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之道

朱輝

“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名言國人都耳熟能詳,在影視劇裏,它常常出自漢奸、叛徒之口,用於勸降正麵人物們。當然,正麵人物大多會嗤之以鼻,最後慷慨赴死。

識時務者就可以算俊傑嗎?按中國傳統道德標準顯然不是,不過這類善於變通者往往活得比較滋潤,其中最為典型的曆史代表人物當屬馮道。馮道一生給六位皇帝當宰相,這六位皇帝分屬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前朝皇帝被推翻,馮道先生立馬就能在新皇帝那裏謀到一份CEO的職位,其“識時務”的能力端的驚動了後世無數史家和文人,司馬光稱馮道為“奸臣之尤”,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看法。

原本遺臭萬年已成定局,不料在臭了一千多年之後,馮道居然等到了被平反的機會。如今許多史學愛好者熱衷於撥亂反正、撥正反亂,有人興致勃勃地往民族英雄嶽飛、袁崇煥身上潑汙水,也有人致力於為秦檜說好話,為的都是獲得嘩眾取寵的成就感。挑戰性越強,越能刺激他們“烙餅”的激情。

為馮道叫屈者,大多從“事功”角度入手。馮道的確經常“轉會”,不符合從一而終的愚忠精神。然而他在客觀上做了不少有利於民的事情,而且雖失節但並沒有謀私利,生活作風也值得稱道。仔細分析起來,他的身上有循吏辦事能力強的特點,也具備清流的某些道德水準。假如生在和平年代,他多半會是一位賢相。

馮道一生曾經做出許多驚人之舉,這些事跡是他成為“奸臣之尤”的主要依據。

著名賣國皇帝,後晉高祖石敬瑭曾派馮道出使遼國。臨行前,石敬瑭叮囑他在禮數上要體現對契丹父皇帝的尊敬。一般儒家弟子顯然不願接受這種喪權辱國的差事,可是馮道卻很高興,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後來契丹滅了後晉,遼太宗耶律德光進軍開封,召馮道覲見。馮道沒有像許多正直人士那樣寧死不奉召,甚至沒有像後世洪承疇那樣多少擺個姿態,等對方派出高級人物多次勸降,這才扭扭捏捏半推半就。馮先生很爽快就趕去見耶律先生了,一點不像一個漢族知識分子。耶律德光可能原本也以為要經曆幾個來回,沒想到馮道來得這麼“突然”,便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一叫就來了,馮道很坦誠地說:“無城無兵,怎敢不來?”耶律德光又故意羞辱他,問:“你是什麼老東西?”馮道從容答道:“無才無德,癡頑老子。”人至賤無敵,契丹人也喜歡這樣具有高度服從性的員工,於是馮道在侵略者那裏成功地當上了太傅。

按說馮道是個厚臉皮的漢奸,廣大群眾應該對他深惡痛絕。可是實際上又非如此,他不僅死後封王,而且在當時普通百姓中名聲還不錯。他生活儉樸,發了工資可以拿出來和屬下甚至仆人一起花;屬下搶來美女供他享樂,他就自費另找房子供養,找到她們家庭住址就送回去。有時他還做好事不留名,晚上偷偷幫孤寡老人種地…… 這些都是清流的做派,一點不像人們印象中發國難財,欺負老百姓的漢奸。

有了馮道這些另類的表現,為他辯護者很容易找到論據。馮先生隻不過比較珍惜生命而已。他不僅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在珍惜百姓的生命。明知不敵,及早投降,也就保全了許多無辜者不至於白白犧牲。馮先生在幾屆昏庸的君主手下為相,客觀上比那些道德徹底淪喪的壞蛋當宰相好得多,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百姓的痛苦。細細加以考證,馮先生對於生命的珍惜與現代西方思想相近,又比他們早許多年。以此推斷,說不定還能推出西方人文思想是起源於中國的。如此一來,馮先生非但無過,還為國爭了光,應該追認為“偉大的古代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