒,糊塗麵對,就有可能化險為夷。這裏再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張作霖裝糊塗的故事。

張作霖是民國時期的大軍閥,但他強烈主張抵禦日本侵略,這一點深得人心。

有一次張作霖出席名流集會。席間,有幾位日本浪人突然聲稱,久聞張大帥文武雙全,請即席賞幅字畫。張作霖明知這是故意刁難,但在大庭廣眾之下,“盛情”難卻,就滿口答應,吩咐筆墨侍候。他瀟灑地踱到桌案前,在滿幅宣紙上,大筆一揮寫就了一個“虎”字,然後得意地寫上落款“張作霖手黑”,鈐上朱印,躊躇滿誌地擲筆而起。那幾個日本浪人麵對題字,一時像丈二和尚一樣,摸不著頭腦,麵麵相覷。

機敏的隨侍秘書一眼發現了紕漏,“手墨”怎麼成了“手黑”?他連忙貼近張作霖身邊低語道:“大帥,您寫的‘墨”字下麵少了個‘土’,‘手墨’變成了‘手黑’。”張作霖一瞧,不由得一愣,怎麼把“墨”字寫成“黑”了。如果當眾更正,豈不大丟麵子?

張作霖眉梢一動,故意裝糊塗地嗬斥秘書道:“我還不曉得這‘墨’字下麵有個‘土’?因為這是日本人索要的東西,就是不能帶‘土’。這就叫做‘寸土不讓’嘛!”語音剛落,滿堂喝彩。那幾個日本浪人這才領悟到張作霖不好惹,他們越想越沒趣,隻好悻悻退場了。

糊塗是一種大智慧,是一種能給自己一個假麵,又不怕丟失自己的藝術。張作霖在自己寫錯字的情況下,並沒有亂了陣腳,而是將錯就錯,巧妙地暗示大家他把“墨”寫成“黑”,不是因為自己不會寫,而是因為對於日本的侵略寸土不讓。這樣一來,本來已經出錯的張作霖揣著明白裝糊塗,不但避免了尷尬,反而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

糊塗比聰明更顯智慧

糊塗錦言

糊塗智慧可以成就大事業,能經受時間考驗;聰明隻能帶來一時的成功,總有機關算盡的時候。當然,聰明不是錯,更不是罪,關鍵是要用好自己的聰明,把聰明轉化為智慧。這樣,才能為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而不會讓它成為美麗的泡沫。

大凡立身處世,是最需要聰明和智慧的,但聰明與智慧有時候卻依賴糊塗才得以體現。鄭板橋說:“聰明有大小之分,糊塗有真假之分,所謂小聰明大糊塗是真糊塗假智慧。而大聰明小糊塗乃假糊塗真智慧。所謂做人難得糊塗,正是大智慧隱藏於難得的糊塗之中。”

從理論上講,一個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聰明人。然而,順著這個邏輯,我們會發現很多成功的人物並不絕頂聰明,相反,他們可能還曾是有些笨。有個統計數字顯示,成功的人物中最多隻有不超過10%的人智商超群,其餘90%的智商絕對隻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們成功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成功的人物更重視智慧。

生活中,聰明與智慧實在是兩回事,聰明是一種先天的東西,總令人感到聰明人的光輝,但往往這種表麵的光芒,不能令聰明人成功,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很多被認為聰明的人往往一事無成。

而智慧就不同了,有智慧的人未必聰明,如寓言塞翁失馬中的塞翁,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他們眼裏看見的不是即時的利益,而是日後的好處,因為日後的大利,他們肯去吃眼前的苦。這樣的人肯定不是聰明人,但他卻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美國總統威爾遜小時候比較木訥,鎮上很多人都喜歡和他開玩笑,或者戲弄他。一天,他的一個同學一手拿著一美元,一手拿著五美分,問小威爾遜會選擇拿哪一個。

威爾遜回答:“我要五美分。”

“哈哈,他放著一美元不要,卻要五美分。”同伴們哈哈大笑,四處傳說著這個笑話。

許多人不信小威爾遜竟有這麼傻,紛紛拿著錢來試。然而屢試不爽,每次小威爾遜都回答“我要五美分。”整個學校都傳遍了這個笑話,每天都有人用同樣的方法愚弄他,然後笑嗬嗬地走開。

終於,他的老師有一天忍不住了,當麵詢問小威爾遜:“難道你連一美元和五美分都分不清大小嗎?”

“我當然知道。可是,我如果要了一美元的話,就沒人願意再來試了,我以後就連五美分也賺不到了。”

你看,威爾遜隻是不願把心思放在貪圖小利的小聰明上,而隻著眼於智慧。生活中,智慧和聰明就像主人和仆人的關係。主人沒有仆人的協助不行,會顯得非常笨拙狼狽,缺乏效率。但再聰明的仆人都還是仆人,他不可能是主人。仆人需要主人的方向,沒有主人的仆人,等於失去了用處。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實踐去把聰明轉變成智慧,在智慧的基礎上行動,從而能夠事半功倍。

聰明之人,難得糊塗

糊塗錦言

在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一時會難於處理、難於解決的矛盾和衝突,人們可以借助於“糊塗”,有意識地拖延時間,緩和矛盾、化解衝突,以便利用最佳時機解決問題。因此,這種“糊塗”實際上就是“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是一種少有的謹慎,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專注於某項重要的工作,是一種為以後取得勝利的策略。

“難得糊塗”,表麵上看是糊塗,其實是一種聰明。這裏的“糊塗”,並不是真糊塗,而是假糊塗,嘴裏說的是“糊塗話”,臉上反映的是“糊塗的表情”,做的卻是“明白事”。因此,這種“糊塗”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智慧,是精明的另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適應複雜社會、複雜情景的一種高級的、巧妙的方式。

一次,英國首相丘吉爾和夫人克萊門蒂娜一同出席某要人舉行的晚宴。

席間,一位著名的外國外交官將一隻自己很喜歡的小銀盤偷偷塞入懷裏,但他這個小小的舉動被細心的女主人發現了,她很著急,因為那隻小銀盤是她心愛的一套古董中的一部分,對她來說很重要。

怎麼辦?女主人靈機一動,想到求助於丘吉爾夫人把銀盤“奪”回來,於是她把這件事告訴了克萊門蒂娜。丘吉爾夫人略加思索,向丈夫耳語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