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31)(1 / 3)

但是,勞動力的價值要這樣降低1/10 ,同量的生活資料,從前用10小時生產出來,現在要求用9小時生產出來。不過,要做到這一點,不提高勞動生產力是不可能的。例如,一個鞋匠使用一定的手段,在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內可以做一雙皮靴。如果他要在同樣的時間內做兩雙皮靴,他的勞動生產力就必須提高一倍。不改變他的勞動資料或他的勞動方法,或不同時改變這二者,就不能把勞動生產力提高一倍。因此,他的勞動生產條件,也就是他的生產方式,從而勞動過程本身,必須發生革命。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在這裏一般是指勞動過程中的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能縮短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的勞動時間,從而使較小量的勞動獲得生產較大量使用價值的能力。在研究我們上麵考察的那種形式的剩餘價值的生產時,我們曾假定生產方式是既定的。而現在,對於由必要勞動變成剩餘勞動而生產剩餘價值來說,資本隻是占有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或者說現存形態的勞動過程,並且隻延長它的持續時間,就絕對不夠了。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以提高勞動生產力,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來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縮短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

我把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相反,我把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相對剩餘價值。

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必須提高這樣一些產業部門的生產力,這些部門的產品決定勞動力的價值,就是說,它們或者屬於日常生活資料的範圍,或者能夠代替這些生活資料。但是,商品的價值不僅取決於使商品取得最終形式的那種勞動的量,而且還取決於該商品的生產資料所包含的勞動量。例如皮靴的價值不僅取決於鞋匠的勞動,而且還取決於皮革、蠟、線等等的價值。因此,那些為生產必要生活資料提供不變資本物質要素(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的產業部門中生產力的提高,以及它們的商品相應的便宜,也會降低勞動力的價值。相反,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資料、也不為製造必要生活資料提供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中生產力的提高,並不會影響勞動力的價值。

便宜的商品當然隻是相應地,即隻是按照該商品在勞動力的再生產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勞動力的價值。例如,襯衫是一種必要生活資料,但隻是許多種必要生活資料中的一種。這種商品變得便宜,隻會減少工人購買襯衫的支出。但是必要生活資料的總和是由各種商品、各個特殊產業部門的產品構成的,其中每種商品的價值總是勞動力價值的相應部分。勞動力價值隨著勞動力再生產所必要的勞動時間的減少而降低,這種勞動時間的全部減少等於所有這些特殊生產部門勞動時間減少的總和。在這裏我們把這個總結果看成好象是每個個別場合的直接結果和直接目的。當一個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例如襯衫便宜的時候,他決不是必然抱有相應地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從而減少必要勞動時間的目的;但是隻要他最終促成這個結果,他也就促成一般剩餘價值率的提高。必須把資本的一般的、必然的趨勢同這種趨勢的表現形式區別開來。

這裏不考察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怎樣表現為資本的外部運動,怎樣作為競爭的強製規律發生作用,從而怎樣成為單個資本家意識中的動機。然而有一點一開始就很清楚:隻有了解了資本的內在本性,才能對競爭進行科學的分析,正象隻有認識了天體的實際的,但又直接感覺不到的運動的人,才能了解天體的表麵運動一樣。但是,為了理解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並且隻根據已經得出的結果,要作如下的說明。

如果一個勞動小時用金量來表示是6便士或1/2先令,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就會生產出6先令的價值。假定在一定的勞動生產力的條件下,在這12個勞動小時內製造12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的生產資料、原料等的價值是6便士。在這種情況下,每件商品花費1先令,即6便士是生產資料的價值,6便士是加工時新加進的價值。現在假定有一個資本家使勞動生產力提高一倍,在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中不是生產12件這種商品,而是生產24件。在生產資料的價值不變的情況下,每件商品的價值就會降低到9便士,即6便士是生產資料的價值,3便士是最後的勞動新加進的價值。生產力雖然提高一倍,一個工作日仍然同從前一樣隻創造6先令新價值,不過這6先令新價值現在分散在增加了一倍的產品上。因此分攤在每件產品上的不是這個總價值的1/12,而隻是2/14,不是6便士,而是3便士,也就是說,在生產資料變成產品時,就每件產品來說,現在加到生產資料上的,不象從前那樣是一個勞動小時,而是半個勞動小時。現在,這個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它的社會價值,就是說,這個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少於在社會平均條件下生產的大宗同類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每件商品平均花費1先令,或者說,代表2小時社會勞動,在生產方式發生變化以後,它隻花費9便士,或者說,隻包含1/12個勞動小時。但是商品的現實價值不是它的個別價值,而是它的社會價值,就是說,它的現實價值不是用生產者在個別場合生產它所實際花費的勞動時間來計量,而是用生產它所必需的社會勞動時間來計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的資本家按1先令這個社會價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末,他的商品的售價就超出它的個別價值3便士,這樣,他就實現了3便士的超額剩餘價值。但是另一方麵,對他來說,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現在表現為24件商品,而不是過去的12件商品。因此要賣掉一個工作日的產品,他就需要有加倍的銷路或大一倍的市場。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他的商品隻有降低價格,才能獲得較大的市場。因此資本家要以高於商品的個別價值但又低於它的社會價值來出售商品。例如,一件商品賣10 便士,這樣,他從每件商品上仍然賺得1便士的超額剩餘價值。對於資本家來說,剩餘價值總會這樣提高,不管他的商品是不是屬於必要生活資料的範圍,是不是參加勞動力的一般價值的決定。因此,即使撇開後麵這種情況,每個資本家都抱有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