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有一種智慧叫糊塗1(2 / 3)

隻見丘吉爾微笑著點點頭,隨即用餐巾做掩護,也“竊取”了一隻同樣的小銀盤,然後走近那位外交官,很神秘地掏出口袋裏的小銀盤說:“我也拿了一隻同樣的小銀盤,不過我們的衣服已經被弄髒了,所以應該把它放回去。”外交官對此語表示完全讚同,兩人將盤子放回桌上,於是小銀盤物歸原主。

在很多場合,很多人是不肯裝糊塗的,並能夠拍著胸膛理直氣壯地叫嚷:“我眼裏不揉沙子。”不肯放過每一個可以顯示自己聰明的機會,張口就是應該怎樣怎樣,不應該怎樣怎樣,遇事總是喜歡先用一種標準來判斷一下對與錯,卻總是出力不討好,原因就是不懂得難得糊塗的道理。

聰明反被聰明誤

糊塗錦言

充分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能力,麵對問題冷靜判斷,量力而行,這才是聰明人應該做的。如果你真的想表現得比其他人更聰明一些,那麼你就應該對自己有一個自知之明,沒有必要總是要向他人強調自己的聰明,更沒有必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以及不可利用的機會向眾人表現你的聰明。

誰都希望自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絕大多數人也都希望能夠在眾人麵前表現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得到人們的認可。可是事實上,世上真正意義上的聰明人很少,而本不聰明卻要自作聰明的人,卻是隨處可見,比比皆是。一則笑話說:有個人,天天閑得無聊,抓了幾粒稻子吃起來,覺得又紮嘴、又苦澀。他想:如果把稻子去掉皮殼,再煮熟就是非常好吃的米飯;如把煮熟的米種到地裏,將來收獲時不更好吃了嗎?於是,他煮了一鍋米飯,撒到地裏。結果可想而知,這便是愚昧無知的結果。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楊修卻處處耍小聰明。例如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蓋好,並在蓋上寫了一個“合”字,大家都不明白這是什麼含義,楊修見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並說:“這‘合’字是叫一人吃一口啊!”還有一次,建造相府,造好大門後曹操親來察看了一下,沒說話,隻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楊修一見,就令工人把門改窄。別人問為什麼,他說門中加個“活”字不是“闊”嗎,丞相是嫌門太大了。這樣一來,曹操就討厭楊修每次都猜出自己的心意了。

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進軍定軍山,他的大將黃忠殺死了曹操的大將夏侯淵,曹操親自率軍到漢中來和劉備決戰,但戰事不利,前進則困難重重,撤退又怕被人恥笑。一天晚上,護軍來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雞湯,就順便說了“雞肋”,楊修聽到以後,便不等上級命令,教隨從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影響了軍心。曹操知道以後,他還辯解說:“魏王傳下的口令是‘雞肋’,可雞肋這東西,棄之可惜,食之無味,正和我們現在的處境一樣,進不能勝,退恐人笑,久駐無益,不如早歸,所以才先準備起來,以免到時慌亂。”曹操一聽,大怒道:“你小子怎敢造謠亂我軍心!”於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斬首,並把首級懸掛在轅門之外,警戒三軍。

對於曹操斬楊修,一般人們會認為是曹操心眼小,借機殺人。其實關鍵是楊修自作聰明。世上有真聰明與假聰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屬於假聰明,卻並不自知,其結果可想而知。楊修就是這樣,經常不看場合,無視別人的好惡,隻管賣弄自己的小聰明。結果自然越來越遭人討厭和憎恨,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雖然曹操事後不久果真退了兵,但平心而論,楊修之死也確實罪有應得。試想兩軍對壘,是何等重大之事,怎麼能根據一個口令,就賣弄自己的小聰明,隨便行動呢?即使真的撤軍,也要用正麵的語言和行為來表達,不然會軍心大亂。而軍心是軍隊的命根。這是最起碼的軍事常識,但楊修違背了,豈不是自尋死路?

在我們的人生曆程中,不難看到類似的情形。每個人都想表現得很聰明,但如果一個人老耍小聰明就成了一種愚蠢。建議你在麵對人生際遇時,切勿自作聰明,而要學學糊塗。所以,充分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能力,麵對問題冷靜判斷,量力而行,這才是聰明人應該做的。如果你真的想表現得比其他人更聰明一些,那麼你就應該對自己有一個自知之明,沒有必要總是要向他人強調自己的聰明,更沒有必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以及不可利用的機會向眾人表現你的聰明。

曾國藩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國荃也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們在年少時也曾因為精明吃過不少虧。

對於讀書人,曾國藩還能以誠相待。他說:“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但是對於官場的交際,他們兄弟倆卻不堪應付。他們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懷著一肚子的不滿,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碰壁。這是很自然的,你對人誠懇,人也對你誠懇;你對人詭秘,人也對你詭秘;你對人一肚子怨言,人也會對你一肚子怨言。

而曾國藩的朋友迪安有一個優點,就是大智若愚,雖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的話,但他卻一味渾含,永不顯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無恙。而曾國藩兄弟卻時時顯露,總喜歡議論和表現,處處顯露精明,其實就是處處不精明。曾國藩提醒曾國荃說:“這終究不是載福之道,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難。”

到了後來,曾國藩似乎有所領悟,他在給湖北巡撫胡林翼的信中寫道:“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但很遺憾,他未能身體力行。

所以,為學不可不精,為人不可太精,還是糊塗一點兒的好。

藏鋒露拙是一種境界

糊塗錦言

在人生中,越是大事,糊塗越要“裝得”徹底。同時,“裝傻”也會讓自己的心明白很多,聰明不用寫在自己臉上,寫在心裏才是大智!世道複雜,“裝瘋賣傻”才是真聰明、真本領。

“裝瘋賣傻”的本義其實是一種人生境界,是聰明人所為;是那種明了一切卻不點破的拈花微笑般的智慧。在生活中不少人就用“裝瘋賣傻”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事模糊處理得十分圓滿。

據史書記載,清朝年間廣東省有個梅知縣深得糊塗學的精髓,判案經常以“裝瘋賣傻”的糊塗手法,別出心裁,出奇製勝。這裏就有一件他“裝瘋賣傻”的斷案故事。

有一年,一位商販從海外回來,帶了500兩銀子,天黑趕路怕碰上強盜打劫,便把銀子全部埋在本村十裏坡的大榕樹下,趁著月色趕回家中。叫門多時,妻子才出來開門。招呼睡下後,妻子問道:“夫君奔波海外多年,賺了多少銀子?”丈夫回說:“這回出門數年,賺得紋銀500兩,黑夜途中恐遭劫,隻好埋在十裏坡的大榕樹腳下,明日天亮便可取回來。”

第二天早起,商販趕去起銀。開院門時,院門卻是虛掩著,以為是自己昨夜忘記插門,便沒有多疑,徑直去大榕樹下取銀子。可是到了榕樹下一看,埋銀子的地方已扒開一個坑,銀子早不翼而飛了。他癱軟在樹腳下痛哭一場,本想回家告訴妻子丟了銀子,又怕妻子說自己昨晚說謊,盡騙人,於是跑到縣城報案。

梅知縣聽完這個埋銀丟銀的經過後,問道:“你外出多少年?”回說:“出門4年。”梅知縣又問:“家中有些什麼人?”回說:“隻有妻兒二人,兒子今年4歲多,是我出門前生下的。”又問:“家中有奴仆嗎?”回說:“沒有,一切家務由妻子操持。”又問:“昨晚回家碰見了誰,說起銀子的事嗎?”回說:“沒有,我半夜回家,孩子已經睡著,隻是對妻子說過把銀子埋在十裏坡大榕樹腳下,可我去取銀子時,妻子尚未起床,孩子也在睡懶覺。”“妻子高興嗎?”回說:“態度倒也平常。”梅知縣又問道:“你回家時,妻子高興嗎?”回說:“態度倒也平常。”梅知縣又問道:“你仔細想想,家中有什麼異常現象沒有?”回說:“沒有。”梅知縣最後說道:“果真如此,你的案子我也難以搞清楚了。”那個商販沉思了一陣,說道:“今早我出院門時,院門卻是虛掩著,我記得昨晚好像插上的,這是否算是異常情況?”梅知縣聽其一說,佯怒拍案大喊:“千怪萬怪,都怪那棵樹!你把銀子寄放在那裏,它卻沒有替你保管好,而被人偷了去!此樹罪該萬死。”於是命令衙役前去拔掉那棵樹,並且囑咐,拔不動就用大鋸去鋸,鋸倒運回來,我要親自審問那棵樹!回過頭來問商販:“你來告狀,你的妻子知道嗎?”回說:“不知道。”知縣告訴他:“你回家不要告訴她,否則我要罰你!明天早上你帶孩子準時來縣衙。”商販回到家,說起丟銀的事,妻子罵他騙人,他也由她罵罷了。

衙役們好容易把樹砍倒,費力的往縣衙大院搬運,途中路人見到官差累得滿身大汗,都問運樹幹什麼。衙役們埋怨道:“梅知縣要開堂審樹。”這話傳出,縣裏的老小皆知,都哈哈大笑,均說梅知縣又犯“癲病”了,知縣審樹,真是一件奇聞怪事,大家都好奇起來,爭先恐後從四麵八方趕到縣衙大院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