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小私楊士奇
朱輝
中國古代名臣許多是文人出身,比如白居易、蘇東坡等等。單論政績,他們原本會被淹沒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史裏,是詩文讓他們至今為人所知,達到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不過也有些名臣的詩文給自己幫了倒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己的名聲,比如明朝重臣楊士奇。
楊士奇卻是個可以載入史冊的中興名臣,甚至有媒體把他列入影響中國曆史的100個人物。他一生在明朝五位皇帝手下任職,大多數時候都是朝廷重臣。和許多有建樹的名臣差不多,楊士奇做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情,比如減輕農民賦稅,打擊貪腐,平反冤獄等等。其中有一項他做得格外出色,那就是識才用才。他提出人才不論出身,即便罪犯的子孫,隻要有才也應該任用,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都要為朝廷薦才,於謙、沈周、況鍾等傑出人才就是他親自薦引的。
之所以楊士奇能夠不拘一格用人才,或許因為他本人就是自學成才,沒有走科舉做官的路線。又因為出身寒門,也沒有什麼門第觀念。
政績突出的楊士奇,同時還是個高產詩人。從永樂到天順大約半個多世紀裏,楊士奇創立的“台閣體”詩派主宰著當時的文壇。楊士奇本人著有《東裏全集》九十七卷、《別集》四卷,創作數量頗豐。加之幾十年間眾多“台閣體”詩人的作品,可謂浩如煙海,可是至今“台閣體”詩作卻沒有一篇能被世人傳誦。原因大概在於“台閣體”作品的內容基本都是粉飾太平、歌功頌德之作,尤其說是文學作品,不如說是宣傳品。許多人認為,“台閣體”的興起標誌著明代文人的墮落。
詩歌畢竟是文學創作,即便庸俗一點,起碼沒有太大害處。楊士奇主修《太宗實錄》最為後人非議,他為篡位皇帝朱棣寫了不少不實之辭,人品上有些讓人鄙視。比如《明太宗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上至金川門……時有執方孝孺來獻者,上指宮中煙焰謂孝孺曰‘此皆汝輩所為,汝罪何逃?’孝孺叩頭祈哀……”大家都知道方孝孺是史上最著名的硬骨頭,誅十族都沒有嚇倒他。怎麼可能被朱棣莫名其妙的栽贓,就嚇得叩頭祈哀?據傳建文元年,方孝孺主修《太祖實錄》,那時楊士奇還隻是個教書先生。正是方孝孺慧眼識才,他才由一介布衣進入了政府機關工作。多年以後,楊士奇卻將已被殘殺的方孝孺描寫成小醜,確實有些忘恩負義。
其實凡事都是一分為二的,楊士奇為官政績好,詩文常有令人惡心之處,兩者恰恰相輔相成。假如楊士奇像李白那樣恃才放曠,像杜甫那樣針砭時弊,像司馬遷那樣秉筆直言。或許楊先生會成為一代文豪,流芳百世,可是當年根本不可能憑文章進入政府機關,更不可能一路高升,曆經五朝不倒。他的“爛詩文”為他爭取到了“為人民服務”的機會,所以踩上死人幾腳,姑且就原諒他吧。
從性格方麵看,楊士奇像“水”,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原則性比較差。這種性格有它的好處,也有壞處。比如在與同朝重臣楊榮的關係上,楊士奇做得即好又不好。楊榮生活比較奢侈,經常受賄。明宣宗朱瞻基知道後,私下召見楊士奇,問他對此有什麼看法?一向清廉的楊士奇出人意料地認為應該原諒他,理由是楊榮有才幹,不要因為小的過失處分他。按照法理,楊士奇這種看法當然是錯誤的,他為楊榮辯護,一方麵或許真是愛才,另一方麵或許出於私心,怕別人非議他公報私仇。果然朱瞻基笑著說:“你還為他辯解,他經常在我麵前說你的壞話”。楊士奇聽後,依然懇求皇帝寬待楊榮。不久楊榮得知了情況,非常慚愧,從此兩人成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