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來推去
朱輝
“過獎、過獎,其實我不行……”這類話是國人的社交常用語,也就是傳說中的所謂謙虛。
西方朋友對於中國人的謙虛曾經很不習慣,誤以為是沒有自信的表現。其實大多數情況下,那些謙虛者並非真的覺得自己不行,而隻是一種禮數,做做樣子而已。人家是等著你否定他的謙虛,這樣來來回回,否定之否定,最終謙虛者可以收獲數倍的稱讚。
俗話說“上行下效”,國人這種推讓榮譽之風或許是從古代皇帝那裏刮起的。在古代,皇帝登基前往往要“三推讓”,無論心裏多渴望一屁股坐上龍椅,都要扭扭捏捏一番,最後被大家強迫,不得已才做了這筆虧本的買賣。
宋太宗黃袍加身發生在行軍途中,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裏的陳橋驛。趙匡胤算了算裏程,很合適,於是好戲開演了。老趙命令就地紮營,在事先安排好的“主持人”召集下,軍官們私下聚會。有人拋磚引玉:“現在的皇帝是個小朋友,還不懂事。我們這樣拚死拚活沒什麼前途,不如推舉趙匡胤先生當皇帝吧!”
由於事先做了工作,自然一呼百應,大家選出一個代表去見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為了演繹出戰士們的迫切心情,還沒等代表彙報完畢,外麵的將領們就拔出刀劍,喊著“照顧好我七舅老爺和小外甥女,我去拚了……”之類的口號,衝了進來,宣布趙點檢不當皇帝就沒完。
“世宗待我恩義深重。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說怎麼辦?”回到京城,麵對後周大臣範質、王溥,趙匡胤穿著很合身的皇袍,哭喪著說臉,他似乎吃了天下最大的虧,上了世間最大的當。麵對他身後的刀劍出鞘,怒目圓睜的將士,範質、王溥們隻能跪下對他深表同情,並且三呼“萬歲!”讓他安心當幹帝這個天下最苦的差事。
幾百年後,朱棣經過三年苦戰,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終於篡位成功。相比於趙匡胤有些簡陋的黃袍加身,朱棣有條件從容地演繹“三推讓”程序。一批大臣上表稱讚朱棣如何有德(雖然目睹他剛剛殺了一大批建文忠臣),又說上帝如何暗示他是真命天子,沒有朱棣當皇帝,國家就會立馬破產,萬民馬上就會餓死……朱棣看了自然心花怒放,可是他得端著,煞有介事地讓秘書回複:俺的水平還有待提高,俺的德還缺著一點,不夠資格當皇帝。大臣們自然要加大吹捧力度,再次上表……如此“三退讓”下來,第三次上表中大臣們筆下描繪的朱棣,估計已經堪比堯舜,超過唐宗宋祖許多了。朱棣這才收起推拿,心滿意足又無可奈何地接受逼迫,勉強坐上了龍椅。
想到這些滑稽的場麵,我常常設想假如出現了意外會怎樣?比如當年範質、王溥如果喝醉了酒,以為趙匡胤真的受到了部下的脅迫,怒斥這些威逼領導的混蛋,趙匡胤會感激他嗎?假如朱棣推讓的過程中,出現一個“許三多”式的老實人,他被朱棣說服了,承認朱棣先生確實“無才無德”,那麼朱棣會因此放棄稱帝嗎?當然不會。把準皇帝的“推讓”當真了的老實人,不被當場亂刀砍死,事後十有八九也會被淩遲處死。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皇帝們的影響下,“推讓”之風從上而下一直滲透到民間,大家有事沒事都喜歡推著玩。花鼓戲《劉海砍樵》中有一段唱詞很有趣:(女)我這裏將海哥好有一比呀!(男)你把我比作什麼人囉!(女)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哪。(男)那我就比不上囉!(女)你比他還有多哇……老婆把老公比牛郎,接著老公把老婆比織女,謙虛加互誇,兩位就輕而易舉超過了牛郎、織女,實現了雙贏。大凡謙虛,推來推去,最後大多能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