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20)(1 / 3)

(二)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動因(3段)

馬克思大學畢業後於1842—1843 年間任枟萊茵報枠編輯。在辦報期間,馬克思在關於林木盜竊法、關於摩塞爾地區農民狀況以及關於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等問題上,與反動政府發生了公開的論戰。這是馬克思“第一次遇到對所謂物質利益問題發表意見的難事”。那時,馬克思還沒有研究政治經濟學,還沒有從經濟上進行科學分析,主要是運用黑格爾的國家學說批判普魯士的反動法律和國家製度。這是促使馬克思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

1842年10 月,馬克思和奧格斯堡枟總彙報枠就共產主義問題展開論戰。當時枟萊茵報枠上發表了空想社會主義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帶有哲學色彩的文章。德國反動的奧格斯堡枟總彙報枠攻擊了這些文章,馬克思對這些攻擊進行了反擊。在論戰中,馬克思一方麵明確表示空想社會主義從善良的願望發表的言論是膚淺的;另一方麵又指出:“現在一無所有的等級要求占有中等階級的一部分財產,是曼徹斯特、巴黎和裏昂大街上引人注目的事實。”由此可見,這時的馬克思已經從維護貧苦農民的物質利益,進一步發展到關注無產階級的物質利益問題了。他認為,共產主義是關係到整個歐洲未來命運的重要問題。

(三)馬克思對曆史唯物主義原理的精辟論述(4段)

在枟序言枠中,馬克思運用邏輯和曆史相統一的辯證方法,精辟地論述了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1.關於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馬克思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誌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這是對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的科學概括。

馬克思在枟序言枠中以生產關係為中介,科學地論證了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內在的有機聯係,完整地揭示了社會形態的一般結構,即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意識結構;並且揭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矛盾。在生產力—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關係中,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是曆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根本觀點。離開了這個根本觀點,就不能正確地認識和把握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對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客觀規律。

2.關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

馬克思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是馬克思把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社會生活中去所得到的科學結論。

馬克思所闡明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引起了社會曆史觀上的偉大革命,它不僅消除了以往曆史理論的根本缺陷,使社會曆史理論變成為科學,而且把一切唯心主義從社會曆史領域中驅逐出去。

3.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社會革命根源的原理

馬克思說:“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隻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馬克思這一論述揭示了社會革命的深刻的根源就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以及體現這一矛盾的階級矛盾的尖銳化。

4.關於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的原理

馬克思說:“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揭示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上層建築也遲早要發生變革,上層建築的變化取決於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的原理。

5.關於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原理

馬克思指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在這裏深刻地揭示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原理,並為我們提供了觀察研究社會問題的曆史唯物主義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