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家所說的“霍桑效應”也就是所謂的“宣泄效應”。目前,在法國出現了新興行業——運動消氣中心。主辦人多數都是運動心理專業的行家裏手,他們針對失業等諸多造成人們心情積鬱狀態的因素,教學員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頭,捶沙發等;也有的先進行心理治療,找出導致生氣的原因,先用語言進行開導,再讓“生氣者”做一套運動量大的“消氣操”。

所以,當你產生不悅的情緒時,不妨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如籃球、足球、瑜伽、爬山等,這些活動方式都是很好排遣不悅情緒的方法。

與值得信賴的家人、朋友傾訴心聲

假如你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遇見了不如意的事情,切忌一味采取打壓政策,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宣泄出來。你可以向家人、朋友傾訴或發泄一番,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因為任何人都不希望成為“出氣筒”。無論你的家人還是朋友,相信他們都是願意為你分擔困惱和憂愁的。

此外,我們還需自我調節一番,不能讓壓力或是煩惱占據上風,應該善於“轉移陣地”,眼睛不要總盯著一個問題上,否則這種“打持久戰”的方式,很容易令我們迷失在自我的煩惱當中,所以,當我們氣惱的時候,不妨將注意力轉移到值得高興的事情上去。

詹森效應:

放鬆自己,擁抱成功

有一位名叫詹森的運動員,他平時訓練有速,而且實力雄厚,可是一到體育賽場上,就會接連不斷地失利,這令他自己和周圍的人都大失所望。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我們不難看出這主要是由於壓力過大,過度緊張所致。於是,人們借此將這種平常表現良好,但因為缺乏應有的自信而造成競技場上失利的現象稱之為“詹森效應”。在現實生活中,類似“詹森效應”的例子不勝枚舉。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本被寄予奪金厚望的中國男子體操隊隊員李小鵬在男子單項比賽中發揮失常,僅獲得一枚雙杠銅牌。而同樣是他,在2003年世界體操錦標賽卻獲得了這兩個項目的冠軍,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雙杠金牌得主。由此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奪金的實力。賽後,他接受采訪時表示,發揮失常主要是因為某些特殊情況給自己帶來了較大的壓力,所以導致心情異常緊張。

心理學家分析認為,“實力雄厚”與“賽場失誤”的唯一解釋,就是心理素質有問題,主要原因在於自信心不足與得失心過重。就像有的人平時戰績卓越,就產生一種既定的心理定勢:隻許成功不許失敗。賽場的特殊性以及國家、社會和家庭等方麵對其寄予的厚望,加劇了他們患得患失的心理。試想,背負如此之多的心理包袱,又如何能發揮出正常的水平呢?

那麼,是什麼原因致使他們背負了如此之重的心理包袱呢?難道是他們的能力差,還是他們的水平低,或是他們的技術有問題……事實上並非如此,僅僅是因為壓力和恐懼破壞了人們的心態,並且最終將人們推向了失敗的深淵。

所以,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很容易就能頓悟:將壓力看得過於明白,分析得過於透徹,反而會被它嚇倒。這是因為,一旦我們看見壓力,卻無法克製它帶來的恐懼感時,就非常容易受其影響,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反之,當我們看不見它時,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

總之,詹森效應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困擾。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詹森效應帶來的消極影響呢?其實,避免詹森效應最需要做的是,克服壓力所帶來的恐懼感。具體方法如下:

認清賽場的本質

我們要認清“賽場”的本質,從而有意識地消除心理上的恐懼感。要知道,賽場上的較量不僅是高層次水平的較量,同時更是心理素質的較量,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所以,我們需要樹立自信心,相信一分耕耘必定會有一分收獲,努力過後定會交付滿意的答卷。

擺正心態,積極以對

我們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以一分為二的視角,看待周圍事情的得失,不要過分貪戀成功,更不能畏懼壓力和失敗,這樣一來,自然就能夠發揮出正常水平,從而充分地展現自己最優秀的一麵。

此外,我們還應該明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都是生活的正常狀態,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失敗和挫折,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要知道,積極地麵對就是“也無風雨也無晴”,消極地麵對就是“秋風秋雨愁煞人”。所以,當我們麵對新的挑戰時,一定要擺正心態,積極以對。

舒心效應:

別讓自己活得太累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小心錯過的一場電影,我們可以再選擇去看一次;不小心錯過的一次美食,我們可以再找個時間去吃一次;不小心丟掉的錢包,我們可以再上街重新買個新的……生活中錯過的諸如此類的事情,我們可以再找機會,把錯過的遺憾重新彌補上就可以了。因為終究電影並不是隻有一場,美食也並不是隻有一次,錢包更是多得很……

但是,實際上有些東西失去以後就永遠也不會有機會彌補回來了,這就是我們的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隻有一次,你能來到這個精彩的世上走一遭的機會也僅有一次,既然隻有這一次,那麼我們是不是每一天都應該過得開心、快樂呢?

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中,有些人為了追逐名利,往往不顧個人的身體健康,拚命地奔跑著,根本不曾想到我們的身心能否承受的了。因此心理專家建議大家,不要活得那麼累,適當去調整一下自己緊張的生活節奏,讓生活盡量地有規律,活得舒心一點,灑脫一點,快樂一點,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原來放下一些東西,可以讓生活如此舒心。

利奧 羅斯頓曾經是美國好萊塢最胖的明星,他的腰圍6.2英尺,體重385磅,走不了兩步路就要氣喘籲籲。醫生多次建議他節食減肥,盡量減少演出,保養身體最重要。可是羅斯頓卻說:“人生在世隻有短短的幾十年,我已經有很多錢了,但是還要拚命地去賺,因為我太愛錢了。”

羅斯頓沒有聽從醫生的勸導,終於在一次演出的時候,暈倒在了舞台上。後來被人們緊急送往了醫院,但還是沒有挽留住他的生命。在彌留之際,羅斯頓最後說了一句話:“你的身軀很龐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僅僅是一顆心!”

後來,院長將羅斯頓的這句遺言,鐫刻在了醫院救濟中心的大牆上,以此來警示後人。一轉眼47年過去了,一天,這家醫院的急救中心又接收了一名危重病人,美國的石油大亨默爾先生。他是暈倒在談判桌上的,送到醫院經過檢查後發現,也是心肌衰竭。雖然暫時脫離了危險,醫生建議要多休養,少操勞。但是默爾依然我行我素,不僅包下了醫院的一層樓,而且在自己的病房裏安上了各種電話和傳真機,繼續工作著。

有一天,默爾來到了樓下,看到了牆上的那條警示語,並詢問了醫生,知道了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他在這個警示語下麵佇立了良久才離開。回到病房之後,他立即命人拆掉了所有的電話,精心養病。出院之後,默爾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把自己擁有的數千萬元的公司賣掉了,帶著妻兒回到了鄉下,過起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後來人們在默爾的自傳裏找到了答案,原來他是受到了羅斯頓的啟示,他說富裕和肥胖沒有什麼兩樣,不過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罷了。多餘的脂肪會壓迫人的心髒,而多餘的金錢則會拖累人的心靈,多餘的追逐更會增加生命的負擔。要想活得健康和自在一點,必須尊重自己的生命,舍棄那些“多餘”的財富。

寶貴的生命隻有一次,如果連健康都沒有了,那麼一切也就失去了意義。有些時候,金錢並不是萬能的,它不能換來寶貴的生命,不能買來真正的快樂,不能買來多餘的時間。所以,活在當下一心隻向名利看齊的人們,是時候該放慢自己的腳步,珍惜一下生命了。生命隻有一次,何苦這樣為難自己呢?當你擁有得越多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快樂,舒心;反而往往是那些物質上並不是很富有的人,卻活得十分逍遙自在。

我們要像默爾頓悟到的那樣,人生不要被多餘的東西所累,隻要有夠用的錢,能解決一家老小的生活問題就足以了,剩下的便是盡情地去享受生命的美好。不要再為了掙錢而掙錢,為了工作而工作,這樣隻能使我們迷失在名利的道路上,找不到人生真正的歸宿。

鬆弛訓練,多做雅趣

麵對日益忙綠的生活,以及越來越大的壓力,可能你的內心早已糾結不堪。其實,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沒有必要事事高效率地要求自己,最終弄得自己疲憊不堪。要知道,與其低效率的工作和生活,不如多做一些悅己的雅趣。雅趣包括下棋、打牌、繪畫、釣魚等。當我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就會忘卻眼前的煩惱和不悅,並且琴棋書畫這些雅事,不僅能夠陶冶情操,而且還能起到舒緩心情的作用,使不平衡的心理漸漸地得到平衡。一旦我們的心情愉悅了,做事效果自然就會有所很高。

學會自我調節

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煩惱,讓我們身心俱疲。學會自我調節保持愉悅的心情,擁有健康的身體,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即便是工作再累,壓力再大,我們也要注意身體,多參加體育鍛煉,多抽出空閑時間來放鬆自己,給心情好好放個假。

環境與心理:

為自己創造一個好的生活環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工作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住宅區裏一定要有綠綠的草地,清清的湖水;辦公室裏一定要有舒適的空調、幹淨的辦公桌。所有這些都是人們內心的一種需求。環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情,甚至是個人能力的發揮。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在一片原始森林裏,居住著一群身手敏捷的靈猿,他們可以輕鬆自如地穿梭於各種高大的喬木之間,一根粗粗的藤蔓就可以讓他們快樂地蕩秋千,他們個個身體靈巧、動作敏捷,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老獵人對它們也奈何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