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洗澡

朱輝

在東方哲學思想中,“忍”字一直被許多人看重。有人將一個大大的“忍”字懸掛於自家客廳的牆上,有人更將“忍”紋身於自己的手臂。

“忍”究竟是什麼意思,釋義有二:①耐著性子,不讓某種感覺或情緒流露出來。②狠心,硬著心腸去做某件事。

智者可以當謀臣,勇者可以當猛將,善忍之人呢?他們中的頂級人物往往是帝王。

先說說第一種意義上的“忍”——隱忍。曆史上善於隱忍者,數不勝數。勾踐臥薪嚐膽,入吳為奴曾經是“忍”的典範,可是隨著文史熱的興起,人們發現這根本不算什麼。越國的王破產後到吳國當宮廷服務員,隻不過屬於轉變就業觀念而已,稀鬆平常。比勾踐能忍的大有人在,比如周文王吃了兒子伯邑考的肉做成的丸子;比如當項羽架起大鐵鍋,威脅要煮了劉邦的爹。劉邦毫不在意,還懇請項羽務必分他一杯肉湯,弄得項羽反而不知所措;日本一代梟雄德川家康是朱元璋的崇拜者,而且深得中華謀略之真傳,青出於藍勝於藍,將一個“忍”字演繹得淋漓盡致。妻子涉嫌謀反,德川的上級領導織田信長命令他自行殺死妻兒。德川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毅然殺死了妻子,也殺死了原本無辜的愛子。德川此舉為自己贏得了上級的絕對信賴,成為日後稱霸日本的關鍵之舉。

周文王吃了兒子的肉實屬無奈,兒子被紂王殺害已經既成事實,他就是怒發衝冠也於事無補。所以他不讓悲憤情緒流露出來,麻痹紂王之後,回國醞釀複仇,這是一種堅韌的表現。劉邦要分吃父親的肉,著實讓人心驚肉跳,好在也可以勉強解釋為一種表演,意在救父。而德川家康為了獲得盟主織田信長的信任,答應其非人性要求,馬上殺妻殺子,這種“忍”兼有兩種意義“忍”的特點,隱忍加殘忍。事實上,曆史上善於隱忍的帝王,得勢後大多又會將殘忍發泄出來,殺人如麻。

對於先隱忍後殘忍的暴君,按說從道德意義都應該歸入“壞人”範疇。不過現代人往往會用“勢利”的眼光把他們加以分類,那些政績不佳的暴君,自然會被無可爭議地釘到曆史的恥辱柱上。而政績上頗有建樹的暴君,則會招來許多誌願者,義務為他們當“辯護律師”。

看看柏楊先生如何評價德川家康的“忍”,“忍耐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隻有巨人才知道什麼是忍耐。當盟主織田信長要求德川家康殺妻殺子的時候,德川家康毫不猶豫地立即動手,隻有懦夫才會輕率地拔刀而起,血流五步……”

當我看到柏楊先生如此讚賞德川的“忍”,我差點不敢相信這是出自柏楊之口。一個一直致力於聲討封建“醬缸文化”的鬥士,骨子裏其實已經被“醬缸”染上了深深的印記,隻是自己還不知道。柏楊與魯迅相比,的確要差一個層次。

隻有精英才算人物,小民隻是棋子,甚至與豬狗無異,可以任意宰殺,這種思想在曆史上一直很流行。就德川家康殺妻殺子而言,他用妻兒的生命換取日後稱霸日本,低投入高回報,很值得。可是站在他妻兒的立場,他們連自己的生命都無法自己做主,與牲口又有什麼區別?

相比德川家康,易牙運氣不佳。他曾經把兒子殺了給齊桓公吃,在獲得齊桓公寵幸之後又策劃謀反,可惜失敗,於是成為了“千古人渣”。假如他當初謀反成功,繼而成就一番霸業呢?那麼他殺子給齊桓公吃,非但不是沒人性,還會被讚為“大謀略”。

一個對自己妻兒都能下毒手的人,會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這樣的人當然是可怕的,可能也是“無敵”的。更可怕的是,許多後世文人對之讚賞不已,不知道假如他們本人有一天莫名其妙被抓去問斬,被當作謀略的“祭品”,是否也會欣欣然,滿懷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