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離開這個簡單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庸俗的自由貿易論者用來判斷資本和雇傭勞動的社會的那些觀點、概念和標準就是從這個領域得出的,———就會看到,我們的劇中人的麵貌已經起了某些變化。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於後。一個笑容滿麵,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象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隻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
第三篇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1.勞動過程
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勞動力的賣者勞動。勞動力的賣者也就由此在實際上成為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成為工人,而在此以前,他隻不過在可能性上是工人。為了把自己的勞動表現在商品中,他必須首先把它表現在使用價值中,表現在能滿足某種需要的物中。因此,資本家要工人製造的是某種特殊的使用價值,是一定的物品。雖然使用價值或財物的生產是為了資本家,並且是在資本家的監督下進行的,但是這並不改變這種生產的一般性質。所以,勞動過程首先要撇開各種特定的社會形式來加以考察。
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製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於他身外的自然並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著的潛力發揮出來,並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製。在這裏,我們不談最初的動物式的本能的勞動形式。現在,工人是作為他自己的勞動力的賣者出現在商品市場上。對於這種狀態來說,人類勞動尚未擺脫最初的本能形式的狀態已經是太古時代的事了。我們要考察的是專屬於人的勞動。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誌服從這個目的。但是這種服從不是孤立的行為。除了從事勞動的那些器官緊張之外,在整個勞動時間內還需要有作為注意力表現出來的有目的的意誌,而且,勞動的內容及其方式和方法越是不能吸引勞動者,勞動者越是不能把勞動當作他自己體力和智力的活動來享受,就越需要這種意誌。
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土地(在經濟學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現成的生活資料供給人類,它未經人的協助,就作為人類勞動的一般對象而存在。所有那些通過勞動隻是同土地脫離直接聯係的東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勞動對象。例如從魚的生活要素即水中,分離出來的即捕獲的魚,在原始森林中砍伐的樹木,從地下礦藏中開采的礦石。相反,已經被以前的勞動可以說濾過的勞動對象,我們稱為原料。例如,已經開采出來正在洗的礦石。一切原料都是勞動對象,但並非任何勞動對象都是原料。勞動對象隻有在它已經通過勞動而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才是原料。
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於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發揮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於其他的物。勞動者直接掌握的東西,不是勞動對象,而是勞動資料(這裏不談采集果實之類的現成的生活資料,在這種場合,勞動者身上的器官是唯一的勞動資料)。這樣,自然物本身就成為他的活動的器官,他把這種器官加到他身體的器官上,不顧聖經的訓誡,延長了他的自然的肢體。土地是他的原始的食物倉,也是他的原始的勞動資料庫。例如,他用來投、磨、壓、切等等的石塊就是土地供給的。土地本身是勞動資料,但是它在農業上要起勞動資料的作用,還要以一係列其他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力的較高的發展為前提。一般說來,勞動過程隻要稍有一點發展,就已經需要經過加工的勞動資料。在太古人的洞穴中,我們發現了石製工具和石製武器。在人類曆史的初期,除了經過加工的石塊、木頭、骨頭和貝殼外,被馴服的,也就是被勞動改變的、被飼養的動物,也曾作為勞動資料起著主要的作用。勞動資料的使用和創造,雖然就其萌芽狀態來說已為某幾種動物所固有,但是這畢竟是人類勞動過程獨有的特征,所以富蘭克林給人下的定義是,製造工具的動物。動物遺骸的結構對於認識已經絕跡的動物的機體有重要的意義,勞動資料的遺骸對於判斷已經消亡的社會經濟形態也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