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後來,心理學家將一部分靈猿趕到了一片灌木林中,這裏到處是長刺的柘樹、帶刺的酸棗以及味道甘苦的枳樹,這群原本身輕如燕的靈猿,卻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因為稍不留神,就會被這些長刺的樹木刮傷,強烈的疼痛使得它們隻能小心謹慎地在灌木叢中爬行,心情十分緊張,甚至會渾身打哆嗦。

同樣還是那群原始森裏中的靈猿,它們的筋骨並沒有發生變化,為什麼在喬木從中和灌木叢中的表現會有這麼大差別呢?答案就是:環境的改變使得它們的內心也隨之發生了該變,因為總是時刻提心吊膽地怕被刺傷,因此就不能再充分施展自身攀緣騰躍的本領了。

我們人類也是如此,當周圍熟悉的環境發生改變時,首先會從心理上感覺到不舒適,不安全,因此就會影響我們正常水平的發揮。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很多:即將要高考的學生會在一個月之前就調整自己的作息,避免高考的時候不適應;運動會的時候,往往是東道主的運動員比其他國家的運動員要感覺輕鬆得多,因為這個環境對於他們來說,十分熟悉,根本不會有不適應的感覺。

所以說,環境不僅時刻影響著每個人的心情,並且會進一步影響人們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因此,我們要時刻給自己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現在有很多人為了尋得心靈上的一片寧靜,喜歡遠離喧囂的大都市,到偏遠的鄉下去尋找一方寧靜的淨土。讓心靈放鬆,盡情地去享受這片淨土給心靈帶來的給養,隻有置身於這樣的環境裏,才能感到身心愉悅。

一對中年夫婦因為生活裏的種種不愉快,兩個人總是經常吵架,原本恩愛的夫妻現在越來越討厭對方。為了緩解這樣的婚姻危機,妻子主動找到心理學家尋求幫助。專家並沒有給她開出什麼靈丹妙藥,而是建議他們夫妻二人找個空閑的時間,換個環境,出去散散心情。

於是在妻子的建議下,丈夫也積極地配合,兩人趁著周末的休假,來到了郊外的大山深處,這裏遊客稀少,隻有當地的居民在這裏與世無爭地生活著,滿山的綠樹,滿眼的清泉,芳香的野花,悠閑地牛羊……頓時,兩個人的心靈就被喚醒了,猶如昏睡了百年之後,終於睜開了眼睛,發現世間還有這番美好的畫卷;也猶如回到了小時候,心裏麵再也沒有那些煩惱的工作、煩心的生活,有的隻是清脆的鳥聲、濃濃的花香、清新的空氣……就這樣,雙方彼此心平氣和地把最近的種種不愉快說了出來,客觀地分析了原因。至此,二人的心結也都被打開了,懂得了日後要學會寬容與理解,多替對方想一想。

換了一個環境,走出了那個曾經感覺壓抑和窒息的房子,來到了讓人心情愉悅的大自然中,心情自然也就不一樣了。心理上得到了寧靜之後,那麼再重新看以前的問題,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個體之間如果距離太近的話,就會讓人感到擁擠,自然會給心理上帶來不舒服的感覺。這是因為擁擠破壞了一個主體對領域和空間的需要,進而擾亂了正常的思維或行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片自己的自由空間和活動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不受別人的打擾、不受他人的監督,更不用去提防任何人,因此可以輕鬆、自由自在地去做想做的事情。這樣的一個狀態當然會使人放鬆,加入周圍的人過多,就使我們無法實現這樣一個奢求。

所以,為了求得心靈上的一片寧靜,要學會為自己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辦法其實很簡單:

種植綠色植物和花卉

花開花落,春去冬來,一年四季變化的色彩,不但會使人感受到動態的美,而且還會令人深刻地感到生命的節奏。心理學家認為綠色是最平靜的顏色,能給人帶來寧靜的感受,是任何時候都不會使人感到厭倦的。所以,我們不妨將大自然搬到室內,種植一些綠色植物,如吊蘭、蘆薈、虎尾蘭……

此外,我們還可以種植一些芳香花卉,如玫瑰、桂花、紫羅蘭、茉莉……這些花卉不僅會帶給我們視覺上的美觀,而且這些芳香花卉產生的揮發性油類具有顯著的殺菌作用。

調整室內格局

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小間屋子,當你想要換個心情的時候,不防從這間小屋子開始,改變它的格局。比如可以把自己的床和寫字台換個位置,把床移到窗戶邊,及時地享受溫暖的陽光和那舒服的夜風;再比如,可以上街重新選一款窗簾,假如是夏天,就選一片茵茵的綠草窗簾,給你帶來一絲夏日的清涼,假如是寒冷的冬季,就換一個橘黃的暖色調窗簾,給你增添濃濃的暖意。所以,如果想要換個環境,大可不必非得外出旅行,同樣在家中,隻要你稍微動點心思,同樣會給自己打造一個舒適的嶄新環境。

強迫人格:

順從你內心的力量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一些人:寫字要像印刷體一樣,稍微有一點不滿意,就會馬上擦掉或是將整張紙撕掉,重新再寫;穿鞋子一定要有固定的順序,如果不小心先穿了左腳,那一定也會脫下來,重新再穿一次。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強迫型人格”,導致其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如來自社會的壓力,來自家庭環境的影響等。

針對此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給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釋:強迫型人格屬於一種比較常見的人格障礙。如果單從字麵上解釋“強迫”這個詞的話,即意味著不自由。事實上,強迫是一種對規則的完全服從,比如一些安全的規則、正確的規則、幹淨的規則,服從這些規則,就可以避免不安全感、不潔感,就可以避免犯錯。比如有潔癖的人,每時每刻都在追求幹淨、整潔和一絲不苟,這可能是因為他曾經接受過的教育告訴他,隻有保持幹淨才是正確的,所以就這樣去做了。

強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要求嚴格,追求完美,具有強烈的自製心理和自控行為。這一類人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會有不安全感,對自我也十分的克製,甚至會過分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舉止是否得當,因此就會變得特別死板。在處事方麵,過於謹小慎微,常常由於過分認真而注重細節,遇事優柔寡斷,難以做出決定。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不能平易近人,缺乏一定的熱情和幽默感,因此幾乎沒有朋友。

這樣的一種特殊人群,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還是很常見的:

小光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家裏麵兄妹四人,父母的負擔與壓力很大。

因為家境不太好,小光一家是住在郊區的。爸爸媽媽的脾氣都不好,經常吵架,甚至還會大打出手。所以,小光的童年就是在父母的爭吵中度過的,沒有感受到太多的童真與快樂,這給他小小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大約是在他8歲的時候,一天下午,小光正在家裏和一群小夥伴玩捉迷藏,小光躲在了櫃子裏,正當大家玩得高興的時候,爸爸突然滿臉怒氣地衝了進來,一把把小光從櫃子裏拉了出來,摔在了地上,然後還狠狠地揪住小光的耳朵,一頓大罵。小光當時隻記得非常的害怕,甚至嚇得都不會哭了。

後來,他總是害怕見到自己的父親。甚至在後來的生活中,小光隻要一見到家裏的那扇櫃子,就會渾身冒冷汗,感到莫名的害怕不安。

但是一直到後來成年,小光都沒有擺脫掉這種恐懼感。現在,小光每天去公司上班時,常常是走了一半就要回來,因為他總覺得家裏的門沒有鎖好,一定要回來再次查看一下,並且要反複地檢查,確信自己已經鎖好了才去上班。

這種生活中的擔憂,已經嚴重影響到他的工作,每天魂不守舍,工作效率極低,經常會丟三落四。同時,在公司裏與同事相處也很不愉快,經常會發生衝突,總是希望別人按照他的想做去做,稍有不順心的時候,就會與人起爭執。

小光就這樣每天都生活在一種恐懼與緊張的狀態之中,經常為了一些小事兒擔心害怕,以致於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交往。

心理學家指出,小光就是一個典型的強迫症患者,這類人的大腦中經常會反複出現某種明明知道是無意義,但是卻控製不了的想法、觀念或行為意向。顯而易見,小光這種性格的形成,是因為小時候受到了不好的家庭環境的影響所致。

具有強迫型人格的人,每天的生活都會感覺到很累,因為心中時常會出現莫名的不安全感,精神經常會處於一種緊張和焦慮的狀態,就像小光一樣,反複地檢查門鎖,但是實際上呢,門早就已經鎖好了。因為處理不好與同事、朋友的關係,所以生活很單調,自己的愛好也不多,對生活缺少激情。

所以,心理專家建議,有這種人格特征的人,應及時進行相關的心理調適,擺脫它對生活造成的困擾。要試著去放棄心中的不安,當心中出現了某種強烈的想法或觀念的時候,也不要刻意地去壓抑自己,而是順從內心的想法,這樣就會使心情得到平靜,內心得到安寧,自然就不會再莫名的緊張和焦慮。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順其自然,不要把自己的心弄得很累,這樣的生活就不會很累。

及時擺脫強迫人格的束縛,不再去強迫自己,為難自己,具體的解決方法如下:

順其自然,不要對自己太苛刻

在生活中,要學會順其自然,不要太過苛求自己,按照正常的程序去做事情,完成以後就不要再去多想。這種“隨他去”的調節方法,可以緩解人內心的緊張與焦躁情緒,有益於消除人格障礙。

多交知心朋友

人類作為自然界當中的一種高級動物,是需要過群體生活才能感到安全與快樂的。所以,任何人如果想要擁有快樂生活,朋友肯定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因素。因為朋友可以幫你分擔痛苦,可以幫你共渡難關,所以,有強迫人格的人也更需要多結交一些知心朋友,當內心不安、焦躁的時候,便可以找自己的好朋友聊聊天,散散步,從朋友的關懷中去感受快樂與溫暖,以此來舒緩壓力,放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