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美好的兄弟關係還要過失相規,互相幫助。《詩經》有言:“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確,天下沒有比兄弟感情更深厚的了。深厚的感情應源於深沉的愛,而愛的方式卻又各種各樣,那麼兄弟之間該如何去愛呢?
兄弟之間要愛之以德。兄弟有手足之情,相互影響很大,凡事好商量,最宜合作共事。但千萬不可狼狽為奸,違背道義。一旦兄弟做錯事時,要勸善改過,卻不可同流合汙。
兄弟之間應該同甘共苦,患難與共。有些兄弟,隻能有福同享,不能有難同當。有的更別說有難,隻要有一點點麻煩,就想方設法避開了,生怕自己卷入其中。這樣的兄弟不是真正的兄弟。
有這麼一對兄弟,哥哥才10歲,父母早逝,兩人相依為命。有一次,弟弟生病需要輸血,作為弟弟的唯一親人,男孩的血型與弟弟相符。醫生問男孩是否有勇氣承受抽血的疼痛,男孩稍一猶豫,鄭重而嚴肅地點了點頭。抽血時,男孩安靜地不發出一點聲響,隻是向鄰床的弱微笑。抽血後,男孩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目不轉睛地看著醫生將血液注入弟弟體內,手術完畢後,男孩停止了微笑,聲音顫抖地問:“醫生,我還能活多長時間?”
醫生正想笑男孩的無知,但轉念間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歲的大腦中,他認為輸血會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輸血給弟弟,在那一瞬間,男孩甚至下定了死亡的決心。醫生握緊男孩的手說:“放心吧,你不會死的,輸血不會丟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光彩:“真的?我還能活多少年?”
醫生微笑著,充滿愛心地說:“你能活到100歲,小夥子,你很健康!”
男孩從床上跳到地上,高興得又蹦又跳。他在地上轉了幾圈,確認自己真的沒事時,就又挽起了剛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頭,鄭重其事地對醫生說:“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給弟弟吧,讓我們兩人各活50年!”
這事發生在一個小孩子的身上,雖然他那幼稚的話語反映他對科學的無知,但卻顯示了他與弟弟患難與共的至深情誼。
兄弟之間還應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據說東漢時,河南許昌有一個名叫陳塞的人,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陳元方,一個叫陳季方,兄弟兩人都很有德才。一天,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和陳季方的兒子陳孝先,在一起爭論誰的父親功德更高,相持不下,便去請爺爺評判。陳塞對自己兩個兒子都很滿意,聽了孫子的問話後,笑著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此後,這對“難兄難弟”的佳話便流傳開來。
由此,曾國藩曾有這樣一個見解:作為人子,如果使父母覺得自己好,其他的兄弟比不上自己,這便是不孝;如果使親戚稱讚自己好些,其他的兄弟卻不如自己,這便是不悌。為什麼呢?因為這樣,以後兄弟間的裂痕和矛盾必將由此產生。
曾國藩還給兄弟們寫信表示,從今以後,兄弟一人都要向陳氏兄弟看齊,哥哥以弟弟得壞名聲為怵,弟弟以哥哥得好名聲為快。哥哥不能使弟弟得好名聲,這便是哥哥的罪過;弟弟不能使哥哥得好名聲,這便是弟弟的罪過。
如果兄弟間都如曾國藩這麼想,都這樣做,即使曆經年深日久,兄弟間也不會產生一絲半毫的裂痕。如能如此,何愁不能實現兄弟間的和睦友愛與情深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