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闡明了黨的基本戰略策略思想和原則。(5)(1 / 3)

但是,隨著商品生產的擴展,特別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以前潛伏著的商品生產規律也就越來越公開、越來越有力地發揮作用了。舊日的束縛已經鬆弛,舊日的壁障已經突破,生產者日益變為獨立的、分散的商品生產者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已經表現出來,並且越來越走向極端。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用來加劇社會生產中的這種無政府狀態的主要工具正是無政府狀態的直接對立物:每一個別生產企業中的生產作為社會生產所具有的日益加強的組織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利用這一杠杆結束了舊日的和平的穩定狀態。它在哪一個工業部門被采用,就不容許任何舊的生產方法在那裏和它並存。它在哪裏控製了手工業,就把那裏的舊的手工業消滅掉。勞動場地變成了戰場。偉大的地理發現以及隨之而來的殖民地的開拓使銷售市場擴大了許多倍,並且加速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鬥爭不僅爆發於地方的各個生產者之間,地方性的鬥爭又發展為全國性的,發展為17世紀和18世紀的商業戰爭。最後,大工業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個鬥爭成為普遍的,同時使它具有了空前的劇烈性。在資本家和資本家之間,在工業部門和工業部門之間以及國家和國家之間,生死存亡都取決於天然的或人為的生產條件的優劣,失敗者被無情地淘汰掉。這是從自然界加倍瘋狂地搬到社會中來的達爾文的個體生存鬥爭。動物的自然狀態竟表現為人類發展的頂點。社會的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這兩種表現形式中運動著,它毫無出路地處在早已為傅立葉所發現的“惡性循環”中。誠然,傅立葉在他那個時代還不能看到:這種循環在逐漸縮小;運動毋寧說是沿螺線行進,並且必然像行星的運動一樣,由於同中心相碰撞而告終。社會的生產無政府狀態的推動力使大多數人日益變為無產者,而無產者群眾又將最終結束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社會的生產無政府狀態的推動力,使大工業中的機器無止境地改進的可能性變成一種迫使每個工業資本家在遭受毀滅的威脅下不斷改進自己的機器的強製性命令。但是,機器的改進就造成人的勞動的過剩。如果說,機器的采用和增加意味著成百萬的手工勞動者為少數機器勞動者所排擠,那麼,機器的改進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機器勞動者本身受到排擠,而歸根到底就意味著造成一批超過資本在經營上的平均需要的、可供支配的雇傭勞動者,一支真正的產業後備軍(我早在1845年就這樣稱呼他們),這支後備軍在工業開足馬力工作的時期可供隨意支配,而由於必然隨著這個時期到來的崩潰又被拋到街頭,這支後備軍任何時候都是工人階級在自己同資本家進行生存鬥爭中的絆腳石,是把工資抑製在合乎資本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調節器。這樣一來,機器,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成了資本家用來對付工人階級的最強有力的武器,勞動資料不斷地奪走工人手中的生活資料,工人自己的產品變成了奴役工人的工具。於是,勞動資料的節約,一開始就同時成為對勞動力的最無情的浪費和對勞動職能的正常前提的剝奪;機器這一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力的手段,變成了使工人及其家屬一生的時間轉化為可以隨意用來增殖資本的勞動時間的最可靠的手段。於是,一部分人的過度勞動成了另一部分人失業的前提,而在全世界追逐新消費者的大工業,卻在國內把群眾的消費限製到忍饑挨餓這樣一個最低水平,從而破壞了自己的國內市場。“使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後備軍同積累的規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羅米修斯釘在岩石上釘得還要牢。這一規律製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麵,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馬克思枟資本論枠第671頁)而期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另一種產品分配,那就等於要求電池的電極和電池相聯時不使水分解,不在陽極放出氧和在陰極放出氫。

我們已經看到,現代的機器已經達到極高程度的改進的可能性,怎樣由於社會中的生產無政府狀態而變成一種迫使各個工業資本家不斷改進自己的機器、不斷提高機器的生產能力的強製性命令。對資本家來說,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的單純的實際可能性也變成了同樣的強製性命令。大工業的巨大的擴張力———氣體的膨脹力同它相比簡直是兒戲———現在在我們麵前表現為不顧任何反作用力在質量上和數量上進行擴張的需要。這種反作用力是由大工業產品的消費、銷路、市場形成的。但是,市場向廣度和深度擴張的能力首先是受完全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規律支配的。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為它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資本主義生產造成了新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