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 1

積極樂觀,主導精彩的人生

世界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隻有不可逾越的心障。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無一不具備“寵辱不驚”的從容心態,遵循“順時莫張狂,逆時莫絕望”的處世原則,所以,他們才能經得起順境和逆境的雙重考驗,這是因為他們早已將功名利祿看透,將勝負起伏看清,所以總會笑對人生的起起落落!

杜利奧定律:

生命因樂觀的心態而精彩

美國自然科學家、作家杜利奧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什麼比失去熱忱更使人覺得垂垂老矣!”這一點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杜利奧定律”。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智商並沒有多大的差異,但是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每個人的心態不同。那些成功者的一個最重要標誌就是:他們有著樂觀熱情的心態。一個人如果能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地去迎接生命中的各種挑戰,那麼他就已經成功了一半。著名的心理學大師破侖 希爾講過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一位漂亮的少婦,從小生活在紐約的大都市裏。可是卻因為愛上了一位軍人,而不得不隨丈夫來到了條件惡劣的大沙漠裏,可是很快,丈夫就去沙漠深處接受訓練了,隻留下這位嬌妻獨自一人。酷熱的天氣隻能讓少婦躲在令人窒息的小鐵皮屋子裏,而更讓她崩潰的是這裏根本沒有人和她聊天說話,因為這個地方隻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們都不會說英語。在這樣的環境裏,這位少婦非常傷心難過,於是就寫信給遠在紐約的父母,在信中說要丟開這裏的一切,馬上回家。

等待了數日之後,終於收到了父母的回信,可是打開信紙一看,上麵隻有短短的兩句話,但正是這兩句話,改變了她的想法,也改變了她的生活。

父親在信上隻寫了這樣兩句話:“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一個看到的是泥土,而另一個卻看到了星星。”

年輕的少婦讀了父親的信之後,毅然決定要在這片荒漠中尋找星星。此後,年輕的少婦開始主動去接觸當地的居民,雖然一開始語言上會有很大的障礙,但是她還是堅持著一邊用手勢,一邊用自己學到的一點點印第安語與他們進行交流。也許是當地人被她的這份熱情所打動,把他們平時都不舍得賣給遊客的那些紡織品和陶器都送給了她。就這樣,這位年輕的少婦與當地人開始了融洽而愉快的相處,再也不會感到孤單了。另外,她還經常獨自一人去欣賞這大漠中的落日,感受到的是一份從未有過的人生豪邁;經常去尋找沙漠中的綠洲,感受那份絕望中的驚喜,就這樣,以前令她難以忍受的條件惡劣的沙漠,現在反而成為了她流連忘返的美景。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位年輕少婦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實際上,沙漠並沒有改變,印第安人更沒有改變,改變的隻是她的心態,是她對生活燃起的熱情,才使她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她把原先令自己感到崩潰的荒漠變成了人生中一個難得且有意義的冒險。從此,這位年輕的少婦,真的找到了沙漠中的星星。

一個人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恰恰決定了他的生活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這就猶如心理學家做過的“半杯水”的實驗:麵對同樣的半杯水,悲觀者說:“就剩下半杯水了”;而樂觀者卻會說:“還有半杯水呢!”所以,生活中時時充滿了令人欣慰的事情,凡事不要太消極,試著放下那沉重的心情,輕鬆地去麵對,你會發現事情原本沒有那麼糟糕。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樂觀猶如一劑良藥,能夠使人經常保持一份輕鬆、自信的心情,使人情緒穩定、精神飽滿,而且對外界沒有過分的渴求,對自己也能有一個客觀而準確的評價。樂觀的人即使在遭遇磨難挫折的時候,往往也會心存希望,發現事情光明的一麵,發現隱藏在表象背後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是一味地自責、怨天尤人。

那麼如何才能夠讓自己時刻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呢?具體辦法如下:

換個角度,換種方式去思考

積極向上的心態,能使人心情開朗、愉快,精力充沛,對生活工作都時刻充滿了熱情與信心。因此在生活中,應學會自我調節,當遇上令心情很糟的事情時,應學會換個角度與方式去思考,這樣思維被打開之後,就不會總是沉浸在不良的情緒中了。換個角度看問題之後,也將會有更大的收獲。因此,要學會自我調控情緒,排除不良情緒,讓自己在愉快的環境中度過每一天。試著向朋友、親人進行訴說,以此來排解鬱悶的心情;學會自我放鬆,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及集體活動,將視線進行轉移,這樣就可以更多的去發現生活中美的事物,培養自己的樂觀心態。

樹立正確且積極的心態

一個人能否做成或是做好一件事情,至關重要的還是看個人的心態問題,看他是否具有認真踏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個良好的心態加上一個堅定的信念,有助於我們解決更多的難題與困難。因此,在困難與挫折麵前,我們要時刻多看看自己的長處,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來解決困難,這樣就會增添一份麵對挫折的勇氣與信心。

縱觀整個生活,我們會發現人無完人,所以別總是盯著自己的短處看,而是要去多發現自己的優點與長處,多學學那些成功者的經驗。因為,這些成功者也許天賦並沒有多高,可是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還是憑借的那份對理想的信念與執著,才有了日後的一次又一次成功,才會有全新的收獲。

韋奇定律:

朝著最初的夢想邁進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批評家”,這句名言在我們每個人追求夢想並希望得到幫助的時候,顯得尤其正確。因為在你的周圍總有親人朋友希望時刻保護你,給你建議,使你及早擺脫那些在他們看來不切實際的幻想,避免在前進的道路上受傷。然而,可能就是因為這些好心人的意見,卻阻礙了你追求夢想的步伐,從而改變了你最初的夢想。

這樣一種常見的生活現象,我們可以稱之為“韋奇定律”,它是由美國加州大學的經濟學家伊渥 韋奇提出的,具體的含義是:即使你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目標、主見,但是當你身邊的朋友中有十個人站出來反對你的話,此時你就很可能會受到這些人思想的左右,從而對自己的堅持產生動搖。也就是說,我們最初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的,但是在身邊人的不斷勸說或反對之下,自己就會在不經意之中改變最初的想法,以至於放棄了自己追求的目標和夢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韋奇定律”帶給人更多的是一種負麵影響,很容易就會讓人產生動搖,甚至懷疑自己最初的選擇是否正確,容易讓人猶豫不決,不敢放開步子,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因此,我們要學會擺脫“韋奇定律”的困擾,隻管做心中堅持的認為正確的事情,相信持之以恒的結果就是成功。

伊芙琳 格蘭妮是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打擊樂獨奏家,她曾經說過:“從一開始我就決定,一定不要讓其他人的觀點阻擋我成為一名音樂家的熱情。”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格蘭妮自幼就表現出了獨特的音樂天賦,從8歲起就開始練鋼琴。日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對音樂的癡迷更是與日俱增。於是她決定,把音樂作為自己終身不變的追求,並且夢想著成為一名優秀的打擊樂獨奏家,當時還沒有出現過這類音樂家。

就在她懷抱著對音樂的無限的美好憧憬時,她的聽力卻在慢慢地下降。醫生的診斷無異於一個晴天霹靂——醫生說她聽力的下降是由神經損傷造成的,而且損傷很難恢複,並且斷定到12歲的時候,她將徹底失聰。

一個熱愛音樂,並且發誓要把終身的精力都奉獻給音樂的人,居然要麵臨著失聰的困境,這對於伊芙琳 格蘭妮來說,就是一個“滅頂之災”。聽完醫生這樣的診斷之後,所有的人都勸格蘭妮放棄音樂,因為失聰之後,她將根本再也不會聽見任何美妙的聲音,那又何從去創造音樂,演奏音樂呢?然而,倔強的格蘭妮沒有選擇放棄,而是繼續著自己的音樂道路。她嚐試著各種其他的方法來“聆聽”音樂。為了演奏,她隻穿長襪,因為這樣就可以通過她的身體和想象來感受那每一個跳躍的音符,以此來不斷地獲得靈感。

憑借著對音樂的這份執著,她“一意孤行”,之後又向倫敦著名的皇家音樂學院提出了入學申請,但是皇家音樂學院從來沒有接受過這樣特殊的學生,但是她的演奏征服了所有的老師,順利入學,以致最後獲得了學院最高殊榮。到後來她成為了第一個專業的打擊樂獨奏家,她成功了。

路是靠自己來走的,格蘭妮並沒有被醫生的診斷嚇到,更沒有聽信親人們的勸告,而是鼓足勇氣,毅然決然地朝著自己的最初夢想前進。在她音樂的前進道路上,是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的,因為她隻堅信自己的想法。

現實生活中,有些時候我們需要聽取一下他人的建議和見解,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應該把這些意見作為一種參考,而不應該一味地去聽信別人的勸解。結合實際,堅持自己的夢想和信念,因為有些時候,不管是別人惡意的中傷還是好心的勸解,對於我們來說很可能都是一種阻礙,稍微不注意,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自己的追求,等再次回過神來之後,卻發現夢想的氣球已經飛走了,再也來不及追趕了。

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其實我們隻需做到六個字“不拋棄、不放棄”,那麼在我們希望的田野上就會開出夢想之花。因此,我們應及時避免“韋奇定律”給我們帶來的更多負麵影響,具體方法如下: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每天都會麵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特別麵對重大的問題的時候,心中更是掙紮萬分,不知道究竟該做出怎樣的抉擇才好。此時,他人的建議雖說重要,但是自己還是要結合實際來分析,具體分析一下自己的目標與朋友的建議,看看二者之間有沒有可以結合的地方,好好地分析一下朋友的建議究竟有沒有道理,適不適合自己的道路發展。而不應該因為他人的一言之詞,就完全放棄了自己的想法。這樣做隻能讓自己更加因為迷茫而找不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時刻學會堅持心中的那份信念,相信成功就會在不遠的前方出現。

堅定信念,才能感受到希望就在前方

一個人能否做成或是做好一件事情,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他是否具有堅定的信念,是否具有執著的精神,永不氣餒的追求……因為,當一個人時刻懂得堅持,時刻能夠做到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時候,即使他中間經曆了再多的艱難險阻,他也不會感到絕望,更不會因為失望而垂頭喪氣。

而就在他將這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克服的時候,就在他度過一次又一次的艱難的時候,成功也便距離他更近了,久違的希望、夢想,也便展現在他的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