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兄弟之間存在著一種天然的親情關係,從小又是父母左手牽右手攜,拉前襟扯後裙,吃飯同桌,衣服互穿,一起學習,一起遊玩,不可能不充滿親情。但是,要使兄弟之間永遠和睦友愛,也必須遵循一定的交往原則和方法,首要的一條就是要平等友愛,寬容禮讓。
兄弟之間的關係首先是平等的,不應該存在上尊下卑的觀念,因為人們之間的關係一旦出現不平等,那相處的時候就不可能出現和睦友愛的局麵,即使表麵上平和,那內心也是充滿隔閡敬畏生疏的,這正是過去專製主義的舊思想沒能很好解決的一個倫理關係問題,為人們之間走向真正的友愛製造了障礙。在民主平等時代的大背景下,兄弟間的關係首先也必須遵循這一平等規則,才能為營造真正的友愛親情奠定基礎。
在這方麵,曾國藩他們兄弟間的關係很能給我們以啟示。曾國藩是曾家長子,又中了翰林,當了大官。他受儒家兄弟長幼有序的觀念影響極深,於是在幾個弟妹麵前擺出兄長的麵孔來,喜歡教訓人,好為人師,凡是他看不慣、有違家法的弟妹,他都會給予嚴肅的批評。幾個弟妹都對曾國藩敬而遠之。
有一次,曾國荃與曾國藩談心,其中大有不平之氣。曾國荃一下子給哥哥提了很多意見,最大的意見就是說哥哥在兄弟骨肉之間,不能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氣氛,不能使他們心情舒暢。
因此,雖然曾國藩幾兄弟之間表麵上很和睦,但不是一種生動活潑的和睦,不是一種心情舒暢的和睦,體現了專製時代兄弟關係的典型特征。
這就是今天的兄弟關係所應該拋棄的。在平等原則的基礎上,兄弟姐妹間才能徹底地相互友愛。友就是和善相處,愛就是親善相待。如果兄弟間不互相友愛、不和睦,輕則兄弟之間形同陌路,重則兄弟間形同水火,甚至同室操戈,這樣,平民之家則家裂,帝王之家則國亡。
兄弟之間還要相互禮讓。應該見利不爭、見害不避。我們時常會看到兄弟小時候就相爭不讓,長大以後,更是為爭家產,對簿公堂,甚至手足相殘,實在令人歎息!兄弟間要把錢看得輕一些,把情看得重一些,畢竟是血濃於水。如果父母有偏愛,資助子女有厚薄,要想開些,為人者還是立足於自力更生過日子自在。
在父母親病故或處理遺產時,兄弟應該互諒互讓,不要為點滴小事而爭執,要克製自己,不要出口傷人,看見別人在發火時,就回避一下,要協商解決。更不能因幾句口角就掀起軒然大波,使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和睦家庭毀於一旦。
兄弟不可以自認為是父母財產的“繼承人”,而理所當然地獨占之。處理遺產的法則:一要遵照父母的遺囑,二要根據各人目前的經濟狀況,三要兼顧以往各人對父母盡義務的多少。千萬不可因貪錢財而影響兄弟間情誼,畢竟錢財沒有情誼重。因為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至親的兄弟姐妹關係是最真誠而永恒的,一千年也修不來的緣分,已經成了人類親密友誼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