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位居高官,無論是做大事,還是一般人際關係,都應該低調一些。有了才華固然很好,但在合適的時機運用才華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負功高蓋主,才算是更大的才華,這種才華對國對家對人對己才有真正的用處啊!這方麵,荀攸是一個絕好的榜樣。

曹操是個難侍候的主兒。他有過人的才華,下手快,出手狠,疑忌心重,氣量極狹,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作為信條。他殺了在危難中款待他的呂伯奢一家九口人;殺了能摸透他心思、鋒芒外露的謀士楊修。可是,他手下有一位謀士荀攸,卻與他相處融洽,前後為曹操謀劃十二奇策。曹操玩弄權術,想讓手下的人怕他,荀攸未必不知道,但他不露聲色。而楊修,總是想表現自己的聰明,說破曹操的目的,終為曹操所不容。荀攸對曹操執禮甚恭,讓曹操感到自己的重要和特殊。平時對一些小事,他總是裝聾作啞,順水推舟,想來“丞相英明”之類的話是不會少說的。正因為如此,他博得曹操的信任和欣賞,每到關鍵時刻,他的計劃就總能為曹操所接受,從而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發揮,又給自己創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把人臣的藝術發揮到極致。所以,曹操說他“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其智可及,其愚(其實是大智)不可及。”

周公(姓姬名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曾佐其兄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聯合紂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反叛。他率軍兩次東征,經3年苦戰,終於平定了叛亂。東征勝利後,成王把殷民六族和舊奄國地,連同奄民,分封給他,國號魯。周公因需在朝中輔助成王,於是派兒子伯禽去魯。在兒子伯禽臨行前,他告誡伯禽道:“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險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

周公的這些諄諄家訓,對今天我們這些後人不是仍有很大的警誡和教益嗎?

洪應明在其傳世名著《菜根譚》中也認為,富者應多施舍,智者亦不炫耀,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他指出:“富貴家宜寬厚,而反忌刻,是富貴而貧淺其行矣! 如何能享?聰明人亦斂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富貴的家庭待人接物應該寬宏仁厚,但有的人反而苛薄無禮。這種人雖然身為富貴之家,可是他的行為跟貧賤之人卻完全相同,這樣又如何能夠長久享有富貴呢?一個才智超群、博學聰明的人,本來應該隱匿其才華,而有的人反而到處炫耀自己。這種人表麵上看起來好像很聰明,其實是很愚昧的,這樣的人如何會不失敗呢?

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深藏不露,低調做人,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但要克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跋扈,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

心理學關鍵詞

嫉賢妒才,幾乎是人的本性。願意別人比自己強的人並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會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難。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3.適時低頭保護自己

風一吹便低俯的草,其實是飽經風霜,通過無數次考驗的堅韌的草。人生何嚐不是如此。低頭彎腰,保護了自己,而強硬隻能夭折得更快。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需要你暫時退卻,這時候,你必須麵對現實。要知道,敢於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碰,隻能是無謂的犧牲。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來迎接生活。這就是適時低頭。

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前輩。當他昂首闊步進門的時候,頭被門框狠狠地撞了一下,奇痛無比。出門迎接的前輩看著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訪問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時刻刻記住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這成為富蘭克林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一。

年輕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心高氣盛,恃才傲物,總以為自己是鴻鵠,別人都是燕雀,眼光總是高高向上,根本不把周圍的一切放在眼裏。直到有一天,被眼前的門框撞疼了頭,才發現門框比自己想象的矮得多。

要想進入一扇門,必須讓自己的頭比門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頂峰,就必須低下頭彎起腰做好攀登的準備。

那些登上頂峰的人們,不論是在舞台上發表演說還是乘機出訪,總是微微低著頭俯視腳下的人群,因為他們站在高處;而他們腳下成千上萬的人們,總是高高抬起頭向上仰望,因為他們站在低處。

站在低處的人,總是高高抬著頭,因為他們腳下什麼都沒有,他們隻能往上看。

曾有人問大學問家蘇格拉底:“據說你是天底下最有學問的人,那麼我想請教一個問題:請你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蘇格拉底微笑著答道:“三尺!”“胡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四五尺高,天與地之間的高度隻有三尺,那人還不把天給戳出許多窟窿?”蘇格拉底仍微笑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能夠長久立足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呀!”

民間有句非常貼切的諺語:“低頭是稻穗,昂頭是稗子。”越成熟,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隻有那些穗子裏空空如也的稗子,才會顯得招搖,始終把頭抬得老高。

要想抬頭,必須先要懂得低頭。如果不懂得低頭,就會撞得頭破血流,甚至為此而失去性命。

《史記》中記載著這麼一個故事:

戰國時代的範睢本是魏國人,後來他到了秦國。他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的策略,深為昭王所賞識,於是被升為宰相。但是,他所推薦的鄭安平與趙國作戰失敗。這件事使範睢意誌消沉。按秦國的法律,隻要被推薦的人出了紕漏,推薦人也要受到連坐的處分。但是,秦昭王並沒有問罪範睢,這反而使得他心情更加沉重。

有一次,秦昭王歎氣道:“現在內無良相,外無勇將,秦國的前途實在令人焦慮呀!”

秦昭王的意思原為刺激範睢,要他振作起來再為國家效力。可是,範睢心中另有所想,感到十分恐懼,因而誤會了秦王的意思。恰好這時有個叫蔡澤的辯士來拜訪他,對他說道:“四季的變化是周而複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萬物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夏;夏天結束養育萬物的責任後就讓位給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務後,就讓位給冬;冬天把萬物收藏起來,又讓位給春……這便是四季的循環法則。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日子一久,恐有不測,應該把它讓給別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範睢聽後,大受啟發,便立刻引退,並且推薦蔡澤繼任宰相。這不僅保全了自己的富貴,而且也表現出他大度無私的精神風貌。

後來,蔡澤就宰相位,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重要貢獻。當他聽到有人責難他後,也毫不猶豫地舍棄了宰相的寶座而做了範睢第二。可見聰明的智者都不會一味地貪圖富貴安逸,在適當的時候,他們都會主動退出舞台,以保全自身。

在生活中曆練過的人,都能了解這一點。謙虛往往被看成軟弱。這種生活態度與其說是軟弱,不如說是嚐遍人世辛酸之後一種必然的成熟。那些昂然高論,不以為然的人,對這個問題乃至人生的認識顯然有限,因而表現出來的隻是一種無知的強勁,一種似強實弱的強。真正的智慧,屬於謙遜的人。

當今社會,變幻莫測,錯綜複雜。因此,在漫長的人生跋涉中,不得不學會低頭。但學會低頭並不意味著妄自菲薄與自卑,學會低頭意味的是謙虛、謹慎。

或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試著去學習低頭,學會認輸。其實,這並不難。隻是知道,當自己摸到一張爛牌時,不要再希望這一盤是贏家。隻有傻子才在手氣不好的時候,對自己手上的一把爛牌說,我們隻要努力就一定會勝利。學會低頭,就是在陷入泥潭時,知道及時爬起來,遠遠地離開那個泥潭。隻有笨蛋才會在狼狽不堪的時候,對自己的鞋子說,我們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學會低頭,就是在上錯了公交汽車時,及時下車,另外坐一輛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