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 心係百姓危難時1(1 / 3)

王老吉 心係百姓危難時1

王老吉,一個近幾年異軍突起而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是曆經了一百八十多年的老字號。王老吉在「中華老字號品牌價值百強榜」中名列前茅,這不能不讓世人對其刮目相看。從林則徐到洪秀全,從梁啟超到毛澤東,王老吉涼茶展現著無窮的魅力。2008年汶川地震後,王老吉愛心捐款1億元人民幣,一下震驚四座,感動了全中國。

作為唯一能與國際巨頭可口可樂抗衡的中華民族品牌,2007年,紅罐王老吉的銷售額已突破50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第一罐”,成功榮升為中國飲料屆的龍頭老大。

然而誰會想到,就在幾年之前,“王老吉”還隻不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品牌,甚至走不出兩廣、浙南一帶。就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王老吉的營業額從一個多億,迅速擴張到幾十個億,2008年一下子達到了近120億。從一個平平無奇的區域品牌,王老吉迅速成長為全國性的強勢品牌,在不起眼的涼茶業內創造了一個奇跡。

王老吉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獨特魅力,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紅火起來,究竟又有什麼法寶與可口可樂相抗衡?王老吉又憑什麼在涼茶市場上獨領風騷?王老吉到底成功在哪裏,到底贏在何處?

字號緣起——偶遇貴人,名聲大作王老吉

除熱去火,唯有涼茶

關於涼茶,說起來有些荒誕。江蘇人,還有更多地方也一樣,把開水叫作“茶”,“涼茶”便是“冷開水”的意思,因此就有“你的茶要不要加茶葉”這樣的問候。

到了廣東,“生命源於水,健康源於涼茶”,這幾乎是每個廣東人自幼耳濡目染的生活哲學。在廣東,“上火”一詞頻率極高,所以我們才明白,為什麼那種顏色並不養眼,味道幾近苦澀的液體,會在南方文化中享有如此的地位。涼茶的生產、銷售、消費等眾多環節,還有附著在其上的情感因子,數百年積澱下來,成為抹不去的“文化胎記”。

在各種涼茶的品牌中,最負盛名的當然是王老吉,號稱“亞洲第一罐”,迄今已有18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著名的老字號,素有“涼茶始祖”的美譽。不過,今天的王老吉,呈現在我們麵前的更多的是一個現代化企業,而不像一個老字號。

關於王老吉的起源,還要從涼茶說起。

涼茶之於廣東人,幾乎和水一樣重要,一日都離不開。一碗涼茶在手,人們便擁有了一個清涼的世界。

涼茶的誕生絕非偶然,嶺南的典型亞熱帶氣候對於涼茶的形成“功不可沒”。廣東位處中國南部,潮濕多雨,素有“嶺南多瘴氣”之說。長期生活在炎熱潮濕的環境裏,人們容易出現濕熱積滯、口幹尿赤等暑濕症狀;飲食不當、睡眠不足,體內就很容易產生“熱氣”,即“上火”;一旦感染濕毒,就會傷肝傷肺。因此,經過多味中草藥熬製而成,又能夠祛濕消毒的廣東涼茶便應運而生了。

廣東涼茶一般由五指柑、金櫻根、崗梅根、木蝴蝶、淡竹葉、火炭母、山楂葉、金沙藤、山芝麻和金錢草等10多種中草藥熬製而成。有的涼茶含中草藥甚至達20到30多種,如極負盛名的廿四味。

製作涼茶的草藥能有效去除人體內的毒素,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抗禦細菌和病毒感染、平衡陰陽、柔潤肌膚等功效。所以通過草藥製造而成的涼茶能夠清熱解毒、清肺潤燥、解暑祛濕、生津止渴,還可散結消腫,治療頭暈頭痛、目赤耳鳴、疔瘡腫毒,預防高血壓。

因為涼茶功效顯著,並且以中草藥為原料,所以涼茶似藥,但又不是藥,它隻是具有嶺南特色,並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以達到“春祛濕、夏解暑、秋降火、冬防感”效果的日常性飲料。廣東人忌“藥”,故婉稱“涼茶”。其實嚴格來說,涼茶歸屬於飲品,而不是藥品。

當年的南粵先民們為了方便祛濕去熱,專門開設了銷售涼茶的店鋪,將一些清熱消暑、祛濕解毒的中草藥,配成各種日常飲品出售,曾出現廣東、香港、澳門街頭巷尾“涼茶鋪多於米鋪”的市井風景。於是“涼茶鋪”也順理成章成為“廣東三寶” (荔枝、燒鵝、涼茶鋪)之一。而“廣東三寶”中,唯有涼茶跳出“源自草根”的大俗之境,逐漸步入“厚德載物”的大雅之堂。

追溯起涼茶的曆史,遠在公元306年,涼茶在醫書中就有了相關記載。當年,東晉醫藥家葛洪在嶺南總結了勞動人民在長期防治疾病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寫下醫學專著,裏麵就有涼茶的配方以及術語,並世代相傳。

關於涼茶的曆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在嶺南一帶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涼茶文化甚至還隨著千千萬萬的廣東人漂洋過海,開始了國外之旅。

其後,涼茶一路坎坷。從“文革”期間的毀滅性打擊到非典時期的大放異彩,再到對抗“藥食同用”的質疑,最後得益於南粵幾代人對涼茶文化的堅守與追求,終於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涼茶雖然幾經衰榮,但仍立於世界之林,現在的涼茶已經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地方飲品,更不單是一種解渴賺錢的商品,而是一個具備了地道中國元素的傳統文化符號。涼茶有道,指的是它有特定的術語,指導人們日常飲用,既無劑量限製,也無需醫生指導,暗藏了“天人相應”、“陰陽互生”的道家高妙心法。

王老吉涼茶由10味中藥組成:先以崗梅、淡竹葉、五指柑清心火、解熱毒;又配以山芝麻、布楂葉、金沙藤、金櫻根、木蝴蝶利濕通淋,除腸胃之火;再以金錢草、火炭母冰血去淤,疏肝和胃。這些中藥是天然植物,都能有效地去除人體的毒素,提高免疫力。

廣東地區偏熱多濕的氣候容易使人腸胃失調,加上人們嗜食辛辣、肥甘味厚的食物,或熬夜,或煙酒過度,難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上火、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肺燥、食欲欠佳、口苦等症狀。這些症狀不僅影響學習和工作,而且容易引發其他各種疾病。日常保健中常喝王老吉涼茶,可及時清除體內毒素,清熱降火,提高人體免疫力,柔潤肌膚。

那麼,作為涼茶業龍頭老大的“王老吉”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和曆史呢?

廣東“藥俠”,始成涼茶

王老吉涼茶創於清道光年間,時至今日已有180多年曆史,被後人譽為“涼茶始祖”。王老吉的創始人本名王澤邦,乳名阿吉,清朝嘉慶年間出生於廣東鶴山古勞水鄉。王澤邦本務農為生,精通醫道,道光年間曾為草藥醫生,被人們稱為“藥俠”。

後因嶺南地區多陰霾瘴氣,燥火肆虐,夏日炎熱,春秋濕熱,冬季幹燥。而鶴山古勞水鄉出產草藥,有解暑祛濕功效,鄉民也有用草藥煲涼茶喝的習慣。王澤邦與其子不斷探索,掌握配製清熱涼茶的方法,以崗梅根、金櫻根等10餘種山草藥,配製成獨家涼茶,經常用草藥給鄉民治病。

相傳當時地方瘟疫流行,王澤邦偕同妻兒上山避疫,途中巧遇一個叫做“不語山人”的廣西道士傳授給王澤邦藥方。王澤邦依照藥方煮茶,在桃源圩以大碗茶形式擺檔,幫助百姓治病,因卓有功效,故極受歡迎,生意興隆,且馳名遠近。

道光初年(1821),王澤邦遷往廣州謀生。道光八年(1828),王澤邦在靖遠街(今文化公園附近)開了一家藥店,一邊行醫,一邊賣涼茶。

王澤邦常去白雲山采藥,采藥回來,就在自己開的藥材鋪裏賣,一邊還幫人看病,一般病人服下他的三五味藥便可藥到病除。他的醫術高,醫德好,不分貧富,不擺架子,看病不計酬金,隻求為人醫病,常常給窮人施醫贈藥,街坊都當他是自己人,都習慣叫他的乳名——“阿吉”。到他年紀大了,自然就成了“王老吉”。

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來廣東禁煙,由於軍務繁忙,整日勞累奔波,操勞過度,不幸中暑困熱、咽痛咳嗽。隨從人員請來名醫開方,服藥不見效果,病況日漸加重,上下十分焦急。於是有人找到王老吉,林則徐服了他開的草藥——涼茶,立刻藥到病除。過幾天,林則徐親自登門答謝,並問及王老吉的姓名以及所用的藥。

王老吉如實回答:“大家叫我王老吉,為你治病的是幾味不值錢的草藥。”林則徐不禁感歎:“藥無分貴賤,不值錢的草藥,貧苦百姓更能受益。如果能將藥煮成茶,使人隨到隨飲,有病治病,無病防病,那就更是為大眾造福無量啊。”王老吉聽後,若有所悟。

沒過幾天,王老吉果然打開檔鋪,煲藥賣茶。因配方合乎藥理,價錢公道,因而遠近聞名。林則徐得知後,即命人送來一個大銅葫蘆壺,上麵還刻上“王老吉”三個大金字。王老吉把銅壺作為裝涼茶的容器,擺在店中。於是,“王老吉涼茶”更是名聲大振。許多賣涼茶的店鋪爭相仿效,也做一個葫蘆狀的銅壺擺放在店中。直到現在,擺放在店中央的一個大銅葫蘆都是涼茶店所不可缺少的標誌。

王澤邦把自己熬製的涼茶命名為“王老吉”,此後,王老吉既賣涼茶,又把草藥配成藥包,方便百姓買回家煲。因人人受益,王老吉涼茶一傳十、十傳百,處處都留有良好的口碑,直至今天,依然長盛不衰。