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德:金爐不滅千年火(1 / 3)

全聚德:金爐不滅千年火

全聚德是國內首例服務類中國馳名商標、中華著名老字號,迄今已有140多年的曆史,被譽為“中華第一吃”。在中國餐飲業500強中,全聚德排名為中式正餐之首。

在老北京的眾多風味美食中,頗為著名的是北京烤鴨;而在北京眾多的烤鴨店中,曆史悠久、規模最大、品牌最亮的,當屬全聚德烤鴨店。北京烤鴨在製作技術上,主要分為兩大流派——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全聚德便是掛爐烤鴨的龍頭代表,極具魅力。有人曾經這樣感歎:到全聚德吃烤鴨,有一種類似欣賞交響樂的感覺。

北京現在是首都,過去是皇城,全聚德能在如此風水寶地上成長為老字號,並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求得發展,這中間必有某些與眾不同之處。

字號緣起——顛倒字號,時來運轉聚德行

曆盡艱辛,白手起家

許多聞名遐邇的老字號,都經過了一番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過程。闖蕩商海,並非平湖泛舟,苦難是可想而知的,隻有踏實肯幹、奮勇向前、懂得靈活變通,能把握住商機,最後才能取得成功。全聚德的創始人當初便經曆了這樣的艱苦曆程。

全聚德創辦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創始人是楊全仁,本名壽山,字全仁,河北冀縣楊家寨人氏。家有幾畝薄田,原本靠種田為生。

清鹹豐初年,河北鬧災荒。楊全仁一家原本貧窮,再遇災荒,日子已經沒法過下去了。當時楊全仁年僅十幾歲,他迫不得已,離開父母,與鄉親逃到北京,設法謀生。

到京城的日子特別苦,楊全仁連住的地方都沒有,生活沒有著落,他原打算找一作坊當個學徒,學點手藝,但四處尋找,無人收留。在冰雪紛紛的嚴寒季節,楊全仁瑟瑟發抖,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擺脫貧窮。

後來鄉親們湊了點錢,借給楊全仁,他開始做點小買賣,賺點小錢,勉強糊口度日。楊全仁頭腦靈活,又有實幹精神,在做小買賣的過程中,他敏銳地看準了一個市場:雞鴨買賣。楊全仁說幹就幹,他在前門外大街的三益海鮮店附近,擺了一個專賣生雞、生鴨的小攤。要是追根尋源,這就是全聚德的源頭。

楊全仁每日早出晚歸,他買來活雞活鴨,宰了、退毛、開膛、除去五髒,在前外大街擺小攤。由於他把雞鴨拾掇得很幹淨,價錢又便宜公道,童叟無欺,顧客漸漸多了起來,小本生意漸漸有了起色。楊全仁節衣縮食,雖然靠辛苦賺錢,但他精明能幹,又善於精打細算,經過幾年的買賣,他不僅把外債全部還清,而且有了盈餘,手頭逐漸有了一些積蓄,於是他又開始尋找新的商機。

沒過多久,機會來了。楊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擺攤售賣雞鴨,都要經過一間由山西人經營的“德聚全”雜貨鋪,這間鋪子招牌雖然醒目,但生意卻江河日下。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生意一蹶不振,瀕臨倒閉。擺攤的楊全仁,一雙慧眼,看準了這個店麵。這是一個關鍵的契機,精明的他抓住這個機會,拿出多年的積蓄,經過努力,托人說合,買下了“德聚全”的店鋪。

有了自己的鋪子,該起個什麼字號呢?雜貨鋪原名“德聚全”,取“以德聚全,以德取財”的意思,叫法挺好,生意卻不行。那時候的人講迷信,有人說“德聚全”生意不好是因為店址風水不好。楊全仁為此特地請來一個風水先生,進行勘察。

這位風水先生圍著店鋪轉了兩圈,突然站定,撚著胡子說:“啊呀,這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啊!您看這店鋪兩邊的兩條小胡同,就像兩根轎杆兒,將來蓋起一座樓房,便如同一頂八抬大轎,前程不可限量!”

楊全仁聽後大喜,但仍有疑慮,便問道:“既是風水寶地,為什麼‘德聚全’的生意卻做不好?”

風水先生看了楊全仁一眼,眼珠一轉,笑著說:“風水好,還需字號的名字好。此店以前甚為倒運,晦氣難除,要想衝其晦氣,除非將原來的舊字號倒過來,稱為‘全聚德’,方可衝其黴運,踏上坦途,新店才能活起來。”

“‘德聚全’反過來不就是‘全聚德’麼”,楊全仁一邊念著“全聚德”三字,一邊掂量著這三字的含義。仔細一想,覺得“全聚德”這個名稱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一來他的名字,字叫全仁,含有一“全”字,而“全聚德”也占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就是聚攏德行,取“以全聚德,財源茂盛”之意,可以標榜自己做買賣講德行;同時,將“德聚全”翻過來,又正好隱寓著生意將一改舊觀,從此走向蓬勃發展。

這個新字號真是太好了,既吉祥又寓意深刻,楊全仁非常滿意。於是他將店的名號就此定名為“全聚德”。就這樣,聞名中外的老字號“全聚德”誕生了。

靈活變通,另辟蹊徑

對於楊全仁來說,善於變通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周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不管是個人也好,企業也好,要想長足發展,必須要求新,求長遠,當變則變,以變求成。善於變通對一個企業來講,是其源源不斷的財富動力。對於個人也是一樣,不循規蹈矩,不一味守舊,才會有新的發展。“變”就猶如一根“指針”,能給人們指出走出困境的方向。失去它,即使是幾百年的老字號,也會停步不前,終究被曆史所淘汰。

楊全仁確定店鋪名號後,請來當時一位對書法頗有造詣的秀才——錢子龍,書寫了“全聚德”三個大字,製成金字匾額掛在門楣上。那字寫得蒼勁有力,渾厚醒目,為小店增色不少。

楊全仁接手這個店鋪後,開的是小豬肉杠,隻是賣些生豬肉、烤小豬、烤驢肉和雞鴨等。雖說生意還不錯,但不能讓楊全仁滿足。他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人,所以時刻尋覓著新的商機。

當時,米市胡同的便宜坊烤鴨風頭正勁,生意火爆,買賣興隆,據說顧客盈門,甚至擠破了門,烤鴨經常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楊全仁頭腦靈活,慧眼識金,他當然也看好了烤鴨這一行當。烤鴨這道菜早在元朝時就有記載,明清兩代文人的雜記中,讚美烤鴨的文字更多。晚清時,北京城內的烤鴨店林立,上自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都把烤鴨作為一道佳肴。

楊全仁本來就是販賣雞鴨出身,所以深知鴨子的肉質特點,熟悉烤鴨製作前的各道工序。從選擇鴨子到宰殺、去毛、打氣、開膛等,楊全仁都可以稱得上行家。可是對於烤製的方法他卻得多費費腦筋。

在楊全仁經營全聚德的時候,京城烤鴨主要是以“燜爐”為主。燜爐就是指鴨子烤製時放置於有爐門的地爐裏“燜”,即“鴨子不見明火”。地爐大小約一個立方米,爐身用磚砌成,采用“燜烤”。烤鴨子前,先用高粱稈的炭火將爐膛的溫度燜烤到適當的溫度。燜爐所用是暗火,技術性特別強,掌爐人必須掌握好火候,控製爐內溫度。爐火大了,爐內溫度太高,會將鴨子烤焦;爐火小了,溫度不夠,烤不熟鴨子。要掌握好這種正宗的烤法,不太容易。

米市胡同便宜坊采用的便是“燜爐烤鴨”的方法,是烤鴨的正宗。由於便宜坊的烤鴨精選鴨子,精細加工,價格公道,生意特別火。每天從早到晚,夥計學徒們起五更睡半夜地忙活,烤出的鴨子仍然供不應求。買到烤鴨的顧客歡天喜地,沒買到烤鴨的顧客還衝著店主、夥計發火。

楊全仁看得分明,同時他也知道,老便宜坊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已有悠久的曆史,其獨特的製作方法凝結著數代人的心血,秘不外傳,任何烤鴨店想在“燜爐”上勝過便宜坊,可能性都微乎其微。楊全仁想到了這一點,因此,他決定另辟蹊徑,研製一種全新的烤製方法,與之競爭。

最初的創意來自於烤小豬的啟發。楊全仁之前製作的烤小豬、烤驢肉,都是掛起來烤,烤出來後味美溢香,十分叫好。於是,他便開始認真琢磨自己的掛爐。

能烤小豬、烤驢肉,鴨子為什麼就不能掛起來烤呢? 這麼一想,楊全仁精神煥發,馬上行動起來。他常去各類烤鴨鋪子裏轉悠,千方百計請到為宮廷做禦膳掛爐烤鴨的一位姓孫的老師傅,請到了孫老師傅,等於掌握了清宮掛爐烤鴨的技術。

相對於燜爐烤鴨,掛爐所用為明火燒烤,容易掌握火候,烤出的鴨子鴨皮油黃,鴨肉鮮嫩。從此,全聚德除了烤小豬、烤驢肉,又添了掛爐烤鴨。

楊全仁另辟蹊徑,引來了眾多嚐新鮮的顧客。自此,全聚德的掛爐烤鴨一炮打響,生意日益紅火。

德少一橫,依然聚德

開店當然要有牌匾,全聚德自然也不例外。

在中國古代,匾額的種類很多,有表彰功績的功德匾,有宣揚倫理道德的行為匾,有寄寓明誌的提示匾,還有提醒後人的警世匾等,宮殿、廟宇、樓台、會館、商號、書齋,到處可以見到它們。

匾額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官方的,一種是民間的。官方的出現較早,秦代就有了,而民間的則到了唐末才出現。當時裏坊製度被廢除,百姓可以臨街破牆開店,於是人們開始掛出各自的匾額來招攬生意,到了宋代,匾額就更多了。匾額在古代,就如同房子的畫龍點睛之處,一般都會宴請名人來寫。如果房子四麵有門,那麼一般正門之上必須放上一塊匾,可以說“凡有井水飲處,皆能見匾額”。

對於一個店鋪來說,牌匾就是這個店麵的臉麵。中國的很多老字號和牌匾都有著不解之緣,每個字號和牌匾也都蘊含著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老字號的牌匾大多出於名人之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名人效應”。“有頭有臉”的大字號,都要請名人、名書法家來書寫牌匾。

我們今天看到的“全聚德”的牌匾,就是當年全聚德的創始人楊全仁請的一位名叫錢子龍的秀才題寫的。錢子龍雖然算不上什麼名家大腕,但在當時也算得上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畢竟在普通百姓中能考中秀才的人並不多見。全聚德的這一匾額幾經風雨,一掛就是140多年。可是細心的人會發現:全聚德牌匾上的“德”字少了一橫,這是為什麼呢?

民間對老字號的傳說總是源遠流長,百姓們對於全聚德牌匾“德”字少一橫的傳說也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當時老板楊全仁把秀才錢子龍請來,兩人舉杯對酌,開懷暢飲。楊全仁深知錢子龍書法非常好,於是馬上拿出筆墨紙硯,請錢秀才題個字。由於錢秀才多喝了兩杯,精神有些恍惚,一不留神,“德”字忘寫了一橫。

還有人說,當時楊全仁創業時,一共雇了13個夥計,加上自己一共14個人。為了讓大家安心幹活,同心協力,所以讓錢秀才少寫一橫,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橫一把刀。說到這,也許會有人反問:那加上一橫,不是更表示一心一意嗎?

其實這些都是後人的猜測和傳說。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字的寫法就像多音字一樣,可以有一橫,也可以沒有橫。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唐宋元明清書法名家的墨跡中得到印證。比如,北京國子監孔廟的清朝康熙皇帝禦書《大學碑》中的“德”字就沒有一橫;又如生活在與全聚德創立同期的清代畫家鄭板橋本人書寫的“德”字,有的帶一橫,有的不帶一橫。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中國古錢幣方麵來考證“德”字。例如,北宋真宗年間(公元1004年)鑄造的“景德元寶”的“德”字就沒有橫,而明朝宣宗年間(公元1426年)鑄造的“宣德通寶”的“德”字就有橫。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過去“德”字有兩種寫法,可以有橫,也可以沒有橫,兩種寫法都是正確的。全聚德為了保持其牌匾的曆史原貌,所以牌匾上的“德”字一直少一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