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 2

杞人憂天:

擔心不如寬心

古時杞國的一個人因為擔心天會塌下來,自己會被活活地壓死,所以變得終日精神恍惚。無論身邊的人怎麼勸說,他還是覺得天會塌下來,仍然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而焦慮不安。這就是杞人憂天的寓言故事。

故事雖小,但是寓意卻很深刻。心理專家指出,在我們現如今的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也像這個“杞人”一樣,經常因為某件小事的刺激,不由自主地將這些事情和自己或家人聯係在一起,因而進一步引發一些不必要的焦慮與不安,時間久了,可能還會誘發身體的疾病,亦或影響正常的生活。

李阿姨是一位退休工人,老伴是銀行的老幹部,也退休在家。他們的女兒在美國某大學裏攻讀博士。天生有些膽小多疑的李阿姨,有一天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則新聞:美國的弗吉尼亞工學院發生了一起重大的槍擊案,造成了30多人死亡。李阿姨看完後就有些魂不守舍了,擔心起了遠在大洋彼岸的女兒的安全。於是,趕緊給女兒打越洋電話,得知女兒一切平安後,一顆不安的心才落了地。

但是,自此以後,李阿姨就經常晚上睡不好覺,還會做噩夢,夢見自己的女兒遭遇不幸。白天精神狀況更是不佳,總擔心女兒的學校也會發生槍擊案。李阿姨的老伴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經常開導李阿姨說:“這些事你擔心有用嗎?本應是人家美國總統擔心的事,你擔心有什麼用啊?”

李阿姨說:“在美國的大學裏,都允許學生帶槍,這多危險啊!說不準哪一天女兒的學校也會發生這樣的慘案,到時候女兒受傷了怎麼辦,發生意外又怎麼辦?”老伴說:“這隻是一個偶然事件,沒有那麼嚴重的。”任由老伴怎樣勸說,李阿姨還是走不出這片心理陰影。每次一想起女兒,就會莫名地焦躁不安,心神不寧,總感覺女兒在那邊出事了。可是事實上,女兒根本就沒有事。由於長時間處於這種焦慮之中,李阿姨常常失眠,注意力也不集中,經常丟三落四,而且還出現了頭痛、心悸、腰酸疼痛等一係列症狀,家人為此很是擔心。

顯而易見,李阿姨的這種心理,就屬於杞人憂天式的焦慮。李阿姨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過度擔心則是沒有必要的。

心理醫生指出,在我們的生活中,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人們的警惕性,可以促使人們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充分發揮個人潛能。但是,一個人如果過度焦慮的話,就會給正常生活帶來困擾。所以,心理學家建議,當耳聞不幸之事時,如果跟自己的關係不是很大,那麼大可不必焦慮不安,可權當是對個人的一種提醒,盡量避免自己也發生這樣的不幸便可以了。盡量讓自己的心情放輕鬆,凡事多往好的方麵想,完全不必要做杞人憂天的事情。

容易焦慮之人,與個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關係。天生膽小怕事、容易動怒、沒有安全感的人,往往容易具有焦慮的性格。其實生活中的這些不必要的焦慮情緒的產生,都是個人的心理在作怪,把很小的可能性自己在心裏無限地放大,進而不斷地在心裏強化並膨脹,從而便產生了焦慮,這種心理其實是一種無知者的焦慮。就像有些人說得那樣“走路怕摔著,喝水怕嗆著,上山怕老虎,下水怕魚鱉”,這樣多餘的擔心,恐怕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了。實際上,我們的生活遠沒有想像的那樣令人不安。

平凡的生活,隻要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便可以了。學會順應自然,在煩惱和不幸中去尋得解決的辦法,去尋找戰勝自我的理念,這樣,就不會杞人憂天了。

如今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社會當中,時刻充滿了各種意想不到的挑戰,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保持一份豁達與寧靜是不容易的。所以擔心不如寬心,從現在起擺脫掉“杞人憂天”式的焦慮,做一個幸福的人。

閉目遐想一些令自己高興的事情

生活中如果因為某事久久不能安心的話,可閉目遐想一些能令自己放鬆下來的事情,如藍天碧海、習習椰風、海邊戀人……這些令人心怡的美景,可以讓人放鬆神經,減輕壓力,從而趕走那些令人焦慮不安的情緒。適當地對自己進行這些心理調節,不但有利於控製自我的情緒,而且還可以幫助你鍛造一顆平和之心。

接觸大自然,參加戶外活動

找一個空閑的時間,讓自己走到戶外,和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從自然界中尋求心靈上的片刻寧靜。也可以試著去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如郊遊、植樹等,在集體的活動中去實現個人的價值,這樣就可以增強自信,獲得更多的心理支持,一種和諧的人際關係也可以幫你走出焦慮的陰影。

醞釀效應:

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

有一天,古希臘的國王想要工匠為自己打造一頂純金的王冠,可是等到工匠打造出來給國王獻上的時候,國王卻擔心這頂王冠並不是純金的,雖然重量與拿去的黃金一樣重,但是國王還是懷疑工匠在裏麵摻了銀子。於是,國王就把這樣的一個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

這樣的一項任務,在聰明的阿基米德看來也是頗費腦筋的,經過好些天的苦思冥想,他都沒有想出一個好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題。一天,阿基米德正在澡盆裏洗澡,當他剛要坐進澡盆中時,卻發現身體有一種被水輕輕托起的感覺,與此同時有大量的水溢了出去。此時的阿基米德恍然大悟,於是輕鬆地運用了浮力原理,解決了國王的難題。

根據阿基米德成功的案例,心理專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在現實生活中,不管是科學家,還是普通人,在遇上棘手的問題時,都可以將其暫時放一放,等放上一段時間之後,也許不經意間就會找到問題的答案。這種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而將問題解決的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醞釀效應”。

實際上,“醞釀效應”的道理很簡單,就是告訴大家要懂得適時休息,讓大腦處於一種放鬆的狀態中。經過短暫的休息後,大腦會重新變得靈活,這樣會更有利於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放鬆的過程就是一個重新醞釀的過程,同樣重要。

在某知名大學的操場上,校籃球隊的教練正在帶領隊員進行艱苦的訓練,因為高校籃球聯賽再過一個星期就要正式比賽了。所以,現在不管是教練,還是隊員,大家都在心中憋了一口氣,希望今年能夠拿下冠軍,為母校爭得最後一次榮光,因為球隊隊員都是大四的學生麵臨著畢業。

當然,教練也非常理解大家的這份心情,因為從開始準備到現在,已經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在這段時間裏,大家每天都繃緊了神經來操場訓練,沒有一絲的懈怠。現在,離比賽僅有兩天的時間了,教練想調整一下訓練的思路。因為隊員們長期處於緊張備戰的狀態,這樣反而不利於贏得比賽,所以教練決定,給大家放兩天假,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隊員任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可是,隊員們對此卻十分不理解,都想趁著最後的兩天再集中訓練一番。雖然不理解,但這個團隊終究是一個懂得信任與服從的團隊,因此都聽從教練的吩咐,各自去放鬆休息了。

就是這樣一個團隊,在比賽的前兩天還在盡情地放鬆,可是在比賽的戰場上,他們個個生龍活虎,精神煥發,沒有因為長期的訓練而顯得疲憊不堪。憑借著平時的訓練功底,他們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如願以償走上了冠軍的領獎台,為母校爭得了榮譽,也完成了自己的心願。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很多。因為事情比較重要或是比較棘手,所以一時之間亂了手腳,不知道該如何入手。“醞釀效應”給我們帶來了啟發,暫時把事情放在一邊,不要去想它,讓大腦得到暫時的緩解,更有利於新思路的打開,當全身心得到了良好的休息之後,再去麵對令人頭疼的難題時,也許你會發現事情沒有原先那樣棘手了,新的方法也相應出現了。

對此,心理專家給出了準確的解釋:在我們進行醞釀的這個過程中,存在著一種潛在的意識層麵的推理,原先儲存在記憶中的相關信息在潛意識中會重新組合。人們為什麼在得到一段時間的休息之後,反而會找到答案呢?這是因為個體在消除了先前的緊張心理後,忘記了前麵存在的那些不正確的、導致僵局的思路,再次擁有了新的創造性思維。

所以,當你麵臨著大考或大賽,抑或陷入了糟糕的境況,遇到了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應該暫時放下這些讓人倍感沉重的負擔,適當地給自己放個小假,找三五個好友散散步、聊聊天,讓身心得到放鬆,或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隻有懂得休息的人,才懂得如何去更好地工作,不要單純為了工作而工作,有時候停下來是為了更好的前進。學會運用“醞釀效應”,對我們的生活很有幫助,具體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