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4)(1 / 2)

經濟學的上述虛構,把調節工資的一般變動或調節工人階級即總勞動力和社會總資本之間的關係的規律,同在各個特殊生產部門之間分配工人人口的規律混為一談了。例如,由於市場情況良好,某一生產部門的積累特別活躍,利潤高於平均利潤,追加資本紛紛湧來,這樣,對勞動的需求和工資自然就會提高。較高的工資把較大一部分工人人口吸引到這個有利的部門,直到這裏勞動力達到飽和,工資終於又下降到以前的平均水平,如果工人流入過多,甚至會降到這個水平以下。那時工人流入該生產部門的現象不僅停止,甚至還會發生流出現象。在這裏,政治經濟學家就以為看到了,隨著工資的提高,工人人數“在何處以及如何”絕對增長,而隨著工人人數的絕對增長,工資“在何處以及如何”下降。但是事實上,他所看到的,隻是某一特殊生產部門的勞動市場的局部波動,他所看到的,隻是工人人口按照資本變化不定的需要而在各投資部門之間分配的現象。

產業後備軍在停滯和中等繁榮時期加壓力於現役勞動軍,在生產過剩和亢進時期又抑製現役勞動軍的要求。所以,相對過剩人口是勞動供求規律借以運動的背景。它把這個規律的作用範圍限製在絕對符合資本的剝削欲和統治欲的界限之內。這裏正好應該回過來談一下經濟學辯護論者的一大業績。我們記得,由於采用新機器或擴大舊機器,一部分可變資本轉化為不變資本,這是“束縛”資本並從而“遊離”工人的活動,而經濟學辯護士卻相反地把這種活動說成是為工人遊離資本。隻有到現在我們才能充分地評價辯護士的厚顏無恥。其實,被遊離出來的,不僅有直接被機器排擠的工人,而且還有他們的代替者和企業在原有基礎上實行一般擴大時通常會吸收的追加人員。現在他們全被“遊離”出來,並且每一筆希望執行職能的新資本都能支配他們。不管這種資本吸引的是這些工人,還是另一些工人,隻要這筆資本剛好足以從市場上雇走被機器拋到市場上的那麼多工人,那末對勞動的總需求的影響就等於零。如果它雇用的人數較少,過剩的人數就會增加;如果它雇用的人數較多,勞動總需求增加的幅度也隻不過等於就業的人超過“被遊離的人”的那個差額。可見,尋求投資場所的追加資本本來會激起的勞動總需求的增加,在以上每一種場合都會按照工人被機器拋向街頭的程度而受到抵銷。因此,這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的機構已安排好,不讓資本的絕對增長伴有勞動總需求的相應增加。而辯護士們就把這叫做對於被排擠的工人在被拋入產業後備軍的過渡時期中遭受貧困、痛苦和可能死亡的一種補償!勞動的需求同資本的增長並不是一回事,勞動的供給同工人階級的增長也不是一回事,所以,這裏不是兩種彼此獨立的力量互相影響。骰子是假造的。資本在兩方麵同時起作用。它的積累一方麵擴大對勞動的需求,另一方麵又通過“遊離”工人來擴大工人的供給,與此同時,失業工人的壓力又迫使就業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勞動的供給不依賴於工人的供給。勞動供求規律在這個基礎上的運動成全了資本的專製。

4.相對過剩人口的各種存在形式。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相對過剩人口是形形色色的。每個工人在半失業或全失業的時期,都屬於相對過剩人口。工業周期階段的更替使相對過剩人口具有顯著的、周期反複的形式,因此相對過剩人口時而在危機時期急劇地表現出來,時而在營業呆滯時期緩慢地表現出來。如果撇開這些形式不說,那末,過剩人口經常具有三種形式:流動的形式、潛在的形式和停滯的形式。

在現代工業的中心———工廠、製造廠、冶金廠、礦山等等,工人時而被排斥,時而在更大的規模上再被吸引,因此總的說來,就業人數是增加的,雖然增加的比率同生產規模相比不斷縮小。在這裏,過剩人口處於流動的形式。

資本主義生產一旦占領農業,或者依照它占領農業的程度,對農業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隨著在農業中執行職能的資本的積累而絕對地減少,而且對人口的這種排斥不象在非農業的產業中那樣,會由於更大規模的吸引而得到補償。因此,一部分農村人口經常準備著轉入城市無產階級或製造業無產階級的隊伍,經常等待著有利於這種轉化的條件。(這裏所說的製造業是指一切非農業的產業。)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這一源泉是長流不息的。但是,它不斷地流向城市是以農村本身有經常潛在的過剩人口為前提的,這種過剩人口的數量隻有在排水渠開放得特別大的時候才能看得到。因此,農業工人的工資被壓到最低限度,他總是有一隻腳陷在需要救濟的泥潭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