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1)(1 / 2)

1.規模擴大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

商品生產所有權規律轉變為資本主義占有規律

我們以前考察了剩餘價值怎樣從資本產生,現在我們考察資本怎樣從剩餘價值產生。把剩餘價值當作資本使用,或者說,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

首先,我們從單個資本家的角度來考察這個過程。例如,一個紗廠主預付了10 000鎊的資本,其中45用於棉花、機器等等,其餘15 用於工資。假定他每年生產棉紗240 000磅,價值為12 000 鎊。如果剩餘價值率為100%,剩餘價值就包含在40 000 磅棉紗的剩餘產品或純產品中,它占總產品的16 ,價值2 000 鎊。這2 000 鎊價值將由出售而實現。2 000鎊的價值額就是2 000鎊的價值額。從這筆貨幣上既嗅不出也看不出它是剩餘價值。一個價值是剩餘價值這一點,表明這一價值怎樣來到它的所有者手裏,但是絲毫也不能改變價值或貨幣的本性。

因此,紗廠主要把他新增加的2 000 鎊貨幣變成資本,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就得預付其中的45去購買棉花等物,15去購買新的紡紗工人,這些紡紗工人會在市場上找到生活資料,而生活資料的價值已由紗廠主預付給他們了。於是,這2 000鎊新資本就在紡紗廠中執行職能,並又帶來400鎊的剩餘價值。

資本價值最初是以貨幣形式預付的;相反,剩餘價值一開始就作為總產品的一定部分的價值而存在。如果總產品賣出去,變成貨幣,那末資本價值就又取得了自己最初的形式,而剩餘價值則改變了自己最初的存在方式。但是從這時候起,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二者都成了貨幣額,並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轉化為資本。資本家把這二者都用來購買商品,以便能夠重新開始製造自己的產品,而這次是在擴大規模上進行的。但是,他要買到這些商品,就必須在市場上找到這些商品。

他自己的棉紗所以能流通,隻是因為他把自己的年產品投入市場,正象其他所有的資本家也把自己的商品投入市場一樣。但這些商品在進入市場以前,就已經存在於年生產基金中了。也就是說,已經存在於由各個單個資本的總額或社會總資本在一年中轉化成的各種物品的總額中了,而每個資本家隻占有其中的一個相應部分。市場上的過程隻是實現年生產的各個組成部分的交換,使它們從一個人的手裏轉到另一人的手裏,但它既不能增大年生產的總額,也不能改變產品的本性。可見,全部年產品能有什麼用途,取決於它本身的構成,而絕不取決於流通。

首先,年生產必須提供一切物品(使用價值)以補償一年中所消費的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扣除這一部分以後,剩下的就是包含剩餘價值的純產品或剩餘產品。但這種剩餘產品究竟是由什麼構成的呢?也許是那些供資本家階級滿足需要和欲望的物品,即加入他們的消費基金的物品吧?如果真是這樣,剩餘價值就會被揮霍盡,這樣就隻能進行簡單再生產了。

要積累,就必須把一部分剩餘產品轉化為資本。但是,如果不是出現了奇跡,能夠轉化為資本的,隻是在勞動過程中可使用的物品,即生產資料,以及工人用以維持自身的物品,即生活資料。所以,一部分年剩餘勞動必須用來製造追加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它們要超過補償預付資本所需的數量。總之,剩餘價值之所以能轉化為資本,隻是因為剩餘產品(它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已經包含了新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