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古麗原是哈鋼職工,10年前下崗。她曾打過臨工,還開過窗簾店。她有一對子女,一個在蘭州上大學,一個在烏魯木齊上中專。丈夫在某機關工作,工資也不高。她們家住的樓房是貸款買的,每月都要還貸500元,再加上又要供兩個孩子上學,日子過得也不寬裕。但帕提古麗的妯娌家裏需要錢的時候她卻是出手“闊綽”。
大妯娌阿依夏木·司馬義家種有2畝地葡萄,6畝地的棉花,再沒有其他經濟收入,家裏比較貧困。
1989年秋天的一個早晨,帕提古麗到大妯娌家農田裏幫忙,看到大妯娌剛剛3歲的孩子躺在床上無精打采的。因農忙,大妯娌一家都沒在意,都在忙農活。細心的帕提古麗在農田裏幹了一會兒活後,總覺得孩子病的樣子不像平日裏的頭疼感冒。她放下手中的活再次去看孩子,並立即叫上大妯娌帶上孩子前往地區中心醫院,帕提古麗自己先墊付了入院手續費。經診斷,孩子患傷寒。醫生說,晚來點孩子的病就危險了。住院的那幾天,帕提古麗給孩子買水果、買零食,天天都去病房看孩子。“因為大妯娌家生活真的很艱難,我們不幫她,她家就過不了這個坎。”
說起帕提古麗的好,二妯娌沙然木·沙依木說:“她像我們的親姐妹一樣,在她的影響下,我們幾家人的小孩子的關係也都處得很好。”
“自己經濟條件好一些,就主動多承擔點,不要斤斤計較。”這是帕提古麗常說的一句話。1993年春天,大伯子突然病倒,患了肝包蟲病。帕提古麗和二妯娌商量後每人先拿出1000元,讓大伯子住進了醫院。因為患病前,大伯子還在幹農活,到醫院時衣服又髒又破。帕提古麗立即回到自己娘家,把自己爸爸的衣服找來,並買了線衣、拖鞋。“我父母家經濟條件不錯,父母也很支持我這樣做,我妯娌的事,也成了他們的事。”帕提古麗說。“我是這樣的人,看到妯娌家遇到一些難事,心裏就酸酸的,就想著能為她們分擔點什麼。”帕提古麗說,“人都是以心換心,像我們家要有什麼事,妯娌們也都爭著來幫忙。”
當說起妯娌間如何相處時,帕提古麗說,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盡心盡力共同贍養老人。“我的老公公一直一個人在農村住,平時的生活費我們幾個妯娌都商量著按時送過去,條件好一點的就多出一點。老公公70多歲時去世的,病重期間我把他接到了城裏,住院期間我們一直在病床前陪著,直到病逝。”
“妯娌間相處,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把妯娌家的事當成自己家的,這樣我們的下一代也能像我們一樣。”帕提古麗說,“妯娌家的孩子在外地上學,每次放假回家,我都叫孩子們到我家來玩,畢竟在城裏麵,孩子們在一起能多學一點,多見識一點。”
兄弟和睦共處
兄弟間要永遠和睦友愛,也必須遵循一定的交往原則和方法:平等友愛,寬容禮讓;同甘共苦,患難與共;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中國人說,“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西方人則說,“血總是濃於水的”。這些論斷之所以一直被人引用,是因為這些話揭示了血緣關係的牢固性。兄弟兩人打架,打得鼻青臉腫,但過了幾個月甚至幾年,在父母、親友的調解下,或者看在自幼“食則同案,衣則傳服”的情分上,兩人盡棄前嫌,依然和好如初,這種事例經常可見。反之,朋友之間發生爭吵,雖說是“君子動口不動手”,但要“和好如初”卻幾乎不可能。之所以會有這種區別,根本原因是血緣關係比其他的社會關係更為牢固。但是如果兄弟之間的利益衝突很大,那麼事後兄弟兩人也可能就此“老死不相往來”了;如果兄弟之間的利益衝突是為了爭奪皇位,那是另一回事,至少一方會把骨肉親情拋至九霄雲外,必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煮豆燃萁”和“鬥粟尺布”的故事,再典型不過地說明了牢固的血緣關係必須以根本利益基本一致為前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