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2)(1 / 3)

在第四篇中已經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怎樣以大規模的協作為前提,怎樣隻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組織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才能使生產資料由於大規模積聚而得到節約,才能產生那些按其物質屬性來說隻適於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如機器體係等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為生產服務,才能使生產過程變為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在商品生產中,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因而勞動者或者分散、獨立地生產商品,或者由於缺乏自己經營的資料而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在這種生產的基礎上,上述的前提隻有通過單個資本的增長來實現,或者說,隨著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來實現。商品生產的地基隻有在資本主義的形式上才能擔負起大規模的生產。所以,單個商品生產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前提。因此,在從手工業到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中,我們必須假定已經有這種積累。這種積累可以叫做原始積累,因為它不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的曆史結果,而是這種生產的曆史基礎。這種積累本身是怎樣發生的,我們還用不著在這裏研究。隻要知道它是起點就行了。但是,一切在這個基礎上生長起來的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同時也就是提高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的生產的方法,而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又是積累的形成要素。因此,這些方法同時也就是資本生產資本或加速資本積累的方法。剩餘價值不斷再轉化為資本,表現為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本量的不斷增長。這種增長又成為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基礎,成為隨之出現的提高勞動生產力和加速剩餘價值生產的方法的基礎。可見,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表現為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條件,而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又反過來引起資本的加速積累。因此,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隨著資本積累而發展,資本積累又隨著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發展。這兩種經濟因素由於這種互相推動的複合關係,引起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從而使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同不變組成部分相比越來越小。

每一個資本,都是生產資料的或大或小的積聚,並且相應地指揮著一支或大或小的勞動軍。每一個積累都成為新的積累的手段。這種積累隨著執行資本職能的財富數量的增多而擴大這種財富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的積聚,從而擴大大規模生產和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的基礎。社會資本的增長是通過許多單個資本的增長來實現的。假定其他一切條件不變,各單個資本,從而生產資料的積聚,會按照它們各自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份額的比例而增長。同時,從原資本上會分出枝杈來,作為新的獨立資本執行職能。在這方麵,資本家家庭內部的分產起著重大作用。因此,隨著資本的積累,資本家的人數也多少有所增加。這種直接以積累為基礎的或不如說和積累等同的積聚,有兩個特征。第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生產資料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積聚的增進,受社會財富增長程度的限製。第二,社會資本中固定在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部分,分在許多資本家身上,他們作為獨立的和互相競爭的商品生產者彼此對立著。所以,積累和伴隨積累的積聚不僅分散在許多點上,而且執行職能的資本的增長還受到新資本的形成和舊資本的分裂的阻礙。因此,積累一方麵表現為生產資料和對勞動的支配權的不斷增長的積聚,另一方麵,表現為許多單個資本的互相排斥。

社會總資本這樣分散為許多單個資本,或它的各部分間的互相排斥,又遇到各部分間的互相吸引的反作用。這已不再是生產資料和對勞動的支配權的簡單的和積累等同的積聚。這是已經形成的各資本的積聚,是它們的個體獨立性的消滅,是資本家剝奪資本家,是許多小資本變成少數大資本。這一過程和前一過程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僅僅以已經存在的並且執行職能的資本在分配上的變化為前提,因而,它的作用範圍不受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或積累的絕對界限的限製。資本所以能在這裏,在一個人手中大量增長,是因為它在那裏,在許多人手中喪失了。這是不同於積累和積聚的本來意義的集中。

資本的這種集中或資本吸引資本的規律,不可能在這裏加以闡述。簡單地提一些事實就夠了。競爭鬥爭是通過使商品便宜來進行的。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商品的便宜取決於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又取決於生產規模。因此,較大的資本戰勝較小的資本。其次,我們記得,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在正常條件下經營某種行業所需要的單個資本的最低限量提高了。因此,較小的資本擠到那些大工業還隻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領的生產領域中去。在那裏,競爭的激烈程度同互相競爭的資本的多少成正比,同互相競爭的資本的大小成反比。競爭的結果總是許多較小的資本家垮台,他們的資本一部分轉入勝利者手中,一部分歸於消滅。除此而外,一種嶄新的力量———信用事業,隨同資本主義的生產而形成起來。起初,它作為積累的小小的助手不聲不響地擠了進來,通過一根根無形的線把那些分散在社會表麵上的大大小小的貨幣資金吸引到單個的或聯合的資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競爭鬥爭中的一個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後,它變成一個實現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