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走出孤獨抑鬱的人生(12)(2 / 2)

抑鬱伴隨著個人生活中的突變,如離婚或配偶去世,患者的痊愈和重新適應生活需要調整方向和生活方式,這時她(他)必須正視新的現實——寡婦(或鰥夫)或者是再婚的現實。

中期預防指的是安排專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及提醒公眾注意抑鬱的實質,這樣,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便能盡快得到幫助。非精神病專業的內科醫生缺乏充分的精神病理學專業培訓,一直是抑鬱症中期預防的絆腳石。五十年代中期之前,大部分的醫學院未設精神病係,即使在設置的課程中,精神病理學理論也通常與醫學實踐脫節。內科醫生得到的印象不外乎精神病理學是一門專門治療瘋子的專業,要不然它就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及其門徒觀察基礎上的理論大雜燴。結果,醫科學生往往得出結論:隻有當病人的一隻腳已經跨出窗戶或者他堅持要接受精神治療時,醫生才把精神病專家請來。

矛盾的是,第一個與抑鬱症患者打交道的往往是家庭醫生,因為抑鬱症患者可能將自己的抑鬱症當成一般生理疾病。

對於精神病專家和其他專業人員進行有關精神治療與谘詢的再教育同樣不可忽視。在過去十年中施行精神治療的人員越來越多。他們的背景各不相同,技術與觀點也大相徑庭。就連十年前培養出來的精神病專家也麵臨著隨時更新知識的需要,因為新療法層出不窮——格式塔療法、坐禪、交朋友小組、行為療法、地區精神健康中心規訓班、新一代的心理——藥物療法。

現在心理學家與社會工作者廣泛地在私人診所與醫院門診部接待病人。他們通常需要接受附加的訓練,其中包括短期精神治療技術,以及使用抗抑鬱藥物及鎮靜劑的標準等知識。

傳教士也積極參與精神病谘詢工作。

提高專業技能無疑是中期預防的關鍵,但改進醫療保險的範圍也同等重要。這樣能鼓勵人們盡早獲得所需要的幫助,而不用一直等到抑鬱症的並發症掩蓋了病情本身才上醫院。

早期預防有兩個目標,第一,提高公眾對於應付急性抑鬱發作最佳方法的意識;第二是教會公眾防止陷入慢性抑鬱症或抑鬱誘發環境的方法。

我們來看看一些抑鬱症的最根本的病因——對損失和被冷落高度敏感,缺乏自尊心,難以承認和調動自己的感情,難以建設性地發揮攻擊力,依賴性引起內心衝突,多發性緊張,長期暴露於抑鬱誘發性環境等等。如果認真考慮這些因素,便可確定幾類前期預防必須采取的措施。

前期預防的另一概念“鬥爭療法”是精神病理學家喬治·巴赫提出的。他的論點很簡單:在婚姻與家庭中除非共同生活的各方能學會如何表示異議,如何爭論,如何宣泄敵意並相互妥協,不然關係再好也無親密可言,甚至反而會使正常的怨氣與糾紛堆積成山以至達到產生危機的地步,或使一方或雙方罹患慢性抑鬱症。

以建設性方式疏導敵意隻是改善溝通形式的一個方麵,但良好的溝通的含義卻不止這些:它是預防抑鬱症的重要組成部分。輕度抑鬱症患者有時可能被逼到驚恐絕望的地步,僅僅因為需要一個人來分擔他的憂患,洞察他的心境,傾聽他訴說;而在他喪失洞察力時,那人的眼光能依然保持敏銳。

絕經期是抑鬱症多發年齡,原因眾多不一,有些是生理或心理性的,有些是環境造成的。許多婦女在50歲上下會得抑鬱症,她們覺得美國社會過分重視的青春活力在自己身上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也就在這時,她們發現子女已經成年,丈夫埋頭於自己的事務。她們自己沒有目的、沒有方向。這是她們倍感孤獨、失落、無能與抑鬱的時候。

在婚前鼓勵婦女更善於把自己看成是一個人,並在婚姻中保持這一身份——與丈夫一起融入“你——我”關係,但在此過程中保持完整的“我”。這樣一來,婦女不僅更尊重自己,還為自我表達與自我實現開辟更多的渠道。婦女同時也會減少對母親、妻子等角色以及對青春年華的依賴程度,從而獲得自己的個性意識與目標意識。

預防抑鬱症就需要學會區別什麼是瞬息萬變的社會影響,什麼是個人環境的真正需要;還應學會如何善於處理精神壓力。

你對抑鬱的看法取決於對體驗抑鬱的方式。就其本質而言,抑鬱總是與終結息息相關;由於終點同時意味著從頭開始,抑鬱本身就是一個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