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恩格斯闡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共36自然段)。(1)(1 / 3)

該章是全書的重點。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現,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預測了未來新社會的基本經濟特征,闡述了無產階級的偉大曆史使命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根本任務。

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生產的社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區別於以往時代生產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巨大進步,但這是在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製的基礎上實現的。和以往簡單商品生產的條件下不同的是,現在的私人占有者已不是那些真正使用生產資料和真正生產出產品的勞動者,而是把社會化的生產資料集中在自己手裏、不勞而獲、占有了別人勞動產品的資本家。這樣,生產的社會化便與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之間發生了對抗性的矛盾,這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在資本主義製度下的具體表現,這個矛盾“已經包含著現代的一切衝突的萌芽”。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是占統治地位,“社會的生產和資本主義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鮮明地表現出來”。

恩格斯正是抓住了這個基本矛盾,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過程和階級關係狀況進行深入的考察,得出了社會主義公有製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私有製的科學結論。第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基本矛盾的兩種表現形式中毫無出路地運動著:一是在階級關係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二是在生產上,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生產的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對立”。第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必然導致經濟危機。競爭和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促使資本家不斷改進機器和擴大生產規模,結果是機器排擠了工人,進一步加深了勞動者的貧困化,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生產無限擴大和勞動群眾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造成了生產的相對過剩和經常的比例失調,導致了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製度的必然產物和伴侶。第三,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差不多每隔十年重複一次,正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惡性循環的結果。危機使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給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引起了階級鬥爭的尖銳化。經濟危機的發生表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暴露出自己無能繼續駕馭這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消除這種矛盾,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那種性質”。因此,廢除資本主義私有製,建立社會主義公有製,實現生產資料和產品的社會占有,便成為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的必然要求。第四,無產階級革命將導致矛盾的解決:“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並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通過這個行動,無產階級使生產資料擺脫了它們迄今具有的資本屬性,使它們的社會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實現。”

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發展趨勢時,還科學預測了未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一些基本特征。從本書第三章的論述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九條:

①國家以社會的名義占有生產資料。

②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桎梏下解放出來的生產力不斷加速發展、無限增長。

③按照社會總體和每個成員的需要對生產進行有計劃的調節。

④商品生產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

⑤產品占有方式:一方麵由社會直接占有,作為維持和擴大生產的資料;另一方麵由個人直接占有,作為生活資料和享受資料。

⑥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發展和運用。

⑦消滅一切階級差別和階級對立。

⑧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國家將自行消亡。

⑨人最終地脫離了動物界,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實現了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

以上這些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設想,是以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為出發點,從同資本主義製度相對立的角度分析得出來的,應該說都是有科學根據的預測。它集中地表達了人們長期以來對人類未來社會的美好願望與理想追求,也是我們共產黨人為之不懈奮鬥的崇高目標。忠誠於馬克思主義、鄭重對待馬克思主義的人們,切不宜用今天的生產力水平和思維方法為尺度,去判斷評價其現實意義;更不能任意輕率武斷地去否定、嘲諷其中某些論斷。

恩格斯在本書最後的結語中概括地指出:科學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運動的理論表現”,它的任務就是考察“解放世界”這一偉大事業的曆史條件和性質,從而使無產階級認識到自己的行動的條件和性質。因為“完成這一解放世界的事業,是現代無產階級的曆史使命”。學習恩格斯這本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書,可以幫助我們從掌握社會曆史發展規律的高度,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