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所謂原始積累(4)(1 / 3)

商品拜物教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產生的,是商品生產的社會存在的反映。要消滅商品拜物教,必須消滅產生它的社會基礎。隻有當不受剝削的自由勞動者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有計劃地管理整個社會經濟的時候,才會揭掉商品拜物教的神秘麵紗。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係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曆史發展的自然產物。”在沒有商品生產的社會裏,勞動不必以價值的形式來表現,勞動時間也不必以價值量的形式來表現,人與人相互交換其活動的關係,不必通過物的關係來表現,商品的神秘性就消失了。

思考題:

1.什麼是商品?為什麼說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

2.商品價值的質和量你是怎樣理解的?

3.勞動生產力和商品價值量的關係如何?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正比和反比?

4.什麼是勞動二重性?為什麼它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5.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的區分及其現實意義?

6.你對價值形式以及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理解的?

7.為什麼說簡單價值形式包含一切價值形式的秘密?

8.什麼是商品拜物教?為什麼說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產關係的必然產物?

9.試述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重大意義。

第二篇 貨幣轉化為資本

貨幣轉化為資本

這一章的中心是分析貨幣在什麼條件下才能轉化為資本。在這裏對資本的分析,還不是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本身,而是分析資本和剩餘價值產生的前提和條件。因此,可以說它是從商品和貨幣的研究進入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研究的過渡和前奏。

1.資本的總公式

這一節通過兩種流通公式的對比分析,著重對資本運動的形式分析來說明資本的實質。共選17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個問題。

一、貨幣是資本的最初表現形式(1—2段)

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貨幣是商品流通的最後產物,又是資本的最初表現形式。

二、商品流通與資本流通的區別( 3—12 段)

(1)它們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作為貨幣的貨幣,是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它的流通形式是商品( W)—貨幣( G)—商品( W) ,是為買而賣,起點和終點都是商品;而作為資本的貨幣,是作為資本流通的貨幣,它的流通形式是貨幣(G)—商品(W)—貨幣(G),是為賣而買。起點和終點都是貨幣。

(2)它們在內容上還有區別。作為貨幣的貨幣即商品流通,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消費;而作為資本的貨幣即資本流通,“決定目的是交換價值本身”。它要求價值增殖,“這個增長額或超過原價值的餘額叫做剩餘價值”。

三、資本的實質(13—15段)

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資本的運動是沒有限度的”。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不斷帶來剩餘價值,不斷改變自己的量。

四、資本的總公式(16—17段)

資本的流通公式的完整形式是貨幣( G)—商品( W)—更多的貨幣( G′)。這個公式不僅適用於商業資本,而且適用於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因此,它是資本的總公式。

2.總公式的矛盾

這一節共選13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問題。

一、資本總公式與商品經濟規律的矛盾(1段)

從G—W—G′本身看,交換的結果產生了剩餘價值,這與等價交換的規律矛盾。

二、剩餘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 2—12段)

(一)流通過程不能產生剩餘價值

(1)等價交換不能產生剩餘價值。

(2)不等價交換也不能產生剩餘價值。

(二)離開流通過程也不會形成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的產生,又不能離開流通過程。“商品生產者在流通領域以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觸,就不能使價值增殖”。

三、總公式的矛盾的解決條件( 13段)

總公式的矛盾怎麼解決呢?馬克思指出:“等價物的交換應該是起點”,既要遵守等價交換原則,又要讓資本家“在過程終了時必須取出比他投入的價值更大的價值”。因此,“必須在流通中,又必須不在流通中。這就是問題的條件。”

3.勞動力的買和賣

這一節共12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問題。

一、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條件(1—4段)

(一)勞動力商品化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基礎

轉化為資本的貨幣的價值的變化,在於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購買的一種特殊商品,它在使用時能夠創造價值,並且創造大於本身具有的價值。因此,勞動力商品化,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基礎或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