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竅不通
朱輝
文人常常會讓世俗之人覺得有些怪異,而詩人又是文人中最怪的。古代文科生社會地位高,有博取功名的渠道,因此許多詩人雖然酸腐,可是也知道適當變通。清高狂放如李白,有寫馬屁詩的汙點;正直如韓愈,也有見風使舵的事例,這些如今都成了後世索隱派窮追猛打的“尾巴”。不過,索隱派卻奈何不了那些因詩成病的人,比如北宋詩人陳師道和唐朝詩人賈島,他們身上就硬氣得找不到一條“軟肋”。
陳師道16歲拜師曾鞏,當時正值王安石變法,朝廷以經義之學取士。陳師道對此不理解,覺得文學含量太低,因此不屑於趕考。而且他一直義無反顧,一生都沒有再走進考場。其實當時很多人已經看出了詩賦取士不合理,且不說優劣評判很主觀,不容易做到公平打分。就算詩賦極佳,做官需要的是處理實際事物的能力,好詩人未必會是好官吏。
沒有文憑的陳師道求職之路變得相當艱難,老師曾鞏想利用關係給他謀個公務員,組織程序上都通不過。後來雖然有個大官聽說了他的文名,打算破格舉薦,卻被他硬生生地拒絕了。從陳師道的情商來看,他注定是那種擰著勁,不願意好好過日子的人。
後來陳師道好不容易有了一份固定工作,可是他又是個沒有組織紀律性的員工。他仰慕的偶像蘇東坡調任杭州太守,路過商丘,陳師道脫崗專門跑去商丘送行,結果以擅離職守被革去徐州教授的公職。他的這次下崗扯不上被排擠、被迫害,任何一個上級都不會容忍手下不拿工作當回事。
後來陳師道複職調任潁州教授,正好蘇東坡任潁州太守,見他這樣崇拜自己,有意收他為弟子。陳師道卻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曾鞏)”拒絕了。在後人看來這很義氣,很多人對愛情都做不到如此專一,很符合他名字中的“師道”二字。可是孔門的師道中並沒有“守節”一說,孔子本人就有好幾個老師。陳師道不願意拜師蘇東坡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蘇軾名氣太大,拜他為師,有找顆大樹乘涼的嫌疑。好在蘇東坡沒有在意,仍然經常指導他。最終,陳師道被後人列入“蘇門六君子”,在名氣上還是沾了蘇軾的光。
硬氣的人往往自尊心超強,陳師道對於自己的詞很有信心,自評“餘它文未能及人,獨於詞自謂不減秦七黃九”,就是認為自己的詞不輸給秦觀和黃庭堅。陳師道寫作態度很嚴謹,屢屢燒掉不滿意之作,可是留下來的合格品也沒有什麼精品,詩作更是平平。江西詩派能將陳師道列入“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更多隻是出於對他特立獨行性格的肯定。
陳師道與所有人鬧別扭的一生,終以貧困潦倒結束,據說他死的時候格外悲慘。元符三年冬,陳師道準備去京郊參加祭祀,卻連一件禦寒的棉衣也沒有,其妻便向妹夫趙挺之借皮襖。陳師道不喜歡趙的為人,執意不穿,結果受寒發病,於次年春天去世。趙挺之是李清照的公公,其實也算不上奸臣,隻不過趙挺之是王安石的擁戴者,與蘇軾、黃庭堅政見不合,於是陳師道覺得他是反麵人物。陳師道鬥氣,對於趙挺之毫發無損,最終凍死的是自己。
陳師道的一生,硬氣超過了才氣。而這種硬氣並沒有多大意義,既不是針對侵略者的大義凜然,也不是為民請命,僅僅是怪脾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