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道德觀的基礎和準則在階級社會裏是行不通的。人們追求幸福,需要具備滿足幸福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對於絕大多數處於饑寒交迫的人們來說,費爾巴哈的道德觀是一文不值的。
恩格斯進一步指出,在階級社會裏,根本不可能有人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權利。恩格斯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對立的事實駁斥了費爾巴哈的錯誤觀點。在古代社會,奴隸主和奴隸、領主和農奴之間根本沒有追求幸福的平等權利。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在法律上承認了人與人的平等權利,但隻停留在口頭上和法律條文上。資產階級壟斷了全部物質生產資料和精神生產資料,無產階級在物質生活上無法滿足起碼的要求,至於平等地享受追求幸福的精神手段和教育手段,也隻是一個神話而已。費爾巴哈的道德觀實質上是資產階級道德觀的反映。
費爾巴哈的道德觀宣揚抽象的人性論,主張超階級的愛,在資產階級走向反動、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階級力量開展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鬥爭中是十分有害的,會腐蝕無產階級的革命鬥誌,因而他的道德觀在社會作用上是有害的。
恩格斯在批判費爾巴哈道德觀之後,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基本觀點:第一,道德具有具體性、曆史性。道德屬於意識形態,它隨著經濟基礎的產生而產生,隨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適用於一切時代、一切民族的永恒不變的道德是不存在的。第二,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具有階級性,不存在超階級的道德和超階級的人類之愛。
(三)費爾巴哈停留在曆史唯心主義的原因( 20—21段)
一是認識論根源。費爾巴哈抽象地認識人的本質,離開了人的社會關係,不是把人當作曆史活動中行動著的人去研究,而是從社會關係中抽象出來,孤立地加以研究。這樣的人隻是生物意義上的個體,這就把抽象的愛當作人的本質陷入曆史唯心主義。
二是社會曆史原因。由於德國社會製度的迫害,費爾巴哈長期脫離社會現實,不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認識人的社會本質,而是靠抽象的想象,就必然陷入曆史唯心主義。
最後,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沒能完成的任務,即建立唯物史觀,是由馬克思來實現和完成的。唯物史觀不再是以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作為出發點,而是從具體曆史條件下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人出發,揭示出曆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一工作是從枟神聖家族枠開始的。該著作批判了鮑威爾的曆史唯心主義觀點,論述了生產方式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提出了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闡明了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等基本原理,為創立唯物史觀奠定了基礎。
思考題:
1.為什麼說費爾巴哈的唯心主義宗教觀是根本錯誤的?
2.如何理解恩格斯所闡述的“惡是曆史發展的動力”的思想?
3.費爾巴哈的道德觀主要內容是什麼?它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有何根本區別?
恩格斯在第四章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曆史必然性,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特別是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第四章是曆史唯物主義的論綱。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1—8段)
這一部分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理論來源和自然科學基礎。
1.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直接理論來源
恩格斯指出,在黑格爾哲學解體過程中,青年黑格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沒有擺脫黑格爾哲學的影響,“惟有費爾巴哈是個傑出的哲學家”。但他也沒有走上徹底的唯物主義道路。恩格斯指出費爾巴哈哲學有四大缺陷:
第一,在哲學研究對象上,仍然把哲學看成是淩駕於一切具體科學之上的科學之科學,這在19世紀自然科學已有巨大發展的條件下,不能不是一個重大缺陷。第二,他仍然是一個半截子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上是唯物主義,曆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第三,他用形而上學的方法去對待黑格爾哲學,采取了全盤否定的方法。第四,他的哲學內容十分貧乏,除了抽象的愛的宗教和空洞的道德原則,沒什麼積極的東西與黑格爾哲學相抗衡。
在黑格爾哲學解體過程中,隻有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唯一能結果實的派別。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哲學有著本質區別: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哲學,與一切唯心主義根本對立。它拋開了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而是從現實世界的真實的聯係去認識世界,堅持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原則。第二,馬克思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它把唯物主義原則貫徹運用於社會曆史研究,創立了曆史唯物主義,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