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信定律:

把苦難當做成功的墊腳石

在《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的行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戰勝人生中一個個苦難的過程。他們師徒已經把苦難當做了取經的一部分,沒有這些苦難,那麼學取真經也就喪失了意義。他們是把苦難當做了通往成功的墊腳石,而不是絆腳石。

苦難就像是一個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便弱。麵對苦難,當你從心裏開始懼怕它的時候,那麼它真的就成為了苦難,讓你痛苦消沉。但是如果你能夠換個角度來看待的話,它就不會再是苦難,而是你人生中的一次經曆,一種過程而已。生活中有些人甚至把苦難當做人生的一種寶貴財富來收藏,從苦難中不斷汲取成功的營養,因為他們堅信苦難是成功之母。

生活中的強者之所以不畏懼苦難,是因為他們有著堅定的信念。所以心理學上的堅信定律,便是從這些強者成功的案例中提煉出來的:當你對某件事情抱著百分之一萬的相信態度時,它最後就會變成事實。在苦難麵前,不輕易低頭,而是仍然抬頭相信,勝利就會在不遠的前方。

苦難對於那些弱者來說,是不幸,是痛苦,是毀滅,但是在強者麵前,苦難不是張牙舞爪的惡魔,而是一個可以曆練自己的熔爐,能把自己百煉成鋼。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震撼和驚動了全世界,讓參賽的每一個國家、運動員都讚歎不已。然而令世人更加震撼的往往是緊接下來的殘奧會,因為在這個舞台上,都是一些肢體不健全的運動員,可是他們卻一點都不遜於那些正常的運動員們。

此次殘奧會的執旗手中,有一名叫黃文濤的選手。他天生雙目失明,從小就開始了在盲人學校的獨立生活。這樣特殊的學校生活,培養了黃文濤自立、自強、自信和自尊的個性。從1985年開始,黃文濤就加入了盲童學校的田徑隊,主攻短跑和跳遠。

殘疾人進行體育訓練,往往要付出高於正常人幾倍的代價。在一次的訓練當中,助跑器上的鐵釘斜伸了出來,如果是正常的運動員,一眼就會發現,可是對於雙目失明的黃文濤來講,他卻什麼都看不見,一腳便踏了上去,一股鑽心的疼痛瞬間襲遍了全身,他一下子昏倒了。後來教練告訴他,原來那顆鐵釘穿過了他的鞋底和腳麵,又從鞋的上麵穿了出來。因為視力的原因,對於教練的示範動作,他隻能像古時盲人摸象似地,一步步分解、揣摩,然後再進行一點點訓練,像這樣的流血事件是經常會發生的。

就是對體育的這種熱愛與執著,他每天都在堅持地練習著,從不放鬆。因此,在這份堅定的信念支撐下,他贏來了1992年巴塞羅那殘奧會上的跳遠冠軍,2000年悉尼殘奧會上又打破了世界紀錄,奪得了男子三級跳遠F12級的金牌。

黃文濤對自己以及自己所從事的體育事業,始終抱著百分之一萬的堅定信念,他相信隻要自己能夠堅持下來,終究有一天,那些流過的血和汗水,會換來夢想成真的那一刻。他做到了,他的夢想成真了。

黃文濤這樣一位身殘誌堅的年輕人,給我們樹立了好榜樣。苦難其實並不可怕,就看自己用怎樣的一種心態去麵對了。如果你懂得把它當做一塊墊腳石來看的話,那麼苦難就不會那麼可怕,你隻要大膽地把它踩在腳下即可,即使摔倒了,也要在它上麵重新站起來,這樣即使再大的困難與挫折也會向你低頭的。

著名的文學家席勒說過:“任何一個苦難與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更大的祝福!”這就需要我們把磨難當做一個考驗來看,積極地去麵對它,並及時鼓勵自己要堅持,不斷朝前看。堅信其實很容易做到,隻要你方法得當即可:

用堅強的心靈迎接困難

人的內心其實儲存著巨大的能量,擁有堅定信念的人,內心都是非常強大的。當苦難降臨在我們身邊的時候,當苦難已經成事實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用堅強的心靈去接受它。用積極而樂觀的心態來麵對這苦難的生活,不要輕易就被苦難打敗,時刻把握住自己的良好心態,不斷告訴自己苦難終究有一天會過去。偉大的意誌往往造就偉大的人物,人生中的挫折也好,磨難也罷,它們隻能更多地去傷害人們的肉體,隻要你意誌堅強,你的心靈自然也會堅強。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苦難,苦難就會變得很小很小,甚至會成為你腳下的一顆墊腳石,使你通往成功的道路更加寬廣。

堅定信念,並切實行動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會遇上一些挫折與磨難。但是,隻要你意誌堅強,信心滿滿,再加上你的行動,那麼這些所謂的苦難對於你來說,根本就算不了什麼的。因為對於那些從不甘心服輸的強者來說,有了堅定的信念,就猶如給自己添了一雙強有力的翅膀,信念支撐著行動,兩者的結合,隻會讓他們飛得更高、看得更遠。如果僅僅隻有信念,而不付諸行動的話,那麼再不值一提的苦難你也難以戰勝,隻會唉聲歎氣。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行動起來,將苦難當做成功的墊腳石,擁抱精彩的未來。

塞裏格曼效應:

不拋棄,不放棄

心理學家馬丁 塞裏格曼曾經做了一項非常富有創造性和開拓性的實驗,生動、形象地演繹了絕望心境的形成過程。塞裏格曼將小狗分成兩組,一組是實驗組,一組是對照組。首先,他將實驗組的小狗置於放著電擊設備的籠子中,然後,給小狗施壓電擊,雖然電擊會引起狗的痛苦,但卻不會導致死亡。經過觀察發現,這隻小狗在最初接受電擊時,會拚命掙脫這隻籠子,可經過多次努力發現逃離不了之後,掙紮的程度就會隨之減弱。

接下來,塞裏格曼將這隻小狗放在置有隔板且帶有電擊的一端,隔板的另一端沒有電擊,小狗可輕而易舉地跳躍隔板。他發現,小狗僅僅在頭30秒表現出來一絲驚恐感,之後就承受電擊的痛苦,即使在很容易逃脫的環境中,小狗連試都沒有試。最後,塞裏格曼將對照組的小狗置於帶有隔板的籠子中,他發現,小狗能輕易地從電擊一端逃到安全的一端,從而避免了電擊的痛苦。

實驗結果表明,反複對動物施以無法逃避的強烈電擊會導致其產生無阻與絕望的情緒,心理學中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習慣性無助感”。經過大量研究發現,習慣性無助感不僅發生在動物身上,也同樣存在於人類身上。

塞裏格曼將大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將其分成甲乙丙三組。讓甲組聽一種無法停止的噪音;乙組聽一種通過努力可以停止的噪音;丙作為對照組,不聽噪音。當測試者經曆一段時間以後,讓他們參加另外一組實驗:實驗設備是一隻“手指穿梭箱”,當他們將手指置於穿梭箱的一端時,便會聽到刺耳的噪音;而放在另外一端時,就聽不見這種噪音。

結果顯示,乙丙兩組人員在“穿梭箱”的實驗中,會將手移到箱子的另一端,這樣就聽不見噪音了;而甲組測試人員的手指,依舊停留在原處不動,繼續忍受噪音的困擾,卻不會將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端。

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在一件事情上總是失敗,那麼,他就會放棄對這件事情的堅持和努力,甚至還會為此產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不行,那不好”、“一無是處”、“無可救藥”。然而,事實上並非我們“不行”,而是陷入了“習慣性無助”的心理狀態。

在現實生活中,“習慣性無助”現象普遍存在。例如,久病纏身的患者,無父無母的孤兒,長期仕途不得誌的青年人……他們身上通常會出現“習慣性無助”的特征:認為自己無法控製整個局麵,所以其精神支柱就會倒塌,鬥誌也會消失殆盡,進而放棄繼續努力嚐試的信心和勇氣,最終陷入絕望之中,“破罐子破摔”。

然而,漫漫人生之路,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挫折、坎坷,並且許多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正所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此事古難全”,如果我們將挫折看成無限的深淵,那麼,我們必定會為此頹廢一生;反之,如果我們將坎坷看成暴風雨,將自己看作能承受侵襲的海燕,那麼,我們畢竟會迎來豔陽高照的一天。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 詹姆斯曾經說過:“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由兩類人組成的:一類是意誌堅強的人,另一類是意誌薄弱的人。後者在麵對困難和挫折時,總是選擇逃避、畏縮不前,他們極易受到傷害,從而灰心喪氣,放棄了自己的希望,等待他們的也隻有痛苦和失敗;意誌堅強的人則完全不同,他們內心有著一股堅強的特質,在麵對困難時,他們仍有勇氣承擔外在的壓力和考驗。”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經嚐試用1200種不同的材料做白熾燈泡的燈絲,可惜都沒有成功,此時,有人便勸解道:“你已經失敗了1200次了。”然而,愛迪生卻不這麼認為,他自信且堅定地說:“我的成功就在於發現了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毋庸置疑,自信的愛迪生最終還是找到了最適合做燈絲的材料。

從愛迪生的成功經驗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世界上沒有做不好的事情,隻有信念不夠堅定的人。正如高爾基所說:“隻有滿懷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懷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認識自己的意誌。”

眾所周知,成功需要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勝利者往往是那些能夠堅持到最後的人,他們的成功並非依靠力量而是韌性,即“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然而,我們總是容易被結果所吸引,而看不到成功背後的堅持。所以有人總結道:“成功的人並非一定是最聰明的人,但一定是在所有人都放棄的時候,還能繼續堅持的人。”

“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對於成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培養這種堅定的信念和毅力呢?具體方法如下:

樹立強烈的成功願望

一切活動都發源於願望,可以說,願望是人們行動的出發點。但是,願望也有強弱之分,強烈的願望能夠經受住生活的考驗,並且沒有任何事情能夠熄滅它們;反之,弱小的願望很容易被生活的風浪所熄滅,因此行動沒有任何毅力可言。

可以說,頑強的毅力是與強烈的願望緊密聯係在一起的,若要成功,必須樹立強大的成功願望;若要發財,必須樹立強烈的財富願望,這樣在具體的行動過程中才會產生巨大的毅力。所以說,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都應為自己樹立強烈的成功願望,這樣才能支持我們最終走向成功的彼岸。

克服消極的心理因素

許多人之所以容易受到消極因素的影響,如畏懼失敗帶來的傷痛,對挫折產生恐懼感,或是害怕別人的嘲笑等等,這些消極的心理因素會損傷人們的意誌力,使得他們不再願為目標投入更多的精力、熱情和時間,所以常常導致半途而廢。

而要有效地克服這種消極心理,就要善於從各個方麵入手,例如,可以多和那些積極向上的人交往、接觸,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你總和那些積極向上的人交往,接觸之後,你自己也便自然而然地會更加的積極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