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幸福講義3(2 / 3)

想起一個俄羅斯的故事:一個母親在喪子的當晚,她把一大碗蔬菜濃湯一勺一勺地喝了個精光,旁人看不下去了,就忍不住指責她,說她心腸太硬了,不配做一個母親。那位母親說:“我得吃飯,得有力氣,明天還有那麼多的活要幹呢。”

這是一位堅強的母親,她的內心有著一股大地般的生命力。在巨痛麵前,她一直保持著一種最明智的態度:盡可能地保持鎮定,並維持了日常生活的秩序。誠如那位妻子,在丈夫彌留之際,甚至在丈夫出殯的時候,她都沒有把自己的傷痛展現給眾人,那樣的確不夠體麵,甚至還會招來非議,但她還是那麼做了,因為她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已經失去了一個至親至愛的丈夫,自己就再不能失去其他。

以色列作家沙萊夫在她的長篇小說《愛情生活》裏說:“任何能夠在移動中哭泣的人最終能拯救自己,而一個站著哭泣的人——就像我,是要失去一切的。”

什麼是“站著哭泣”和“在移動哭泣”,作家潔塵給出了這樣一個解釋:所謂“站著哭泣”和“在移動中哭泣”,在我看來,關乎一個人的質地高下。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哭泣,都有一些當時覺得過不去的坎,都有一些感覺窒息的夜晚,都有想發飆或發瘋的時刻,但,一個質地堅實緊密的人,總會想辦法讓自己鎮定下來,讓生活繼續下去。

誠哉斯言,把飲泣壓回內心,用他們強大的力量把這些淚水轉化成一種滋養,從而使得自己獲得一次成長的機會。

是的,朝內的傷口是一種憂傷,是一種美,而朝外的傷口,看似體麵,卻很難結疤!

不為什麼,隻是我喜歡

當年,著名學者顧頡剛花數年功夫,寫了許多文章,來做孟薑女的研究。有人不解,就問他:“你做這種研究到底有什麼用?究竟為了什麼?”顧頡剛對這一問題隻用了一句話來回答:“沒有什麼用,也不為了什麼,隻是我的高興。”

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則英國作家毛姆寫的故事:亞伯拉罕是個天才的外科醫生,還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他就是學校的風雲人物了。大學畢業後,他進英國著名的聖·托馬斯醫院工作,很快就被破格提拔為醫院領導。沒有人懷疑,等待他的將是飛黃騰達。上任之前,作為慶祝,他搭上一艘前往地中海的貨輪做長途旅行,打算結束後就回倫敦上任。

幾個星期後的一個早晨,貨輪在埃及亞曆山大港臨時停靠,亞伯拉罕站在甲板上,看著這座陽光照耀下的白色城市,猛然覺得這座城市似曾相識,那時,他就好像一個苦修了多年的教徒一樣大徹大悟,於是他認定,這就是他靈魂的棲息地,他毫不猶豫地帶上全部行李,棄船登岸。

幾天後,亞伯拉罕給聖·托馬斯醫院寄去了一封辭職信,從此在亞曆山大定居下來。他在公立醫院找了份工作,賺錢不多,剛好維持生活,然後娶妻生子,平靜度日。

亞伯拉罕辭職後,他的大學校友卡爾米凱爾接替了他的工作,成為醫院的新領導。從此,兩個年輕人的人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十幾年後,卡爾米凱爾成了名醫,並受封為爵士,住豪宅,娶美妻。相比之下,亞伯拉罕則要平淡的多,十多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頭發比以前少了許多。人們早已忘記,他曾經是過光芒四射的外科手術天才。

熟悉亞伯拉罕的人都說,卡爾米凱爾現在擁有的地位,本應該是屬於亞伯拉罕的,可是亞伯拉罕卻放棄了這一切,他太傻了!人們說。

亞伯拉罕真的傻嗎?

毛姆說,我很懷疑,亞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裏,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名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英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

亞伯拉罕認為他沒有糟蹋自己,相反,他為自己當初的決定感到無比慶幸,在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從事最熱愛的工作,每一天,他都覺得很滿足。

而顧頡剛呢?他寧願花數年的時間,“鑽無用故紙堆,寫無用小文章”,不為別的,隻為消遣無用此生。他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隻要於世無害,於人無礙,怕天地也是能夠容得的。是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一輩子,能有做一兩件自己高興的事,這般人生,怎麼說,都已經很有意思了,就不算太壞了。相反,如果為了名、為了利,即使最終忙成了一個所謂的成功人士,他這一輩子忙的也都是自己不高興的事,而這才叫傷心呢。

不要為了什麼所謂的名、也不要為了所謂的利,更不要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幸福,高不高興,幸不幸福?隻有自己知道。

那堆不需要的東西

同事新房裝修好後,我們都去賀喜。

“太漂亮了!”一同事看了新房後讚歎道,“不過有一點美中不足,就是你的書房顯得有點空。如果將這張舊書桌換大一點的,就更完美了。”

同事聽了,覺得有道理,第二天便去商場搬了一張大號書桌回來。可是,某個晚上,他忽然發現,書房裏的窗簾顏色、座椅的大小與棕色的書桌很是不協調,於是,他就又跑了一趟商場,將窗簾和座椅又給換了。

折騰數日,同事終於覺得很滿意了。可是,當他愜意地坐在靠背椅上環顧四周,忽然頓悟:“我居然被一張書桌脅迫了!”

想起一個關於蘇格拉底的故事:一日,蘇格拉底的弟子慫恿他到世界最齊全、最新奇的市場去逛一趟。蘇格拉底回來後,弟子紛紛詢問其感想,問他買了什麼東西。他兩手空空,說:“此行我最大的收獲,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我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書房做什麼用的?不過為了方便看書、寫文而已,如此添加這些不需要的東西,不僅浪費了一筆不算少的錢,還影響了自己讀書的心情。

南北朝時,有一個人叫鄭果善,任魯郡太守,他的母親讀過書,性賢明,還懂得處理政事。鄭母教子很嚴厲,兒子當官處理公務,鄭母沒事兒就坐在屏風後麵聽。如果兒子處理得好,回來就給兒子做好吃的,作為獎賞;如果兒子處理得不當,民有怨言,鄭母回家就發脾氣,甚至用衣襟捂著臉痛哭,把兒子嚇得要死。

鄭母常教育兒子:“兒子,知道怎麼當官嗎?首先要學克己功夫,就是不能貪。怎麼才能止貪呢?就是生活越簡樸越好,沒有需要就沒有貪汙。”

其實,鄭母所說的道理就是董仲舒給漢武帝所說的,官為朝廷名器,是大,其餘都是小,就大者不取小。為人,隻有去除那些所謂的虛榮、享樂等等,你的生命更有意義。可是,在當今的社會上,我們又有多少人做到了這點?

趙某,原係河南省新鄉市工商局機關服務中心工作人員,2003年5月被臨時抽調到新鄉市行政管理服務中心工商局窗口幫助工作,負責對開業登記、變更登記企業的收費和票據領取、填寫、保管、結算以及企業名稱的查詢工作。趙某時常在想,為什麼別人就可以隨便地花錢,自己卻不行呢?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2004年3月至2005年7月期間,趙某利用其職務便利,收取企業費用後將票據燒毀,私自截留收取的企業登記費等公款68472元據為己有,用於揮霍,還投資1萬餘元開了一家美容美發店。雖然案發後,其父母已將該款項退交至其單位,最終趙某還是因犯貪汙罪被判處了六年有期徒刑。有道是:貪汙公款入了獄,隻緣虛榮心陡起;勸君莫要伸黑手,伸手被捉悔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