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最後指出,杜林的混亂的數學觀點,不僅沒有使它成為鼓吹先驗唯心主義的根據,反而證明他的哲學是折衷主義的。杜林在他的枟世界模式論枠中,認為純數學產生於純思想,是知性的“自由創造物和想象物”。可是他在枟自然哲學枠中又說,純數學是“完全經驗的東西”,是來自外部世界,以後又脫離外部世界的東西。杜林在數學問題上前後矛盾,邏輯混亂,把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混合在一起,這充分暴露了他的哲學所具有的折衷主義性質。
思考題:
1.恩格斯是怎樣批判杜林“原則在前”的觀點並論述原則和外部世界關係的辯證唯物主義反映論原理的?它有什麼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恩格斯在怎樣批判杜林建立“終極真理”體係的錯誤和論述人類認識過程的辯證法的?
3.如何正確理解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原理?杜林陷入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是什麼?
世界模式論
恩格斯在第四章通過對杜林的世界模式論的分析,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在本體論問題上的唯心主義觀點和折衷主義錯誤,論述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統一性的觀點,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的重要原理。
(一)批判杜林用思想的統一性證明世界統一性的唯心主義,闡述存在的統一性決定思維統一性的唯物主義原理( 1—10段)
世界的統一性問題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哲學問題,可分解為兩個相互聯係的問題:第一,世界是否統一?第二,世界統一於什麼?杜林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其論證的方法和根據卻是錯誤的。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暴露了杜林哲學的折衷主義錯誤。
杜林是從公理出發推出世界統一性的觀點。杜林的論證過程如下:第一,“包羅萬象的存在是唯一的”,這是杜林解決世界統一性問題的前提和出發點。第二,“一切思維的本質就在於把意識的要素聯合為一個統一體”,這是杜林把存在的唯一性變成統一性的論據。第三,關於存在的概念是統一的,一切事物都是存在統一體的組成部分。因此,世界統一於存在。杜林以公理為邏輯前提,從中推出邏輯結論就是世界是統一的,世界統一於存在。這個按公理方法所進行的推論中,思想的統一性公理起了關鍵性作用,由於它的奠基,存在的唯一性就變成存在的統一性。
恩格斯對杜林關於世界統一性的錯誤觀點進行了分析批判。首先,“包羅萬象的存在是唯一的”,這是同語反複,這表明杜林思想的貧乏性。其次,把思維的本質理解為綜合是形而上學片麵性的觀點。分析與綜合是辯證統一的,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杜林把分析與綜合對立起來,使綜合離開分析,這是片麵的形而上學觀點。再次,用思維的統一性證明存在的統一性是唯心主義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存在的統一性應當是思維統一性的前提,先有存在的統一性,而思維的統一性不能證明存在的統一性,存在的統一性隻能通過自然科學和哲學的長期發展來加以證明。最後,杜林關於世界統一性的觀點是黑格爾關於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觀點的翻版。杜林對世界統一性的論證也無法駁倒宗教唯心主義。
(二)批判杜林關於世界統一於存在的折衷主義,闡明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的唯物主義原理( 11—12段)
恩格斯指出,杜林的“世界統一於存在”是一個折衷主義的命題。杜林的“存在”概念是借用黑格爾的術語,舍棄了各種事物的特性,這裏“存在”概念就是“實有”,它隻說明了一切對象都是存在的,實有的,至於存在的東西究竟是物質還是精神,都沒有回答。因此,“世界統一於存在”這個命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承認。因此,用存在這個抽象同一的概念來說明世界的統一性,而不是用物質和精神的具體統一來說明世界的統一性,就必然會掩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鬥爭。因而杜林關於世界統一於存在的命題是一個形而上學折衷主義的命題。
恩格斯指出,存在隻是世界統一性的前提,但世界決不是統一於存在。
恩格斯從正麵論述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的重要原理。他指出:“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能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來證明的。”
恩格斯提出的“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的命題,是辯證唯物主義關於世界統一性的經典表述。這裏講的物質,不是具體的物質形態,也不是物理學所研究的物質結構,而是指一切物質的共性,即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又能被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是世界統一的基礎,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