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 1

學會放鬆,蕩滌心靈的塵埃

比地大的是天空,比天大的是人心。人生快樂與否,完全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周圍的人、事、物。這是因為,生活是由思想構成的,而生命又因樂觀而精彩。並且,隻有樂觀者能夠應付生活的險境,進而掌控自己的命運,最終成為真正的強者。反之,悲觀者隻會令自己陷入絕境,進而泯滅自己的希望,使事情變得越來越糟!

齊氏效應:

卸下心靈的包袱

心理學中所說的“齊氏效應”,是指人們因為工作壓力而導致心理上的緊張狀態。它源於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所做的名為“困惑情境”的實驗。

齊加尼克將接受測試的人員隨機分成甲乙兩組,然後要求他們在相同的時間內完成20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克對甲組接受測試的人員進行幹擾,使其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對乙組則毫不幹預,讓其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內容。實驗結果表明,甲乙兩組在接受測試期間都呈現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的乙組人員,其緊張狀態在完成任務時隨即消失,而未完成工作的甲組人員卻持續緊張狀態,他們的思緒依然被那些尚未完成的事情困擾著。

後一種情況被稱之為“齊氏效應”,又稱“齊加尼克效應”,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在接受一項新任務時,每個人都會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惟有完成這項任務後,這種緊張感才能徹底解除;在沒有完成任務之前,這種緊張感會一直持續下去。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知識信息量的飛速增長,使得人們的心理負荷也日益加重。尤其是工作中沒有得以解決的問題,或是沒有完成的任務,常常會像影子般困擾著我們,其中以腦力勞動者居多。這是因為腦力勞動是以大腦的積極思維為主的活動,並且這種活動是持續不斷的,因此,這種緊張感會持續存在。

今年32歲的單帆,參加工作有八年之久了。去年,她跳槽到一家外企高科技信息技術公司。她對這份工作相當滿意,不僅因為自己喜歡,而且待遇也很優厚,隻是工作強度大了些,需要經常加班加點,且上司也總是對她施加壓力。所以,近段時間,單帆心情異常緊張,神經弦始終繃得很緊,總擔心自己職位不保。

有一次,總經理要找單帆談話,為了給上司留下一個好印象,她頭天晚上準備了幾十張的談話內容,而且還將這些內容背得滾瓜爛熟。可是,當上司與她談話時,她卻緊張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雖然上司很理解她的感受,並且一再安慰她,可是她依舊磕磕巴巴說不出完整的句子,甚至連一些基礎知識也忘得一幹二淨了。

對此,上司非常不滿意,但看在她筆試成績優異的份上,也沒對她的能力產生質疑。雖然,上司對此既往不咎,但單帆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在此之後經常加班加點地工作,就連節假日也很少休息。就這樣,不到半年時間,身邊的朋友都說單帆一下老了許多,而她本人也因為長時間精神緊繃,導致經常失眠、頭疼。

單帆的從業感受,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既要應付超負荷的工作量,又要麵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令人們始終沉浸在一種接連不斷的緊張感中,很容易讓人們產生緊迫感、壓力感,以及焦慮感,如果處理不當或應付不來,很容易誘發心理和生理疾病。

對此,心理學家分析,緊張是一種有效的反應方式,它是人類應對外界困難和刺激的一種心理準備。正是因為存有這種思想準備,才使人類產生了應對外界刺激的力量,從這一點來講,緊張並非全是壞事。然而凡事都有一個度,從生理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如果長期、反複地處於超生理強度的緊張狀態中,就容易急躁、激動、惱怒,嚴重者會導致大腦神經功能紊亂,很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些消除自我緊張感的方式方法。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們出現緊張的情緒,相信多數人都會習慣性地說:“沒關係”、“別緊張”、“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但非常不幸的是,這種安慰方式似乎很難奏效。有時候,反而更易令人們焦躁不安。這其實是你跟自己較勁的結果,所以更易給自己製造更大的緊張。

有人曾形象地說:“情緒如潮,越堵越高。”那麼,當自己出現緊張的情緒反應時,我們該使用何種方式進行有效的調適呢?

首先,適當降低對自己的要求

如果一個人總是爭強好勝,凡事盡善盡美,自然會感覺時間緊迫,來去匆匆,任務繁重。反之,如果我們能夠正視自身經曆和能力的有限性,適當的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凡事從長遠角度著眼,不過分計較目前的得失,心境自然就會相對輕鬆一些。

其次,坦然麵對自己的緊張

當你感覺精神緊張時,不要強行與之對抗,而是要感受它,體驗它,接受它,你可以自問:“我真的緊張嗎?”然後慢慢地做深呼吸,以求平複自己的心緒。要知道,緊張是人的正常反應,但是我們不能陷入其中無法自拔,更不要被這種情緒完全控製住,最好將自己置身於局外,像他人一樣觀察自己的心理變化,從而緩解自身的緊張。

再次,學會調整生活節奏,勞逸結合

持續的緊張感是職場人的常態,他們似乎擁有做不完的工作,總是覺得工作遠遠重於生活,長此以往,生理和心理難免不承受雙重的巨大壓力,如同緊繃的琴弦,如果不能做到鬆馳有度,早晚會出現斷裂,造成得不償失的後果。

因此,我們要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節奏。工作學習時,精神要保持高度緊張,做到心無雜念;休息時,要將工作擱置一旁,痛痛快快地玩一場,最重要的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適當參加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工作隻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健康這個“1”打頭,那麼,後麵綴上再多的“0”,又有何意義呢?

霍桑效應:

恰當宣泄心中的不悅

上世紀20年代,美國芝加哥郊區有一家名為霍桑的製造電話機的工廠,該廠設備先進,各種娛樂設施配套也很齊全,社會保險和養老金等保障也都做得非常好,但是,令廠長感到困惑的是,工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卻很低,生產效率一直提不上去。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廠請來了包括心理學家在內的各種專家。剛開始,心理學家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提綱提問,以此來了解工人對工作、工資和監督方麵的意見,但是收效甚微。後來,訪問權利逆轉改為由工人們各抒己見,與此同時,專家們還分別找工人進行單獨談話。

在談話的過程中,專家們耐心地傾聽工人們對廠方提出的不滿意見和建議,並且作了詳細的記錄,對於工人們的不滿意見,專家們沒有反駁和訓斥,這個實驗研究周期曆時兩年,在此期間,研究者前後和工人們談話的總次數超過兩萬餘次。

出人意料的是,兩年下來,該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對此,實驗的倡導者,哈佛大學的梅約教授,經過研究分析得出一些結論,這些結論否定了傳統管理理論對人的假設,指出了工人不僅僅是受經濟利驅動的“經濟人”,還是複雜的社會關係中的“社會人”。

人們的情緒、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身邊人的影響,改善勞動者的士氣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他們在自由自在的環境氛圍中工作,並且對自己的工作覺得滿意,這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因素。

很久以來,工人們就對自己的工廠有這樣或那樣的不滿,可是都苦於無處發泄,然而,這次談話實驗既讓工人們覺得自己被關注了,又為他們提供了發泄不滿情緒與提出合理化建議的平台,從而令他們心情舒暢,工作時也充滿幹勁。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之為“霍桑效應”。

在社會的大舞台上,每個社會角色的扮演者,總要麵臨這樣或那樣的衝突,而“霍桑效應”能在衝突中起到“安全閥”的作用。霍桑效應告訴我們:適當發泄不滿情緒,有助於舒緩情緒,從而提供生命的原動力。這是因為,人的一生中會產生許多意願、情緒,而最終能實現或滿足的卻為數不多。這樣我們自然會克製意願和情緒,從而壓抑內心深處的真實期盼,這樣很容易在心理上積蓄能量。雖然,它可能通過別的途徑轉移,但卻不會被直接消滅。而如果一直找不到宣泄的途徑,就會在心理上形成強大的潛壓力。

要知道,過分壓抑會令人從心靈深處與外界日益隔絕,並最終導致精神憂鬱、孤獨、苦悶和窒息,而這種情緒情感一旦控製不住,就會衝破心理堤壩,從而使人顯示出一種變態的行為,重則導致精神失常。

多數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惑或不滿,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又無法充分地表現出來,所以,你不妨尋找一種宣泄方式,述說自己的不滿情緒。宣泄過後,自然會令我們感到輕鬆、舒暢。

一天深夜,美國的一位心理醫生接到一位陌生女人打來的電話,對方第一句就說:“我恨透他了!”“他是誰?”醫生問道,“他是我的丈夫!”女人說道。醫生感覺很突兀,於是,禮貌地說:“對不起,你打錯電話了。”但是,這位女士就像沒聽見似的,繼續說:“我每天都要照顧4個孩子,他還以為我在家享福。有時,我想出去散散心,他卻不同意,而他自己卻說每天晚上都有應酬,鬼才相信。”

在女士說話的過程當中,盡管心理醫生一再打斷,表明“我並不認識你”、“你打錯了”,但婦女還是堅持把自己所說的話講完,最後,她說道:“您當然不認識我了,可是這些話已經壓迫我很久了,現在終於可以說出來了,我感覺舒服多了,謝謝您,對不起,打攪您了。”

俗話說,“堵塞不如疏導。”為了強化“霍桑效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安全閥”的作用,我們必須懂得“衝突的藝術”,一定要抓住衝突的契機,促使與他人角色之間的情感和思維的交流,從而擺脫不良情緒的影響,創造嶄新的生活,具體方法如下:

運動是排遣問題最健康且有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