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粗陋的、簡單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哲學唯心主義不過是胡說。相反地,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哲學唯心主義是把認識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麵、某一側麵、片麵地、誇大地、發展(膨脹、擴大)為脫離了物質、脫離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絕對。唯心主義就是僧侶主義。這是對的。但(“更確切些”和“除此而外”)哲學唯心主義是經過人的無限複雜的(辯證的)認識的一個成分而通向僧侶主義的道路。
人的認識不是直線(也就是說,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碎片、小段都能被變成(被片麵地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而這條直線能把人們(如果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話)引到泥坑裏去,引到僧侶主義那裏去(在那裏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就會把它鞏固起來)。直線性和片麵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而僧侶主義(=哲學唯心主義)當然有認識論的根源,它不是沒有根基的,它無疑地是一朵無實花,然而卻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樹上的一朵無實花。
載於1925年枟布爾什維克枠雜誌選自枟列寧全集枠第2版第55卷
第5—6期合刊第305唱311頁
[導讀]
一、枟談談辯證法問題枠寫作的時代背景
枟談談辯證法問題枠寫於1915年,它是列寧長期研究辯證法問題的總結,也是列寧批判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的詭辯論的一篇代表作。該文是對枟辯證法的要素枠的“說明和發揮”,全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對立統一規律;第二部分論述了認識過程的辯證法。論文的中心思想是著重闡發對立統一規律何以構成辯證法的實質、核心以及辯證法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這一重要思想。
二、枟談談辯證法問題枠的基本內容
(一)對立統一規律的內容及其在辯證法中的地位( 1—12段)
1.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
列寧在文章開頭明確指出:“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這個思想是列寧整個文章的綱,也是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思想。
2.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
列寧首先指出,對立統一規律是客觀世界和認識過程的普遍規律。列寧列舉了數學中的正和負、微分和積分,力學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理學中的陽電和陰電,化學中的原子的化合和分解以及社會科學中的階級鬥爭等事實,說明了矛盾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
馬克思主義反對把辯證法作為實例的總和,並非反對用實例來說明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以實例來歪曲或否定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後者則是以實例通俗地闡明辯證法的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同是應用“實例”,其效果、目的、性質卻不同。
3.對立統一規律的內容
列寧指出,“對立麵的同一,就是承認(發現)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發展是對立麵的‘鬥爭’。”“發展是對立麵的統一”。這就是說,任何事物內部都具有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兩個方麵,二者又統一又鬥爭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的發展。
4.兩種根本對立的發展觀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發展觀。二者對立在於:首先,辯證法認為發展是對立麵的統一,形而上學認為發展是簡單的數量增減,是重複。其次,辯證法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認識自己運動的源泉上,認為發展是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學把發展的源泉放在事物的外麵,主張外因論。再次,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而形而上學認為發展是同類事物的重複。
5.同一的相對性和鬥爭的絕對性
列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第一次明確指出:“對立麵的統一(一致、同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麵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這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發展。
6.辯證法和詭辯論在絕對和相對問題上的根本對立
辯證法認為,相對和絕對的關係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統一。區別在於,相對是指有條件的、暫時的、有限的、特殊的;絕對是指無條件的、永恒的、無限的、普遍的。統一在於,相對中包含著絕對,絕對寓於相對之中。
詭辯論的錯誤就在於歪曲了二者的相互關係,誇大相對性,排斥絕對性,把相對絕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