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章 2
包容效應:
搭建同時能夠容納兩人的橋梁
包容是一種寬廣的心胸,它能幫你化敵為友;包容是一種豁達的心境,它能幫你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家庭生活中,夫妻雙方如果能夠學會彼此包容,那麼婚姻的小舟就能揚起前進的風帆,向著幸福的彼岸劃去;日常工作中,上下屬之間尤其是同事與同事之間,如果能夠懂得互相包容,那麼企業的發展就會贏來一條寬廣的大道,一片希望的曙光。
包容他人,並不是去欣賞他人的過錯,更不是去遷就、鼓勵他人犯錯,而是允許別人偶爾犯錯,以便使他在實踐中增長經驗,取得更大的進步。包容他人並不等於放任自流,那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包容是一門學問,學會了包容的人,就懂得了生活的真正內涵。這門學問,是來自人們內心“慈悲喜舍、善良仁愛”的一種自然流露,它不是你隨便可以得到,亦或丟棄的東西,它是一種精神的凝聚,一種善良的結晶,更是一種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澱。
懂得包容的人,不僅僅為自己贏得了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更是為自己迎來了一次發展的良機。包容那些對自己有意無意造成傷害的人,隻會讓他人更加欽佩你的氣概,包容他人造成的過失,給他人一個改正的機會,這是對他人一種最大的鼓勵與信任,包容他人對自己的仇恨、敵視,隻能讓他人更加的尊重你的人格。包容所產生的這些效應,心理學上稱之為“包容效應”,懂得包容,才會讓你的生活到處都充滿了輕鬆快樂。
二戰期間,日本的戰俘營裏關押了很多的無辜百姓。幸運的一部人終於等到了戰爭的結束,被釋放了出來。可是有一部分人出來之後,並沒有覺得重獲新生,而是每天心裏都裝滿了對日軍的仇恨,總想著要“報仇雪恨”。
一位從日本戰俘營裏活著走出來的人,去拜訪另一個當年與自己關押在一起的難友。
他問自己的這位朋友:“現在你已經原諒了那群殘暴的家夥了嗎?”
“是的,從走出戰俘營的那一天開始,我就已經原諒了他們。”這位朋友淡然地說道。
“我可是一點都沒有原諒這群可惡的家夥,我直到現在還對他們恨之入骨。這些慘無人道的壞蛋,害得我家破人亡,至今想起來都讓我咬牙切齒,恨不得將他們統統都殺掉。”
他的朋友聽完之後,靜靜地隻說了一句話:“若是那樣,那他們仍監禁著你。”
一句簡單的話,卻包含著太多的人生哲理。不懂得寬容的這個人,始終將仇恨記在心裏,那麼這種不幸也必然會伴隨他一生,使他心中總是燃燒著仇恨的火種,無論走到哪裏,心裏始終有一個無形的牢籠,在監禁著自己。所以,要懂得及時地去諒解他人,包容他人,即使是他人曾對你造成過傷害。因為隻有寬容,才會讓自己的心靈重新獲取自由。
包容更是人生的一種財富,在無常而短暫的一生中,有些人在無盡的憤恨和埋怨中掙紮著度過,而有些人則在幸福快樂中度過。所以,包容他人的過錯,就是人生的一筆快樂財富。
清朝的大學士張英,更是因為一封信,就解決了一樁鄰裏的糾紛。“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短短的一封信,使鄰裏雙方都主動讓出了三尺寬的宅基地,因此也就有了後來六尺巷的美名。
這樣寬的一條小巷,不但方便了他人,更方便了自己。因此,當一個人學會包容的時候,就是在為自己鋪就一條明日之路,更是為自己架起一座自己必須通過的橋梁。不懂得寬容之人,往往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以至於有一天鑽進了小胡同,走不出來。所以說,不懂得寬容的人,往往會損害了他自己必須要過的橋。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著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我們要有一顆寬厚包容的心,來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學會體察它們存在的另一方麵的價值。因此,我們要學會包容,具體方法如下:
容他人之短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古訓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就是因為它告訴了我們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要學會取人之長來補己之短。因此在現實生活之中,當某人犯錯的時候,不要總是盯著他人的錯誤與缺點不放,而要容他人之短。此外,還要記得去挖掘一下對方的優點,當發現對方身上的閃光點之後,自然會有理由寬容他人。
容他人之功
對於他人取得的功勳與榮耀,要有一顆坦然之心。不要總是擔心他人的才氣和功績對自己會構成威脅,因此便心生妒忌、仇恨。這樣,隻會進一步阻礙自己的前進,因此,要容得他人的過己之處,關鍵還在於從他人的成功中去吸取經驗,以便應用於自己的奮鬥道路上。這才是學會寬容的最終目的所在。
斤斤計較心理:
無法懂得生命中的無價之寶
俗話說“煩惱都是自尋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抱怨生活中的諸多不如意,可是,實際上他的生活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隻不過是他們習慣斤斤計較,經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處處與人比較。時間一長,就容易產生一種斤斤計較的心理,並且自己也會覺得生活失去了樂趣,剩下的隻是無窮的愁恨。
曾經有一位禪師向雲雲眾生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假如有人打你左臉,那麼把你的右臉也奉獻出來吧!”當然這隻是一句禪語,講得隻是一種境界。它意在告訴人們,在現實中,不要與人斤斤計較,凡事不能太較真兒,否則的話,隻可能讓自己在生活中處處碰壁,徒增煩惱。因此,我們建議大家,凡事不可斤斤計較,遇事遇人要有一顆豁達的心,當你懂得了原諒他人、理解他人的時候,那麼你的煩惱、憂愁,自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從前,有一位幽默大師,他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農場。有一天,由於疏心,自己家養的一頭牛跑到了別人的地裏,偷吃了人家的玉米。此時,正值玉米地的主人經過,農夫見此很是氣憤,於是一怒之下把幽默大師家這頭貪吃的牛給殺了。
幽默大師對此事耿耿於懷,於是就帶上傭人,決定找這個農夫理論去。就在出發的路途中,由於天氣異常寒冷,即使是人坐在車裏,也幾乎要凍僵了。主仆二人終於到了農夫家,農夫的妻子把二人熱情地請進屋裏,此時農夫並不在家,眼前的一幕讓幽默大師吃了一驚:妻子的容貌十分憔悴,屋子裏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家具,隻有一張簡陋的大床和一個殘缺的木桌,床上是幾個骨瘦如柴的孩子。就在這一刻,幽默大師決定原諒這個殺掉自己的牛的農夫,決定不再與他理論。
當農夫回到家的時候,他並不知道這二人的真實來意,隻知道是冒著嚴寒特意來看望他的。於是農夫滿臉歉意的邀請二人共進晚餐,吃的隻是豆子,為此農夫解釋道說:本來是有牛肉可以吃的,可是因為天氣的原因,沒有準備好。孩子們在聽到有牛肉可以吃的時候,兩眼直冒亮光。傭人一直在等著幽默大師談“正事”,可是大師卻一直閉口不談,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當天由於天氣十分惡劣,主仆二人在農夫家過了溫暖的一夜,第二天才回來。過後,幽默大師這樣解釋道:去之前是抱著理論的心態去的,可是到了他家我發現我並沒有失去一頭牛,我得到了一點叫做人情味的東西。牛失去了隨時可以再買一頭,可是人情味卻是不容易得到的。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在追求一種物質上的滿足,但是,當物質的追求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否就得到了充實呢?故事中的幽默大師,用一頭牛換來了人生難得的家庭幸福和濃濃的人情味,因此,更讓他領悟到了什麼才是生命中的無價之寶。
有句俗語說得好“吃虧是福”,所以在生活中,凡事不要斤斤計較,吃一點小虧也不要總是放在心上,要懂得舍棄和釋然,這樣的人生才是快樂的人生。例如,在工作中“吃虧”,可以為自己創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圍,繼而贏得和諧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