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管理厚黑學,抱團打天下3
知人善任,識人才能用人
漢高祖是厚黑名家,能使張良陳平諸人盡其智,黥布彭越諸人盡其力,上君中君,一身兼之,故能統一天下。
清代思想家魏源曾經說過:“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用人。”能否知人用人,是衡量現代一個領導是否稱職的一個重要標準。一個領導者,要想使自己所管理的工作卓有成效地運轉起來,就必須發揮每一位員工的才能,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將合適的人才分配到合適的職位上去,這就要求領導具備知人善任、擇人而用的能力。這也是厚黑“用人術”的一個重要方麵。
知人就是要了解人,善任就是要用好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通過知人以達到善任,又在善任中進一步知人識人。能否真正做到知人善任,既是對一個領導者的能力的檢驗,也直接關係到領導者的事業的成敗。
曆史上的一些玩弄厚黑之術的帝王,不僅重視搜羅人才,也懂得識別人才、慎用人才、善用人才的重要。劉邦談到自己戰勝比他強大的項羽的原因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春秋時,鄭國的子產很有才幹,精通政事,善於管理國家大事。子產手下有一個非常能幹的官員,名叫伯石,平時交付他做的事總能讓子產非常滿意。然而伯石性格自私而虛偽,雖然非常能幹,但其他人並不喜歡他,隻有子產比較欣賞他的能力。
一次,有一件國事需要伯石去辦,在交給他任務之前,熟悉伯石性格的子產先命人把他叫來,莊重地告訴伯石:“這次分咐你去完成的事情非常困難,你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是如果你圓滿地完成了這次任務,我就稟明陛下賞賜給你一座城邑。”經過努力,伯石最終完成了那項任務,於是子產就稟明鄭國公給了他一座城邑作為封地。另一個官員對子產說:“事情是國家的事情,國家是大家的國家。大家都為國家辦事,為什麼單單送給伯石東西?”
子產說:“人和人不一樣,像伯石這樣的人,讓他沒有個人欲望是困難的。滿足他的欲望而讓他成功地辦成所辦的事情,這不也是國家的成功嗎?城邑有什麼值得吝惜的,難道它還會被搬走不成?”
後來,伯石聽到眾人的議論,非常害怕,於是就找到子產要交回封地,但子產說:“這次陛下賞你的封地是你功勞的體現,你受之無愧,以後隻要你好好為國出力,賞賜還會更大!”還是堅持把城邑給了伯石。伯石以後在為國辦事中,果然就如同子產所說的那樣更加賣力。
用人,先要知人,知人越詳,任用也就越恰當。知人就要了解人,了解人的長處與短處,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用其長,避其短。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出於公心,如此,才不怕別人說長道短,才能名副其實地做到人盡其才。
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占據箕穀,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於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王平再次諫阻:“如此布兵危險。”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如若兵敗,我甘願革職斬首,絕不怨怒於你。”王平再次義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後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最後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馬謖固執己見,將大軍布於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將馬謖占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曾多次與蜀軍交鋒的大將軍張鄰領兵抗擊,張鄰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圍困於山上,然後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張鄰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劉備在世的時候,看出馬謖不大踏實,難以擔當大任,他曾特地叮囑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派他幹大事,還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諸葛亮沒有把這番話放在心上,重用馬謖,結果造成了這次失敗。為了嚴肅軍紀,他下令將馬謖斬首示眾。諸葛亮對將士們說:“這次出兵失敗,固然是因為馬謖違反軍令。可是我用人不當,也應該負責。”他就上了一份奏聿給劉禪,請求把他的官職降低三級。劉禪接到奏章,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有個大臣說:“既然丞相有這個意見,就依著他吧。”劉禪就下詔把諸葛亮降級為右將軍,仍舊辦丞相的事。
街亭之敗,馬謖固然免有主要責任,但與諸葛亮的用人失誤也有著直接的關係。假如諸葛亮將劉備的話放在心上,對馬謖謹慎任用,就不會造成街亭失守。退回漢中的敗局,而馬謖也不會因此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領導者能否知人善任,對工作的進程及結局是有很大影響的。“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不愧是一代梟雄,他智慧過人,留下了許多智慧寶典,值得後人反複琢磨。
合肥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建安20年,東吳十萬大軍圍攻合肥,相對曹魏的七千兵力來說,占有了巨大優勢。而當時,魏軍最大的困難,就是曹操北征漢中還沒有回來。魏將張遼、李典、樂進諸部奉曹操之命鎮守舍肥。但是,張遼、李典、樂進三人平時意見不合,在孫權大軍進攻合肥乏際更是意見相左,應該退卻還是繼續前進,三人無法統一意見,合肥的形勢異常危急。
就在此時,曹操突然派人送來了一個密封的盒子,上麵寫著“賊來乃發”四個大字。原來,在密匣的書信中,遠在漢中的曹操已經對合肥的防禦戰事作出了具體安排,他指出,“如果孫權帶兵來進攻合肥,將由張、李二將軍作戰,樂將軍守城”。三人看過之後,張遼提出由自己親自出擊,與敵人決一死戰,但又擔心李、樂將軍不允許。李典起先沉默,但最終被張遼的行為所打動,慨然說道:“這是國家的事情,難道我們可以因為個人的矛盾而因私忘公嗎?”李典還表示願意放棄舊日冤仇,服從指揮,全力合作,保衛合肥。樂進本來就是守成穩重之人,這時也表示將盡全力守住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