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詩人惠特曼說:“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還有什麼呢?”
林語堂也持同樣看法,他說:“我總以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是一種人生的自然態度。”生活本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工作、學習、賺錢、求名,還有許許多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享受:可口的飯菜,溫馨的家庭生活,藍天白雲,花紅草綠,飛濺的瀑布,浩瀚的大海,雪山與草原,大自然的形形色色,包括遙遠的星係,久遠的化石……
此外還有詩歌、音樂、沉思、友情、談天、讀書、體育運動、喜慶的節日……
甚至工作和學習本身也可以成為享受,如果我們不是太急功近利,不是單單為著一己的利益,我們的辛苦勞作也會變成一種樂趣。
讓我們把眼光從“圖功名”、“治生產”上稍稍挪開,去關注一下上帝加於我們生命、生活中的這些美好。
據說愷撒與亞曆山大就是在戰事最繁忙的時候,仍然充分享受自然的、正當的生活樂趣。他們認為,享受生活樂趣是自己正常的活動,而戰事才是非常的活動。文藝複興時期,法國著名思想家蒙田認為,他們持這種看法是明智的。“這不是要使精神鬆懈,而是使之增強,因為要讓激烈的活動、艱苦的思索服從於日常生活習慣,那是需要有極大的勇氣的。”蒙田更提出:“我們的責任是調整我們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去編書;是使我們的舉止井然有序,而不是去打仗、去擴張領地。我們最豪邁、最光榮的事業乃是生活得寫意,一切其他事情——執政、致富、建造產業,充其量也隻不過是這一事業的點綴和從屬品。”
努力地工作和學習,創造財富,發展經濟,這當然是正經的事。享受生活,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隻有衣食無憂,才能談得上文化和藝術。餓著肚子,是無法去細細欣賞山靈水秀的,更別說是尋覓詩意。所以,人類要努力勞作。但勞作本身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生活得寫意”。一方麵勤奮工作,一方麵使生活充滿樂趣,這才是和諧的人生。
我們說享受生活,不是說要去花天酒地,也不是要去過懶漢的生活,吃了睡,睡了吃。如果這樣“享受生活”,那才叫糟蹋生活。享受生活,是要努力去豐富生活的內容,努力去提升生活的質量。愉快地工作,也愉快地休閑。散步、登山、滑雪、垂釣,或是坐在草地或海灘上曬太陽。在做這一切時,使雜務中斷,使煩憂消散,使靈性回歸,使親倫重現。用喬治·吉辛的話說,是過一種“靈魂修養的生活”。
愛因斯坦刻苦地攀登科學高峰,他也沒忘了時時拉拉小提琴,讓心靈沉浸在美妙的音樂裏。毛澤東一生戎馬倥傯,日理萬機,仍會忙裏偷閑,去江河遊泳,和大自然親近。陳毅國務繁忙,卻總要抽空下下圍棋,領域黑白世界的妙趣。到了星期天,許多人由於積習使然,喪失了享受自由的能力,不知道怎樣才能高高興興把這一個休閑日子打發掉。這一天,就是那些郊遊的人也不見得能過得多麼舒服。我們會工作,會學習,但還不會真正享受生活,而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人生的一大遺憾。學會享受生活吧,真正去領會生活的詩意、生活的無窮樂趣,這樣我們工作起來,學習起來,也就會感到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