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之道

朱輝

“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千百年來,無數家長、老師這樣教育孩子。可是怎樣學做人?又免不了搞“二元製”。大凡書本都是教人君子之道,強調為人要正直。而私底下,家長們又覺得社會複雜,怕孩子單純吃虧,難免又要傳授一些圓滑應變之術。於是成大成人之後,我們中大多數人會在君子之道、小人之術間徘徊,活得很累。其實不僅僅是現代人,君子自古稀少,小人也不會是大多數,最多的是介於君子、小人之間的尷尬人。

明朝的解縉是個才子,他一生最大的亮點是主持編纂《永樂大典》。而一般老百姓雖對他知之甚少,他的名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卻流傳了五百年,家喻戶曉。

成名之初,解縉是個簡單正直的人。在殺人如麻的朱元璋底下為臣,其他人戰戰兢兢,時刻擔心性命不保。解縉卻活得很健康,仗著朱元璋對自己有好感,屢屢直言犯上。或許在朱元璋眼裏解縉隻是個小孩,所以殘暴的他難得沒有砍下解縉的腦袋,沒有誅他的九族,隻是將他炒魷魚回家。炒魷魚前,朱元璋還像班主任一樣請來了解縉的父親,對他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意思是說解縉還太嫩,尚不能在複雜的朝廷裏站穩腳跟,還需要曆練。朱元璋能夠這樣好脾氣、好耐心地去幫扶一個年輕人,這在他一生中非常罕見。雖然解縉第一次做官以失敗告一段落,可是作為重點培養對象,他的待業並不意味著落魄,搞得好,大有可能以退為進,若幹年後更有作為。

7年後朱元璋死了,建文帝朱允炆相對而言是一個文人喜歡的皇帝,如果他一直在位,或許解縉會有一番作為。然而,建文四年,解縉剛被召回京師任翰林待詔,建文帝就快倒台了。而此時的解縉已經不是當年“一根筋”的傻小子了,經過幾年冷卻的他似乎悟出了處世之道,變得“成熟”起來。

首先,解縉學會了審時度勢。建文帝即將倒台之際,幾個同榜好友密談何去何從?解縉陳說大義,似乎要和叛賊朱棣不共戴天。可是談話結束後,解縉連夜收拾包袱,率先跑到南京城外投降了朱棣。

接著,解縉學會了抓住機遇,識時務者為俊傑。朱棣準備登基前,請方孝孺草擬《登極詔》,結果被方孝孺罵得狗血淋頭,方孝孺因此被誅十族。解縉卻欣然接過這筆“業務”,不惜名節為朱棣創作了《登極詔》,從此平步青雲。朱棣即位之後,解縉馬上從翰林待詔升任本院侍讀,九品躍升正六品,之後受命入直文淵閣,成為朱棣的心腹成員。有時深夜了還能進宮,朱棣上床睡覺前,還給解縉賜座,讓他坐在自己床前,共同商議國家大事。

按照正統儒家思想,忠臣不事二主。相比於那些被俘後無奈投降的建文臣子,解縉是積極主動迎降,實屬“小人”。不過有人按現代職場觀念為解縉辯護,說解縉不喜歡建文帝的懦弱,覺得他不是個“好老板”,所以想跳槽到朱棣這個能幹的“老板”門下。這種說法對於現代人也許說得過去,可是在“立儲”之爭上,解縉又曾經搬出“長幼有序”之類封建禮教來說事,勸朱棣立長子。既然你要別人遵從正統的“長幼”觀念,自己為何又不按正統思想,愚忠於建文帝?並非長子的朱棣聽到這樣的說辭,想必不隻是不高興,內心從此不會將解縉視為忠直之臣了。他很容易覺得解縉在“立儲”之爭上的立場,是出於利己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