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有一種智慧叫糊塗2
煩惱往往是自找的
糊塗錦言
生活中,不能缺少冒風險的勇氣。對於一項需要冒險的工作,當別人猶猶豫豫的時候,你迅速做出決斷,大膽承擔起來,很可能這就是改變你命運的關鍵性一步。
一次,有人問農夫是不是種了麥子。農夫回答:“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棉花了嗎?”農夫說:“沒有,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於是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什麼?”農夫說:“什麼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生活中不少人就像那個農夫一樣,不冒任何風險,到頭來,什麼也做不成,什麼也不是。他們不敢笑,因為他們怕冒愚蠢的風險;他們不敢哭,因為害怕冒別人恥笑的風險;他們不敢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因為要冒被牽連的風險;他們不敢暴露感情,因為要冒露出真實麵目的風險;他們不敢愛,因為要冒不被愛的風險;他們不敢希望,因為要冒失望的風險;他們不敢嚐試,因為要冒失敗的風險……他們被自己的態度所捆綁,是喪失了自由的奴隸。而有膽量、有勇氣的人不是這樣。
在人生中,思前想後,猶豫不決固然可以免去做錯事的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會失去成功的機遇。
世界保險業的巨子克萊門托·斯通於1902年5月4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一個窮困無援的家庭中,父親很早去世,由母親將他撫養成人。斯通10多歲時就開始幫助母親從事保險業工作。母親命令他到辦公大樓從上至下爭取顧客,斯通感到害怕,站在辦公大樓外麵的人行道上,兩條腿直發抖,這時候最能給斯通以鼓勵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就做!”正是在這句話的鞭策之下,斯通才有勇氣從一個辦公室進入另一個辦公室。20歲時,斯通建起了自己的“聯合保險代理公司”,而且第一天就做成了54份保險。當時,許多人都對“聯合保險代理公司”的前途持懷疑態度,斯通卻一往無前地將他的公司一再擴大,從美國的東海岸一直發展到西海岸,還雇用了1000名保險推銷人員。
然而,就在斯通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經濟大蕭條的寒流席卷了美國,許多中小工商業倒閉,人們都想把錢存下來以度將來更艱難的日子,再也沒有人想到斯通的保險公司去投保了。斯通冷靜地麵對現實,他認為:“如果你在困難的時期以決心和樂觀來應付,你總會有利益可得。”斯通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自己的部下。那時推銷隊伍隻剩下200人,他帶領著部下艱難奮戰。
1930年,一度十分興盛的賓夕尼亞傷亡保險公司因不景氣而停業,巴的摩爾商業信用公司願以160萬元出售。斯通得到這一消息,決心乘此良機將該公司買下來,但是,他沒有這麼多錢,他對自己說了句:“現在就做!”帶領律師走入了巴的摩爾商業信用公司董事長的辦公室。
“我想買你們的保險公司。”
“很好,160萬元。你有這麼多錢嗎?”
“沒有,不過,我可以借。”
“向誰借?”
“向你們借。”
這真是一樁不可思議的買賣。但是,經過多次洽談,商業信用公司還是同意了。克萊門托·斯通買下賓夕尼亞傷亡保險公司,苦心經營,終於將一家微不足道的保險公司發展成為今日的美國混合保險公司,斯通本人也躋身於美國富翁之列,其財產至少在 5 億美元以上。
在人生中,我們必須學會冒險,因為生活中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
糊塗一下,大智若愚
糊塗錦言
在生活中,真正的聰明人,遇到任何事絕不自作聰明,大發議論。相反,他們總是做出一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清楚的樣子,躲躲閃閃裝糊塗。其實這樣的人往往心知肚明,他們以大愚藏智的手法,別出心裁,出奇製勝。
據說大宋哲宗皇帝一次為公主找夫婿“遍士族中求之”。在屢屢“莫中聖意”之後,近臣問,不知要挑個什麼樣的人呢?哲宗說:長得要像狄詠。哲宗的話傳開之後,天下都說狄詠是“人樣子”。狄詠是北宋名將狄青的兒子,但狄詠具體帥氣到什麼程度,卻沒有記載,但其英俊瀟灑的樣子則是可想而知。
從一個人的樣子可以看出許多的東西。自古以來,窮人有窮人的樣子,富人有富人的樣子。糊塗人自然也有糊塗人的樣子。大愚藏智,平和憨厚就是糊塗人的樣子。
一位自稱“聰明的爸爸”得意洋洋地訓斥孩子:“真笨!這樣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你的老師也笨,連這樣的題也沒教會,來看爸爸的。”
而另一位植物學家卻自稱“笨爸爸”。有一天念小學的兒子持一株小草去問老師,老師也不認識這種草,但老師很誠實,很謙虛,親切地告訴小學生:“你爸爸是個很有學問的植物學家,你去問他,我也很想知道這株小草的秘密呢!”第二天,小學生找到老師說:“爸爸說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字。他說老師一定知道,可能是一時忘記了。讓我再問問你。”並送上一封他爸爸寫給老師的信,裏麵對小草做了詳細的介紹。最後還附一句:“這個問題由老師來直接回答,想必更為恰當。”
這位植物學家在兒子麵前裝傻,要當一個“笨爸爸”,比起那位“聰明爸爸”要高明的多了。現在有些人在社會上總要表現出比別人強,在單位也要表現出比別人強,在家裏也是如此,豈不知貶低了老師,也就是降低了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孩子失去了對老師的信任,這樣他還能跟著老師認真學習嗎?能不影響他的成績嗎?
從上麵提到的植物學家的做法中,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些道理:人雖有才,卻不可以自耀,不足以自誇。就如同人有一大筆財富一樣,需要時把它取出,可以解危、解難辦成大事;不需要時取出炫耀,隻會招災惹禍。對自己的聰明才智應該知道在何處表現,而不是處處都要表現;應該懂得在何時表現,而不是時時都去表現;應該明白在何人麵前表現,而不是在人人麵前都要表現。
因此,大智若愚,換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所謂愚,是指有意糊塗,表現的是靈活性。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麵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塗。而“明”表現的是原則性,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靈活性與原則性高度結合,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
不要對自己太苛刻
糊塗錦言
生活中糊塗是快樂之源。有時候,快樂就在離我們很近的地方,伸手可得。自己不跟自己過不去,裝裝糊塗就總能開心快樂。
人生中似乎困擾太多,快樂太少。你是否覺得人生本應一帆風順,那些降臨在自己身上的挫折與困難都該統統消失,否則便要怨天尤人?你是否認為眾人應該友好、平等地待你,你所追求的心儀對象應該接受你,否則便會感覺沮喪或是焦慮?你是否要求自己盡善盡美地完成工作,一旦稍有失誤就會自我否定或是自我譴責?其實,上述種種不快大都源於你自己,事實上是你在困擾自己。
有一位母親,多年從事高科技的研究,在事業方麵很有成就。可是,在生活方麵,她卻是個孤僻怪異、憤世嫉俗之人。她聽不慣年輕一代喜歡的流行音樂,不是一般的“不喜歡”,而是一種“憤恨”,隻要聽到什麼搖滾音樂啊、網絡歌曲的,她就會憤憤然痛斥一番,甚至采取用棉花球堵耳朵的方式以示抗議。她也不喜歡別人在她麵前談論什麼青春,什麼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