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我們父母真正做到“為你的孩子上兩天學”(4)(1 / 2)

父母對子女不進行溝通引導,其結果常常會適得其反。美國一個7歲小孩在作文課寫給家長的信中寫到:當你用權力來阻止我去做我想做的事時,我要說的是:“我恨你。”(It"s your power to stop me from what I want to do that makes me feel like saying:“Ihate you.” )

要培養一個好孩子,我們應該與他們盡可能地交流。如果你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很好,那麼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就會很融洽,我們就能夠比較開誠布公地教育他們。如果我們與孩子在有關學校、朋友、困難和感情上等能夠很直率地交談,那麼我們就能夠很容易地與孩子在一起交流更敏感的問題。

絕大多數的孩子表示,希望能夠與父母們更多地交談。但是,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麵:

父母:“今天你在學校裏都幹了些什麼呢?”

兒女:“什麼都沒幹!”

這是為什麼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交流的方法與方式沒有掌握好。

首先,創造良好的交談氣氛。在良好融洽的氣氛下開始與你的孩子談話,避免用不友好的談話方法。

其次,參與孩子的活動。與孩子們一起散步,一起洗碗,甚至一起遊戲,這對於良好地交流都是非常有益的。

7.我從來沒有限製海雯的活動和交友,我隻是提醒她要隨時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是對還是錯?有什麼風險?怎樣進行自我把握?

海雯在上十一年級,快到她的生日時,對我們說,老是別的同學請她去參加生日聚會,她想今年也請同學到家裏過生日。於是我們就把屋子整理得幹幹淨淨,歡迎海雯的同學來。海雯也早早通知她的好朋友,到時不可另有安排。

美國人串門少,但聚會多,即所謂的Party多。小孩中最常有的是生日聚會。小朋友的生日,有些家長會選在麥當勞的小孩遊戲廳,或是旱冰場這類地方,好讓小孩子有玩的地方,但也經常在家裏。

美國小孩聚會也很簡單,買一塊蛋糕,加上幾瓶飲料和一些薯片、爆米花之類的小吃,租一兩片DVD影碟,到時候再叫幾塊意大利比薩餅(Pizza),剩下的時間小孩自己會安排,父母最好是服務,那已是他們的世界了。

那天,男男女女來了十幾個同學。同學們也帶來一些小禮物,一張卡片,一段祝福,或是一包巧克力,一隻小狗熊,也有人會送一張十幾塊錢的購物卡。總之,禮不在大小,小孩是需要熱鬧熱鬧而已。普通的聚會一般就這麼簡單。

美國小孩夏天會跑到公園,在那裏燒烤、打球等等。有時她們也會跑出去看電影,到餐館吃飯,一般各自付自己的賬單。有時家長也可以參加。高中畢業時,海雯的同學來我們家學包餃子,幾個同學的母親也來湊熱鬧。

我太太的一位華裔同事也有個女兒在美國上高中,她見海雯考上哈佛大學簡直羨慕得不得了,老是問我太太是如何管教小孩的,因為她們夫婦倆現在已無法管教女兒了。前些天她女兒晚上要出去參加朋友聚會,說要晚點回家。她們知道她女兒常和一些男同學一起玩,堅決要求她女兒晚上10點前必須回家。結果那天她女兒9點就回家了,說是累了,要早點上床睡覺。

夫婦倆睡覺時感到奇怪,今天女兒怎麼會提早回來呢?這是從來沒有的事,就起身去敲女兒房間的門,但沒有回應。她們推門而入,房間裏卻空無一人,女兒早已跳窗而去,這時已是半夜。她們打女兒的手機,關機似乎是惟一的可能。最後是一夜不歸。

無奈之下,他們隻好報警找警察幫忙。警察來了,了解完情況後說,這種情況不屬於小孩失蹤,小孩也沒犯法,警察沒法管。後來他們到學校去找老師,老師說她女兒學習成績還很好,在學校表現也不錯,不回家學校管不了,還是建議父母多和小孩交流溝通。

有時,父母對子女的行為限製太嚴,其結果常會適得其反。青春期的少年都有逆反心理,而且是“壓迫越重,反抗越深”。

我從來沒有限製海雯的活動和交友,我隻是提醒她要隨時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是對還是錯?

有什麼風險?怎樣進行自我把握?等等。但我太太對海雯有要求,說中國女孩從來不在同學家過夜,用中國的標準來要求海雯,用中國的道理來教育海雯。而她的同學在我們家過夜,我們隻好挽留。海雯也抱怨過不公平,對她母親咕噥到:“這是在美國,又不是在中國啊!”她母親卻說:“你是中國父母生的孩子,你心靈裏流淌的是中國人的血液,你要知道什麼叫中國人啊!”海雯隻好說:“好好好!我服了!我是生長在美國的中國女孩,這對了吧!”衝著她媽扮鬼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