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預付資本就從c+v簡化為v,產品價值c+v+m就簡化為價值產品v+m。假定產品價值=180鎊,代表整個生產過程期間流動的勞動,那我們從中扣除90鎊可變資本的價值,就可得到90鎊剩餘價值。90鎊( m )這個數字在這裏表示所生產的剩餘價值的絕對量。剩餘價值的相對量,即可變資本價值增殖的比率,顯然由剩餘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來決定,或者用m/v來表示。在上述例子中,它是90/90=100%。我把可變資本的這種相對的價值增殖或剩餘價值的相對量,稱為剩餘價值率。
我們已經知道,工人在勞動過程的一段時間內,隻是生產自己勞動力的價值,就是說,隻是生產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因為他是在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狀態下進行生產,所以他不是直接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而是在某種特殊的商品形式(如棉紗)上生產出同他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相等的價值,或者說,同他用來購買生活資料的貨幣相等的價值。他為此需用的工作日部分是大小不同的,這取決於他每天平均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也就是取決於每天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平均勞動時間。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平均代表6個物化勞動小時,那末,工人要生產這個價值,就必須平均每天勞動6小時。如果他不是為資本家勞動,而是獨立地為自己勞動,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他平均一天同樣要勞動這麼多小時,才能生產出自己的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獲得維持或不斷再生產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資料。但是,既然工人在生產勞動力日價值(如3先令)的工作日部分內,隻是生產資本家已經支付的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就是說,隻是用新創造的價值來補償預付的可變資本的價值,所以,這種價值的生產隻是表現為再生產。因此,我把進行這種再生產的工作日部分稱為必要勞動時間,把在這部分時間內耗費的勞動稱為必要勞動。這種勞動對工人來說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它不以他的勞動的社會形式為轉移。這種勞動對資本和資本世界來說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工人的經常存在是它們的基礎。
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並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餘價值,剩餘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著資本家。我把工作日的這部分稱為剩餘勞動時間,把這段時間內耗費的勞動稱為剩餘勞動。把價值看作隻是勞動時間的凝結,隻是物化的勞動,這對於認識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餘價值看作隻是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隻是物化的剩餘勞動,這對於認識剩餘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使各種社會經濟形態例如奴隸社會和雇傭勞動的社會區別開來的,隻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餘勞動的形式。
因為可變資本的價值等於它所購買的勞動力的價值,因為這個勞動力的價值決定工作日的必要部分,而剩餘價值又由工作日的剩餘部分決定,所以從這裏可以得出結論: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之比等於剩餘勞動和必要勞動之比,或者說,剩餘價值率m/v=剩餘勞動/必要勞動。這兩個比率把同一種關係表示在不同的形式上:一種是物化勞動的形式,另一種是流動勞動的形式。
因此,剩餘價值率是勞動力受資本剝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的程度的準確表現。
工 作 日
1.工作日的界限
我們已經假定勞動力是按照它的價值買賣的。它的價值,和其他各種商品的價值一樣,是由生產它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因此,如果工人平均一天生活資料的生產需要6小時,那末工人平均每天就要勞動6小時來逐日生產他的勞動力,或者說,再生產出他出賣勞動力得到的價值。這樣,他的工作日的必要部分就是6小時,因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是一個一定量。但是由此還不能確定工作日本身的量。
我們用ab線表示必要勞動時間的持續或長度,假定是6小時。再假定勞動分別超過ab線1小時、3小時、6小時不等,我們就得到3條不同的線:
工作日Ⅰ工作日Ⅱ
ab—c a b c
工作日Ⅲ
ab c
這3條線表示三種不同的工作日:七小時工作日、九小時工作日和十二小時工作日。延長線bc表示剩餘勞動的長度。因為工作日等於ab+bc,即ac,所以它隨著變量bc一同變化。因為ab是已定的,所以bc與ab之比總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它在工作日Ⅰ中是1/6,在工作日Ⅱ中是3/6,在工作日Ⅲ中是66。又因為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這個比率決定剩餘價值率,所以已知這兩段線之比,就可以知道剩餘價值率。就上述三種不同的工作日來說,剩餘價值率分別等於1/6 23%、50%和100%。相反,僅僅知道剩餘價值率,卻不能斷定工作日的長度。例如,假定剩餘價值率是100%,可是工作日可以是8小時、10小時、12小時等等。這個剩餘價值率隻表明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即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是同樣大的,但並不表明每一部分各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